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三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跟踪训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其意当为:两者是( )
A.同时产生的 B.同一个事实 C.同一创始人 D.密不可分的
2.它是拜占庭帝国继承和保存古罗马光辉古典文化的历史见证;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它”的合称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新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法学汇纂》
3.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
①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 ②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③控制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商路 ④在印度建立伊斯兰德里苏丹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有一学习小组在搜集资料时,获得了如下信息:大化改新、德川幕府、《源氏物语》。据此可知,该学习小组研究的是( )
A.日本 B.印度 C.朝鲜 D.奥斯曼帝国
5.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 )
A.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B.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C.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6.646年,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这场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镰仓幕府建立 C.明治维新 D.农奴制改革
7.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
8.下列国家或政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的有( )
①波斯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罗马帝国 ④德里苏丹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馆,下辖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活动。在这里收藏了数万册希腊文、古叙利亚文、梵文、希伯来文等著作,为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提供了典籍和人才。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 B.实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
C.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10.下图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旗,上面文字的含义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 )
A.阿拉伯国家形成后推行伊斯兰教 B.穆罕默德是沙特的最高宗教领袖
C.宗教在阿拉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D.沙特阿拉伯王国至今仍迷信落后
11.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日本公元7世纪起,开始持续且大规模地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并有计划地引进隋唐文化,从而推动了大化改新的发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化( )
A.使东亚经济快速发展 B.被日本政府全盘照搬
C.对周边地区影响深刻 D.影响力辐射整个世界
1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天皇只保有名义上的称号,实际上掌握实权的是( )
A.将军 B.大名 C.诸侯 D.武士
13.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8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令》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日本政权内部稳定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14.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将都城迁至君士坦丁堡,更其名为( )
A.拜占庭 B.巴格达 C.伊斯坦布尔 D.麦地那
15.为了实行有效治理,古代不少国家采用了行省制度。其中有( )
①波斯帝国②亚历山大帝国③基辅罗斯④德里苏丹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欧中古时期的乡村,农奴不是当时农村中的大多数居民,甚至也许不占多数。在农村中除了农奴以外,还有大量的各种依附农民以及自由农民。大体说来,农村农民可以按其财产状况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是少数富裕农民,占有较多土地、牲畜、农具,过着优裕的生活。中等农民是生活还过得去的农民,其中农奴身份的最多。下等是土地太少、不足维生的农民,身份有农奴也有自由人,这部分人的数量在农村中相当多。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农民是乡村人口的主体,包括自耕农和佃农两种。前者拥有少量地产,承担国家赋税,虽终年劳作,尚难维持生计。后者租种他人土地,往往由地产主提供种子和耕畜,租额高达收成的4/5、5/6甚至6/7。哈里发时代,官府极力使农民固着于土地,以求保证稳定的赋税来源,但农民往往不堪重负,弃田出走。官府采取多种措施追捕和遣返流入城市的逃亡农民,实行身份确认制度。9世纪以后,许多自耕农因不堪重负,被迫将地产寄于贵族名下,求得庇护。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古时期西欧农民与阿拉伯帝国农民的身份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古时期不同地区农民身份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阿拔斯王朝的最初100年是阿拉伯帝国的繁荣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由于减少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一时期政府拨出一部分税收用以修建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开渠筑堤,建造水库,同时利用水车等简单机械抽水,尽量扩大灌溉面积。纺织、金属加工、制陶和造纸等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大马士革的缎、库法的绢、叙利亚的玻璃和布哈拉的毛毯等皆以质地精良而著称,享誉退迩。城市随之繁荣,巴士拉、库法、大马士革和开罗等都是著名的大都市,规模巨大,人口众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得到真主启示,创立了伊斯兰教,7世纪20年代至632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为日后的阿拉伯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所以比鲁尼认为两者是一对孪生兄弟,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D项正确;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并非同时产生,排除A项;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并非同一事实,一为宗教,一为国家,排除B项;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国建立时穆罕默德已经去世,两者并非同一创始人,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欧洲民法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相继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所以“它”的合称是《罗马民法大全》,C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罗马法的合称,排除A项;《新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罗马法的合称,排除B项;《法学汇纂》是《罗马民法大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罗马法的合称,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控制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①③正确,B项正确;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②错误;德里苏丹国是伊斯兰教传统的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但又是以波斯和突厥元素为主,结合印度本土特色的混合政体,与奥斯曼帝国无关,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A
【详解】依据题干“大化改新、德川幕府、《源氏物语》”可知,该学习小组研究的是古代日本,公元七世纪时期,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期大力学习隋唐制度文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大化改新,使得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大化改新若干年后日本进入到了幕府统治时期,而《源氏物语》也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掌握着国家实权,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由此可知,D项正确,排除AB项;C项与大化改新有关,排除。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等信息可知,这场改革是古代日本由孝德天皇主导的大化改新,由A项正确;镰仓幕府的建立是在12世纪,排除B项;明治维新是在19世纪,排除C项;农奴制改革是在俄国,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创造的,排除A项;题干内容不能反映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排除C项;题干也并未体现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德里苏丹国地方都实行了行省制度,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文化,通过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馆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活动,并且收藏了大量来自东西方的文化书籍,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可以说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D项正确;材料陈述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活动推动了其文化繁荣,但无法得出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阿拉伯帝国实行文化扩张政策,排除B项;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含义,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说明宗教在阿拉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国家形成后推行伊斯兰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穆罕默德是沙特的最高宗教领袖,排除B项;材料体现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宗教信仰,“至今仍迷信落”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说明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深刻,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排除A项;B项错在“全盘”,排除;材料仅仅涉及东亚,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统治时期,掌握日本实权的是幕府的将军,A项正确;大名是地方统治者,不是掌控日本最高权力的人物,排除B项;诸侯即大名掌握着地方实权,不是整个日本的掌权者,排除C项;幕府统治时期,日本最高统治者是将军,而非整个武士阶层,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8世纪初日本制定《大宝律令》时,吸收了唐律的部分内容,这说明唐律对日本法律的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A项正确;材料主要意思与日本政治内部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题干仅反映了《大宝律令》对唐律有所借鉴,并不涉及二者具体内容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日本学习唐律,没有涉及中日文化交流频繁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C项正确;拜占庭为古希腊殖民城邦,东罗马帝国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排除A项;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排除B项;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①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②正确;德里苏丹国将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④正确:基辅罗斯政治体制并不完备,地方制度被称为“食邑制”,地方行政机构的代表是行政长官和乡长,与题意不符,排除③。故选B项。
16.(1)差异:西欧农民分为农奴、依附农民及自由农民,阿拉伯帝国农民主要包括自耕农和佃农。
原因: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诞生,封建庄园成为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西欧社会多层次的农民结构是旧的社会生产关系向向新的社会生产关系转型的表现;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通过通过军事征服活动灭亡了波斯帝国、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大部领土,这加速了自身及这些地区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进程,瓦解了这些地区原有的奴隶残余,形成更为扁平化的农村社会结构。
(2)阐述:中古时期不同地区的农民身份具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征。进入古时期后,不同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普遍有所增强,农民内部阶层分化问题突出,而不同地区的封建社会结构因之不断调整。
在西欧,随着社会走向稳定,移民垦荒运动、公社运动不断冲击着庄园与农奴制度,部分农民占有较多生产资料,生活优裕,而大多数农奴不得不过着艰苦的生活,农奴逃离庄园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阿拉伯帝国,官府极力稳固自耕农阶层以保障稳定的赋税来源,但高额的赋税却成为农民内部分化的直接因子,土地兼并与农民的逃亡、依附现象相继出现,自耕农向依附农民转化的趋势明显,农村中的佃农逐渐增多。
综上所述,中古时期不同地区农民的身份普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与重构,随着封建社会的变动而调整,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征。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在西欧中古时期的乡村......农村中除了农奴以外,还有大量的各种依附农民以及自由农民”及材料二“农民是乡村人口的主体,包括自耕农和佃农两种”可得知西欧农民分为农奴、依附农民及自由农民,阿拉伯帝国农民主要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可得知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诞生,封建庄园成为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西欧社会多层次的农民结构是旧的社会生产关系向向新的社会生产关系转型的表现;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通过通过军事征服活动灭亡了波斯帝国、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大部领土,这加速了自身及这些地区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进程,瓦解了这些地区原有的奴隶残余,形成更为扁平化的农村社会结构。
(2)阐述:统一性:根据材料一“......上等是少数富裕农民,占有较多土地......下等是土地太少、不足维生的农民,身份有农奴也有自由人,这部分人的数量在农村中相当多”及材料二“前者拥有少量地产,承担国家赋税,虽终年劳作,尚难维持生计。后者租种他人土地,往往由地产主提供种子和耕畜“可得知进入中古时期后,不同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普遍有所增强;根据材料一“ 在西欧中古时期的乡村....... 农村农民可以按其财产状况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及材料二“ 包括自耕农和佃农两种。前者拥有少量地产.......后者租种他人土地,往往由地产主提供种子和耕畜” 可得知 农民内部阶层分化问题突出;根据材料二“ 9世纪以后,许多自耕农因不堪重负,被迫将地产寄于贵族名下,求得庇护”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不同地区的封建社会结构因之不断调整。 多样性: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 在西欧,随着社会走向稳定,移民垦荒运动、公社运动不断冲击着庄园与农奴制度,部分农民占有较多生产资料,生活优裕,而大多数农奴不得不过着艰苦的生活,农奴逃离庄园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阿拉伯帝国,官府极力稳固自耕农阶层以保障稳定的赋税来源,但高额的赋税却成为农民内部分化的直接因子,土地兼并与农民的逃亡、依附现象相继出现,自耕农向依附农民转化的趋势明显,农村中的佃农逐渐增多。
17.(1)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2)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政治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帝国统治者对工商业发展重视。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可知,对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城市随之繁荣,巴士拉、库法、大马士革和开罗等都是著名的大都市,规模巨大,人口众多。”可知,城市经济繁荣。
(2)原因:从地理范围看,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根据材料“由于减少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可知,政治稳定;根据材料“同时利用水车等简单机械抽水,尽量扩大灌溉面积。纺织、金属加工、制陶和造纸等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大马士革的缎、库法的绢、叙利亚的玻璃和布哈拉的毛毯等皆以质地精良而著称,享誉退迩”可知,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政府拨出一部分税收用以修建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开渠筑堤,建造水库,同时利用水车等简单机械抽水,尽量扩大灌溉面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统治者对工商业发展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