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燕策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面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之匈奴”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B.“是丹命固卒之时也”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愿太傅更虑之”与“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更”字含义不同。
D.“却行为道”与“行为迟”(《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行为”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劝谏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的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②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5.太子丹为什么想让荆轲出使秦国?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居之有间,樊於期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左右无人,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笑曰:“诺。”光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而今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必得所愿。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惟荆卿留意焉。”后荆轲刺秦,事不就,为秦所杀。秦大怒燕,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五岁而卒灭燕国。秦兼天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而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
B.“因太傅”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C.“乃造焉”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含义不同。
D.“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词。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将要吞并六国,此时,燕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太子丹多方求助,最终决定铤而走险。
B.樊於期因贫穷逃亡到燕,鞫武力陈收留樊於期的危害,并建议让他入匈奴,但丹没有听从。
C.太子对田光十分恭敬,但田光因身体原因而不能亲自效忠国家,于是就力荐荆轲为太子出力。
D.荆轲刺秦激怒秦王,于是秦国出兵攻陷燕国蓟城,五年后,秦国灭掉了燕国,最终统一天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
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必得所愿。
10.文中田光最终自刎而死,请简述其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乎?犹且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B.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C.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D.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入为寿”的“寿”同义。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燕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封疆,指分封的疆界,作为界域的标记,是当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边境。
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法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受到挫败,燕人便想趁机入侵。昌国君乐间表示反对,他认为纵然兵力强盛,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终难取胜。
B.燕王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前往赵国的栗腹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栗腹认为赵国缺少壮丁,将对燕国十分有利。燕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乐间的反对引发了燕王之怒,然而燕王身边的人仍然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不料赵国人骁勇善战,仅出兵十三万,仍能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人。
D.燕王对兵败一事主动承担责任,他承认了自己错在当时没有听从乐间劝告,但也借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一例,对乐间离燕入赵表达了不满。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②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15.燕王写信给乐间的目的是什么?乐间为什么最终留在了赵国?
参考答案:
1、C句意: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胆战心凉,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
“樊将军亡秦之燕”意思是樊将军从秦国逃离到燕国,“之”是动词,意思是“到”,后跟地点“燕国”,即“燕”作“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容”的主语是“太子”,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
“寒心”是一个双音节词语,中间不能断开;且“当”的宾语是“饿虎之蹊”,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
2.B
A.正确。“置”:安置。句意:把他送到匈奴去。/“置”:丢弃。句意:沛公就丢弃了车马随从。可见,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B.“含义相同”错误。“卒”:终了,结束。句意:这本来该在我生命结束的时候。/“卒”:士兵。句意:率领着疲惫的士兵。可见,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C.正确。“更”:再。句意: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件事。/“更”:还是。句意:仍然还是要被驱赶。可见,两句中的“更”字含义不同。
D.正确。“行为”:“行”,走;“为”,替。句意: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行为”:“行”,动作;“为”,因为。句意: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可见,两句中的“行为”含义不同。
3.B“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错误。原文“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的“灭口”在文中是指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不是借人之手杀掉樊将军之意。
4.①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
②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露出去了。
5.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劫持秦王。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将侵占诸侯的土地全部返还;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使得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灭掉六国,军队已经到达易水。太子丹担心燕国的亡国之祸将要到来,他为此而担忧。
樊将军从秦国逃离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子丹的太傅鞠武进谏说:“不可以。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存了很深的仇恨,这足以令人心惊胆战,又何况听说樊将军在这里呢!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一定避免不了灾祸。我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去匈奴,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世上已经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大的秦国,而抛弃我可怜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本来该在我生命结束的时候(才不能保护樊将军),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件事。”鞠武说:“燕国有一位叫田光的先生,您可以和他商量一下。”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田光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丹说:“希望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一下,可以吗?”田光说:“好吧。”太子丹送他到门口,说:“我告诉您的,先生所说的,都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
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露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丹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太子丹)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谋划。现在田光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丹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真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将侵占诸侯的土地全部返还,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又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以此离间(秦国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大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丹尊奉荆轲为上卿。
6、A句意: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
“于外”作“擅兵”的后置状语,意思是“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京城外指挥军队”,中间不能断开,要在“于外”之后断开,排除BC。
“以其间”作“诸侯得合纵”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7.B
A.两个“图”字含义都“图谋、考虑”。句意:帮忙考虑应对之策。/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B“因太傅”中“因”意为“通过”;“因击沛公于坐”中“因”意为“趁机”,所以两个“因”字含义不同。句意:通过太傅。/趁机把在座位上的沛公。
C.第一个“造”意为“拜访”;第二个“造”意为“制造”。“造”含义不同。句意:于是就去拜见太子。/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D.正确
8.B“樊於期因贫穷逃亡到燕国”错,“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的“穷困”意为指陷入困境,走投无路。
9.①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因此耽误国家大事,与我交好的荆轲,是可以任用的。
②我认为如果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10.①田光误以为太子怀疑自己,认为行为被人怀疑,就称不上是有气节的侠义之士。
②田光想以自杀来激励荆轲,让荆轲去拜见太子,共商国事。
③田光想让太子明白自己不会泄露国家机密,以表明忠心。
参考译文: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考虑应对之策。”太傅说:“太子请进,我们共同来谋划考虑。”过了一些时候,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灾祸难以避免了。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通过太傅您认识田先生,好吗 ”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因此耽误国家大事,与我交好的荆轲,是可以任用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 ”田光说:“好的。”太子把田光送到门口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笑着说:“好。”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但如今太子他怀疑我。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完就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以此表明田光没有泄露国家大事。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 ”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我认为如果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后来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被秦王杀害。于是,秦对燕十分愤恨,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陷燕都蓟城。五年之后终于灭掉了燕国,秦国统一天下。
11、B句意:而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无不知道,您逃匿出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寡人就一定有罪了。即使这样,恐怕您也不算厚道吧。
“君微出”,“君”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D;
“恐君之未尽厚也”,“君”主语,“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未尽厚”谓语,本句不可断开,排除C。
12.D
A.正确。
“为赵孝成王寿”句意:向赵孝成王献礼祝寿。
“(项)庄则入为寿”句意:项庄就进去敬酒。
B.正确。
C.正确。
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错误。
“所以合好掩恶也”的“所以”,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句意:是用来敦睦感情、掩饰内丑的。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句意: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13.A“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昌国君乐间认为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选项无中生有。
14.①我希望如果我有不当之处,那么您能为我掩盖过失,如果有错误则您能教诲我,没想到您公开怪罪了我。
②如果与一般人不同,到哪儿不会被罢官呢?既然一样被罢官,我宁愿在本国被罢官罢了。15.①燕王希望劝说乐间留在燕国。
②乐间怨恨燕王当初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
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相国栗腹拿出金百斤向赵孝成王献礼祝寿,饮酒三日,他返回燕国回复说:“赵国的壮年老百姓都死于长平之战,年幼的一代还未长大,可以乘机攻打。”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问他:“攻打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燕王说:“我用多一倍的兵力攻打赵国,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说:“我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大怒。左右大臣都认为赵国可以攻打,于是立刻出兵六十万去攻打赵国。燕王派栗腹率领四十万士卒进攻鄗地,派庆秦率领二十万士卒进攻代郡。赵国派廉颇率领八万人在鄗地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人在代郡迎战庆秦。结果燕军大败。乐间投奔赵国。燕王写信给乐间并致歉意,说:“寡人没有才能,没有遵从您的意见,所以您才弃国而去,可见寡人无能是非常明显的。我想改正自己的想法,您却不肯听,所以派使者陈述我的心思,请您评论其是非。”常言说:‘仁者不轻易绝交,智者不轻易抱怨。’您对待先王,举世明知。我希望如果我有不当之处,那么您能为我掩盖过失,如果有错误则您能教诲我,没想到您公开怪罪了我。而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无不知道,您逃匿出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寡人就一定有罪了。即使这样,恐怕您也不算厚道吧。国家有边界,就如同家庭有垣墙一样,是用来敦睦感情、掩饰内丑的。家庭不和睦,便出去告诉别人,这不是全面周详的主意。寡人即使没有自我反思,也不像殷纣那样坏;您即使不得志,还没有受到像商容、箕子那样的污辱。既然如此,那么您不在内部遮盖我的错误,反而在外面公开抱怨,恐怕这恰恰足以伤害您的高义而降低您的品行,不能这样吧。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官,却不离开鲁国。有人对柳下惠说:‘你可以离开鲁国了。’柳下惠说:‘如果与一般人不同,到哪儿不会被罢官呢?既然一样被罢官,我宁愿在本国被罢官罢了。’柳下惠并不因多次被罢官而自暴自弃,所以人们不忘却他过去的功业;他不考虑离开本国,所以古今没有人非议他。希望您抛弃怨恨,追念先王,再来继续教导寡人。这是寡人区区心意,所以诚恳地写信向您说明。”乐间抱怨燕王不采用他的计谋,终于留在赵国,没有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