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课件(共5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苏武传》课件(共5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11:4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苏武传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作者介绍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汉书》(《前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
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 (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背景简介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公元前200年冬,匈奴的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汉朝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缓和跟匈奴的关系。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对匈奴长期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逼迫他投降。
自主学习
听录音,注意生僻字的字音
检查听读效果
稍迁至栘中厩监
且鞮侯单于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置煴火,覆武其上
武卧啮雪
使牧羝
yí,园名;jiù,马棚,马圈
jū,dī.单于:蒙语为广大,天
gōu,姓氏
yān zhī,匈奴王后
yūn,微火
niè,咬,嚼
dī,公羊
武能网纺缴
节旄尽落
虽蒙斧钺汤镬
劾大不敬
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
máo,牦牛尾的毛,原为牦牛尾做装饰的旗
yuè,斧子;huò,锅,汤镬,开水锅
hé,弹劾
理清思路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1-2段)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二、(3-8段) 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三、(9-10段)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第1自然段
合作探究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因厚赂单于
6、置币遗单于
7、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1、介词,表原因,由于
2、长辈
3、使动用法,使……归
4、以……身份
(定语后置)
5、趁机
6、赠送
7、更加
重点词句
梳理第一部分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研读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2-4自然段
合作探究
1、方欲发使送武等
2、会缑王与长水虞
常等谋反匈奴中
3、及卫律所将降者,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4、幸蒙其赏赐
5、以货物与常
6、其一人夜亡
1、方:副词,正在;发:派遣
2、会:刚好,恰逢
(状语后置)
3、及:和;将:率领;
阴:暗中
4、幸:希望;其:代词,指汉朝
5、以:把;货物:财物(古今异义)
6、夜:名作状,在夜里;亡:逃走
梳理第二部分
重点词句
7、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8、见犯乃死,重负国。
9、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名词,话;动词,告诉
见:表被动;乃:才;
即:假使;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0、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11、舆归营
12、 单于壮其节
扶持
名作动,用车子送
意动用法,以……为壮
第5-8自然段
合作探究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3、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4、君因我降
5、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6、反欲斗两主
7、若知我不降明
使动用法,使……知道,告知
论:定罪;因:趁
定语后置,“数万众”;弥:满
通过
畔:通“叛”;为:做。
状语后置
使动用法,使……争斗
若:你。
重点词句
8、单于愈益欲降之
9 、绝不饮食
10、羝乳乃得归
更加。同义副词连用
绝:跟外界隔绝;
名词作动词,生育;才
1、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2、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
3、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4、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5、子卿尚复谁为乎?
6、皆为陛下所成就
7、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当初,表示追叙。
通“无”,“现”。
宾语前置
车子撞在柱子上。
超过
副词同义连用,还。
宾语前置
提拔。被动句
亡:通“无”;恨:遗憾;
复再:副词同义连用。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庭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研读
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逼降、诱降)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
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第9-10自然段
合作探究
第9、10段
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得夜见汉使
2、凡随武还者九人
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4、始以强壮出,及还
1、请求看守他的人一起去
(见汉朝使者)。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凡:共
3、在
4、始:当初;及:等到
重点词句
梳理第三部分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研读
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忠诚、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 ”
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主题总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私情不能动
探讨艺术特色
1、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
苏武的忠君报国
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爱憎分明 立场坚定
拓展:解读苏武精神
1.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 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 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 何 焯
名家评价
传承民族精神
关于气节的名句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高考满分作文: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 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永远的苏武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通假字
畔主背亲 空自苦亡人知地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
与武决去
信义安所见乎
“畔”通“叛”,背叛
“亡”通“无”,没有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收藏
“亡”通“无”,
“见”通“现”,表现
“决”通“诀”
文言知识点归纳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其一人夜亡 天雨雪 宜皆降之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
欲因此时降武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空以身膏草野
杖汉节牧羊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归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下
使动用法,使  投降
名词作动词,抬,扛
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使动用法,使……投降
使动用法,使……争斗
名词使动用法,使……滋润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古今异义
武使匈奴明年
置币遗单于
且陛下春秋高
皆为陛下所成就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
虚心以相待
古:第二年。今:来年。
古:币,财物,礼品。今: 货币
古:年龄。今:季节
古:相抵,抵偿。今:副词
古:长辈。今:岳父
古:不抱成见;今:谦虚
古:成就:提拔;今:事业上

(1)少以父任:
(2)汉亦留之以相当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以状语武
(5)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介词,由于
连词,来
介词,凭
介词,把
介词,在

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3.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于是,就
于是,就


你的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6 、何以汝为见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9、 为降虏于蛮夷.
10、引佩刀自刺.
(判断)
(被动)
(定语后置)
(判断)
(被动)
(宾语前置)
(判断)
(宾语前置)
(介宾后置)
(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