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湖南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2分)如果要去探访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你应该选择去( )
A.城头山遗址 B.高庙遗址 C.彭头山遗址 D.玉蟾岩遗址
2.(2分)“时空观念”是学生必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绘制年代尺则有助于这方面素养的培养。小明同学借助年代尺并结合自己所学,得到了以下的认识,正确的是( )
A.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②发生于公元前3世纪
C.秦灭亡的原因是皇族夺权 D.②③都发生在战国时期
3.(2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4.(2分)《兰亭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它的作者是( )
A.柳公权 B.颜真卿 C.王羲之 D.苏轼
5.(2分)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
6.(2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在该校举办“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专题讲座,需要搜集相关史料。下列能够选用的是( )
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②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清朝设置台湾府
⑤1885年清朝设置台湾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7.(2分)如图是清朝康熙帝作的一副对联。该联褒奖与认可了(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8.(2分)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中写道: “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 、 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上述材料说明这场自强 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西方技术 B.维护封建统治
C.抵御外来侵略 D.镇压国内动荡
9.(2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口号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上述口号出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 )
A.五四运动 B.一二 九运动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0.(2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 )
A.瑞金 B.太原 C.西柏坡 D.延安
11.(2分)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 )
A.洋务运动中 B.甲午战争失败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2.(2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下图中三位人物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13.(2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某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D.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4.(2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15.(2分)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记者会上宣布:“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该讲话的背景是(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6.(2分)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想,他一辈子没离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这体现了袁隆平( )
A.敬业奉献、国际主义的精神 B.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精神
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17.(2分)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四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拜占庭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④罗马帝国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
18.(2分)“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非常广泛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阿拉伯帝国汇聚了东西方的文化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19.(2分)“拿破仑军队每到一处就宣布解放农奴,取消封建特权,唤起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意识。”材料所述,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之一是(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C.损害了欧洲人民利益 D.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20.(2分)“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上述观点出自(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21.(2分)如图人物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他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法拉第 D.爱迪生
22.(2分)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导致美国宣战的直接事件是( )
A. 萨拉热窝事件 B.德国突袭波兰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诺曼底登陆
23.(2分)如图说明社会保障制度( )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完全消除了贫富差距
C.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24.(2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随之而成立的某一国际组织成为了支撑、协调世界经济的支柱。该国际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二、材料分析题(25题12分,26题15分,27题12分,28题13分,共52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材料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望大陆》(1964年)
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3分)按示例完成材料一的空格。
(2)(3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发出“大陆不可见兮”感慨的历史原因。
(3)(3分)根据材料三,概括“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4)(3分)2022年4月14日,美国两党6名联邦议员流窜访问中国台湾地区。假如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请对此事作出回应。
26.(15分)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上述材料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3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所述内容分别出自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什么条约?
(2)(4分)请指出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相对应的列强侵华战争名称。
(3)(4分)上述条约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4分)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近代前期,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即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依次递进的探索历程。这三个层次的探索历程具体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摘编自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与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3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史实,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
(2)(3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3分)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4)(3分)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图表
(1)(4分)观察材料一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785年和1845年煤和钢铁年消费量变化的原因。在此期间,英国发明了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写出这种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名称及发明者。
(2)(4分)根据材料二图片,分析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问题。
(3)(5分)综上所述,你得了哪些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头山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大量稻田实物标本,其中40%有人工栽培痕迹,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
灌溉系统,是现存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A符合题意;
高庙遗址是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排除A;
彭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排除C;
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熟练掌握湖南地方史的知识方可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年代尺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奴隶制王朝,A选项正确;
商鞅变法发生于公元前4世纪,B选项错误;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C选项错误;
商鞅变法发生与战国时期,秦朝不是,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学生分析年代尺并运用相关知识点解答此题。
3.【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茶实现人一现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时、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C选项正确;
丞相掌管行政,A选项错误;
太尉掌管军事,B选项错误;
刺史设立于汉朝,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的设立。
4.【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选项正确;
柳公权的代表作是《神策军纪圣德碑》,A选项错误;
颜真卿的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 ,B选项错误;
苏轼的书法代表作是《黄州寒食诗帖 》,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羲之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5.【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运用,故该同学侧重于展示唐朝兼容并包的文化,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1662年, 郑成功率军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 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②③④⑤正确;B符合题意;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新疆地区,不符合题意,①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难度适中,掌握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台湾省都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描述的是郑成功率领舰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的史实,D符合题意;
岳飞抗金在南宋,排除A;
文天祥抗元在南宋,排除B;
戚继光抗倭在东南沿海,与“海外有孤忠”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题干“康熙帝”,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 、 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可知,这场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B选项正确;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单单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A选项错误;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不是抵御外来侵略,C选项错误;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镇压国内动荡,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需要分析材料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此题。
9.【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口号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口号出现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A符合题意;
一二九运动是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排除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完成,排除C;
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讨论和平建国的会议,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五四运动的口号即可作答。五四运动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口号、结果、影响等。
10.【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D选项正确;
瑞金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首都,A选项错误;
太原与西柏坡都不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并掌握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因此,A选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B选项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C选项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图片涉及的人物是王进喜、焦裕禄、雷锋,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英模人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从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故A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开放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经济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4.【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全国已建立西藏、新疆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的相关史
实。
15.【答案】C
【知识点】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 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记者会上宣布:“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该讲话的背景是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选项C正确;
选项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中日建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一辈子离不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他奋斗一生守护“大国粮仓”体现了袁隆平的敬业奉献、国际主义的精神,所以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 亚历山大帝建立于公元前324—334年;罗马帝国诞生于公元前27年;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330年;阿拉伯帝国于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可见,按兴起时间徐顺排列应为:②④①③,C项符合题意。
A项时间顺序不对,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时间顺序不对,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时间顺序不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史上四大帝国兴起时间的识记。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理清四大帝国兴起的时间脉络: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是传承关系,且时间较早;拜占庭帝国又是继罗马帝国分裂后建立;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最晚。
18.【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汇聚了东西方的文化,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B正确;
阿拉伯数字是由古代印度人创造的,A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和文化,没有反映阿拉伯帝国的经济,C错误;
阿拉伯帝国灭亡于1258年,没有持续上千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时掌握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贡献,作答时认真阅读理解材料内容即可。
19.【答案】A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宣布解放农奴,取消封建特权,唤起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意识”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进行的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A正确,B错误;
拿破仑的战争具有侵略性,的确损害了欧洲当地人民的利益,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C错误;
拿破仑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抓住题干材料中“取消封建特权”等关键内容即可准确作答。
20.【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 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C符合题意;
《独立宣言》颁布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排除A;
《人权宣言》 颁布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排除B;
《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对《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
21.【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符合题意;
达尔文的成就是进化论,排除B;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排除C;
爱迪生耐用的白炽灯泡,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牛顿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即可作答。
22.【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C符合题意;
萨拉热窝是一战的导火线,排除A;
德国突袭波兰是二战开始的标志,排除B;
诺曼底登陆在1944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扩大、最大、转折、结束即可解答同类试题。
23.【答案】A
【知识点】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A符合题意;
贫富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排除B;
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排除C;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美的社会保障政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欧美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
25.【答案】(1)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3)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于1281年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台湾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曾被荷兰(国家)侵占了38年,后被民族英雄郑成功,在1662年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1885年设台湾省。
(2)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3)根据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可知,“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故答案为:(1)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3)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掌握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及影响,了解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史实。
26.【答案】(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根据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94年,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5年,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后清政府对外宣战。1901年,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3)根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有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近代前期,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即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依次递进的探索历程。这三个层次的探索历程具体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故答案为:(1)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2)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 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近代列强的侵略史实与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
27.【答案】(1)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由敌视(对抗)到走向缓和(关系正常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与对话等。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20世纪50年代,能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的史实有: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根据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竖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是对抗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由此可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是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对话;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
28.【答案】(1)英国最早开始并完成了工业革命。火车;斯蒂芬森。
材料二:如下图
(2)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3)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经济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观察材料一图标可知,1785年英国煤和钢铁年消费量较低,1845年英国煤和钢铁年消费量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需要大量煤作燃料,更需要大量钢铁做工业原料,到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故英国煤和钢铁需求量变化的原因是:英国最早开始并完成了工业革命。交通工具及发明者: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新型交通工具。
(2)问题:仔细观察材料二所示三幅图片,可看出,图一的大烟囱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二所示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图三所示众多的汽车造成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3)认识:此题为开放性设问,学生可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全面地谈谈对工业革命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解读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所学知识与图表、图片相联系,从而正确分析图表、图片信息,得出正确观点即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