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2.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3.“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4.下图所示现象的历史意义在于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5.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
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 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 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
6.1811-1911年间,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译了大量“汉文西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其中出现了圣经、行星、国会、文艺复兴等术语。译书活动
A.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 B.开启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化
C.扩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D.旨在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7.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8.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9.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10.《日本书纪》巻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
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11.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
A.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B.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
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12.《日本书纪》巻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
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13.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韩国有襄阳、扬州、江陵等地、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
A.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 B.王朝更替的传统惯例
C.周边国家的生搬硬套 D.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
14.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15.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16.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责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责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摘自《紫阳朱氏宗谱名祖朱熹》
材料二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内,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摘自17世纪【日】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家训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相关史实概述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融合儒道、综汇百家,通过《易传》《中庸》,会通人文与自然,达到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高潮;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综合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走向,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形成恢宏博大的格局;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分别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相激相荡,中华文化走向精微深邃。至于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一曲折进程中,既多有变通,又保持着自我,于跌宕起伏中一以贯之,正所谓“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中华文化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严密。)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体现出狭隘的民族观,不能仅以西域脱离中央王朝控制而认为丝绸之路中断,故选C项;材料的作答要求是“关于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是指为什么人们的认识出现错误,A项不是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排除;B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3.【答案】C
【解析】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选项正确;只有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选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选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A项正确;儒学与基督教没有融为一体,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图示现象反映的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不是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可见利玛窦学会了适应中华文化,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11-1911年间,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译了大量“汉文西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其中出现了圣经、行星、国会、文艺复兴等术语。这种译书活动拓宽了中国士人的视野,扩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C项正确;译书活动与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密切相关,不能说“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排除A项;译书活动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无法体现“开启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化”,排除B项;“旨在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说法夸大了译书活动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辐射作用,反映出中华文明圈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高句丽、日本等地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华人移民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影响,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朝鲜《高丽律》、日本《大宝律令》均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C项正确;《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律》只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代表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华文化,排除B项;“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7世纪中期实行了大化改新,B项正确;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的改革,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改革,与“隋唐时期”不符,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建立的并不是政教合一国家,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材料“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说明的是当时中日之间的交流频繁,C项正确;隋唐时期从581年到90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位于东北亚,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国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D项正确;儒学文化圈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材料内容是汉字的传播,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而不是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说明的是当时中日之间的交流频繁,C项正确;隋唐时期从581年到90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位于东北亚,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可以看出这些地点基本都是中国的城市,可见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朝更替,排除B项;“生搬硬套”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人移民,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A项正确;B项表述中,“以物质交流为主”,单纯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是对造纸术的描述。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故B项正确;印刷术主要是促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A错误;指南针主要是促进地理大发现,C错误;火药主要是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D错误。
16.【答案】C
【解析】材料“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C正确;在此之间中外就已经有了文化方面的交流,A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内涵:重德修身;家庭和睦;读书明礼;家国情怀。
(2)影响:这首诗是日本学者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解析】(1)内涵:根据材料“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责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责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可知,重德修身;根据材料“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可知,家庭和睦;根据材料“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 知”可知,读书明礼;根据材料主旨中的家国关系可知,体现了家国情怀。
(2)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这首诗是日本学者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18.【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1)内涵:依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重视以人为本;依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依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得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依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得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依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依据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得出主张和而不同。
(2)原因:从新航路分析,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得出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从儒学本身分析,得出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影响:依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得出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答案】.示例一
论题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阐释:春秋时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同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阐释: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等人发展了孔子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发展,形成进步思潮;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代魏晋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解析】本题为观点阐述类题目,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首先,围绕“中华文化发展”这一中心,根据材料“在先秦,融合儒道、综汇百家......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分别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提炼观点为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或者,根据材料“至于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一曲折进程中,既多有变通,又保持着自我,于跌宕起伏中一以贯之”提炼观点为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其次,根据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阐述,如: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春秋时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同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或者,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等人发展了孔子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发展,形成进步思潮;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代魏晋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发展。
最后,对观点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观点的正确性,如: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发展;或者,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