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
②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④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⑥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放肆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⑧亦去之 去:离开
A.①②③⑤⑧ B.②④⑤⑦⑧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⑧
3.下列各项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⑦ 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⑦
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 ⑦且贰于楚也 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⑨共其乏困
A.①⑤/②③/④⑨/⑦⑧/⑥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
C.①②/③⑤/④⑧/⑥⑦/⑨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⑨/⑦
5.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上古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加冠礼时取字。称名是对人的尊称。
D.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
6.通读全文,请选出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8.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失其所与,不知 知:知道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且贰于楚也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越国以鄙远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秦晋殽之战》)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伯,均是爵位,其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孟子”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与甲文中“吾不能早用子”的“子”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自作主张而出师。
D.蹇叔关心秦国命运,乙文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的一番劝阻哭谏,直言不讳地指出袭郑的结果。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15.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理由有哪些?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___,很少见到他们______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______。( ),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曲跌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______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动声色 心理 置疑 轻描淡写
B.不动声色 心灵 质疑 云淡风轻
C.不苟言笑 心灵 置疑 云淡风轻
D.不苟言笑 心理 质疑 轻描淡写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
B.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C.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
D.由于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左传》在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B.《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产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C.《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凸显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D.《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转化为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四、语言表达
19.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五、句子默写
20.《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君之薄也。
(3)《烛之武退秦师》中,写烛之武用假设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主动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不武。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
A项,“汜”读“fán”,汜南:汜水的南面;
B项,“共”读“gōng”,同“供”,供给;
D项,“夫”读“fú”,指示代词,那,夫人,那个人。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意思是“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若”应解释为“如果,假如”;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意思是“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以为”应解释为“把……作为”;
⑥“又欲肆其西封”意思是“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肆”应解释为“延伸、扩张”。
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3.A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各项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已”通“矣”
②没有通假字
③共:同“供”,供给。
④没有通假字
⑤说:同“悦”,喜悦。
⑥知:通“智”,明智。
⑦没有通假字
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②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③封:名词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以为疆界;
④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⑤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⑦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⑧亡:动词的使动法,使……灭亡;
⑨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故选D。
5.C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和“称名是对人的尊称”错误,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称字是对人的尊称。C错误。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本类题型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比照文章内容,逐一进行分析。
D项,“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错误。晋文公不同意袭击秦军的理由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并不是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
故选D。
7.B 8.C 9.C 10.(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错误,根据第二段“公从之……公曰”可知,并非佚之狐前去劝说,而是郑伯前去劝说。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 “知:知道”错误,应为“明智”。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例句: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句意: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A.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句意: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B.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C.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D.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国家。句意: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鄙”,把远……作为边邑;“远”,远方的国家;“焉”,为什么;“陪”,增加。(2)“因”,依靠;“敝”,损害;“所与”,同盟者;“知”,明智。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1.B 12.C 13.B 14.(1)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2)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 15.①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
②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③晋贪得无厌,下一步将会侵损秦国的土地。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曰”表对话,后面断开,排除D;
“远”,形容词做名词,远方的国家,为“袭”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也”表停顿,后面断开,排除C。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纪传体”错误,《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错误,佚之狐是向郑伯推荐烛之武,没有劝说烛之武。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已经;“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对您有好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敢以烦执事”,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2)“师”,军队;“御”,抵御、抗击;“御师必于殽”,状语后置,在崤山抗击我军。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知,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
根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可知,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根据“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晋贪得无厌,下一步将会侵损秦国的土地。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16.C 17.B 18.B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不动声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根据语境“庄严崇高”,所以用“不苟言笑”。
②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根据所填词语前后语境“很少见到他们_____的变化”分析可知,此处表达是“内心、精神、思想”之意,故应填应选“心灵”。
③质疑: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原文横线前有“不容”二字,因此应用“置疑”。
④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云淡风轻,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一种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从前面“闲情逸致”可知,应选“云淡风轻”。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具体分析,在结构上,该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应该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是对这种风格的解说,紧随其后。此题还要注意到括号后面的逗号。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病因有两处,一是介词“由”使用错误,一是“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
A.只修改了介词,但“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应改为“产生……审美转向”;
C.修改了搭配不当,但“《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介词使用错误,应把“由”改为“在”;
D.虽修改了两处,但“转化为……的审美追求”造成了新的病句。应改为“转化为……的审美标准”。
故选B。
19.(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水之南驻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幕后台词,需要符合剧情发展,语言简明、准确,有感染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熟悉改编的剧本,然后拟写出剧本的幕后台词。
本题需要拟写的幕后台词,从台词的位置可以看出,下文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这里是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解说,以便于故事的展开。需要用现代汉语指出,秦晋围郑,郑国危急的形势。
20.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以乱易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贰、焉、陪、敝、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