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8 10: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训练
1.距今6000年至7000年,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一论断来自
A.史诗 B.神话 C.文献 D.考古
2.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一万年 B.五千年 C.三千年 D.两千年
3.“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A.狩猎和采集 B.种植和饲养 C.栽培和狩猎 D.采集和饲养
4.关于农业和畜牧业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②畜牧业的产生促进了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④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迈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为纪念谷物女神德墨忒尔,古希腊设立地母节,只有已婚女子才能参加。节庆期间,妇女们以德墨忒尔的名义聚集在山丘上,她们为女神献祭,祈求来年的丰收。这则材料反映出古希腊重视
A.农业生产
B.母系社会关系的维系
C.环境保护
D.女性政治权利的保障
6.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据此可知当时
A.牛耕技术在全国普及 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7.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写道: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址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龙山文化
8.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
9.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
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 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
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 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
10.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
11.美国考古学家肯特·弗兰纳利认为,“大约距今1万年前,在环境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下,局部的人地关系失衡导致了食物短缺和人类营生方式的转变”。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逐渐过上定居的生活。此后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牧。对这一演进过程解释正确的是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使人类社会逐渐形成聚落 ④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小麦和大麦从②传入④,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B.②逐步形成南北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C.③的古人曾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D.④ 的农业区主要种植玉米和甘薯
13.含嘉仓始建于隋朝,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号称“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使用的储备技术有
A.陶器储存 B.地窖储存
C.机械制冷低温储藏 D.真空低氧保存
14.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
15.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6.英国的食物比较单调、乏味。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英国食物乏味是这样解释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大量从农村涌进了城市,当时还没有远距离运输新鲜食物的冷链技术。久而久之,英国人就习惯了这种乏味的食谱。能为上述解释提供依据的史实是
①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②圈地运动促进农牧业迅速发展
③殖民扩张带来物种在世界传播④电力尚未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探究:根据材料,归纳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 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食品安全领域中,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案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姘《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食品监管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2.A3.A4.C5.A6.B7.B8.A9.B10.A11.A12.A13.B14.C15.B16.B
17.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且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的。
18.(1)特征: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
(2)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