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8 13:3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基础训练
1.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在古代两河流域,商人预付租用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贷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
A.只有商人才能从事放贷业务 B.借贷形式固定,规定相同
C.这类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 D.商人们创立了早期的银行
3.宋《梦梁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已经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B.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界限
C.都城汴京繁荣的商业景象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商业的监管
4.清朝政府规定:“民间嗣后买卖田房,必须用司印官纸(官署统一印制的典买文契)写契。违者作为私契,官不为据。”即百姓发生财产纠纷,使用没有在官府登记的“私契”作为凭证,官府不予采信。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在土地租赁中注意保护佃户的权益
B.政府重视对民间财产交易的管理
C.政府限制土地买卖以压制商业发展
D.中国契约制度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5.早在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此后多位古希腊地理学家在著作中提到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城赛拉(东汉首都洛阳)的商路。由这些记载可推断出。
A.汉朝与欧洲有密切的直接往来
B.西域地区成为东西贸易枢纽
C.丝绸之路提升了汉朝的影响力
D.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6.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即朝贡贸易制度,它以中国为中心,涵盖周边国家与地区。这一制度的实施
A.使中国外贸渐趋萎缩
B.意在获取经济效益
C.不利于海外各国联系
D.有助宣扬中国国威
7.《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9.唐宋时期,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宋代以后,当铺开始从事经营性放贷和有息存款;到了清代,当铺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当铺经营范围的扩大 ( )
A.丰富了民众投资的渠道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往来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0.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11.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
A.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
C.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12.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 B.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 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13.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14.宋代,无论是城中的商铺酒楼、瓦舍驿站、燕馆歌楼,还是城外的园林、寺庙等的墙壁,都成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彰显才华的场所,大量的题壁文学就在这里创作并传播开来。材料能够用来说明宋代
A.创作方式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众的价值取向 D.通俗文学的产生
15.如表是宋朝国家专卖的五种形式。据此可知,当时宋朝专卖政策( )
形式1 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部由国家进行。
形式2 国家给予专业生产者以本钱,产品由国家收购后出卖,或者转租商人销售。
形式3 进口舶来品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掌握,后转卖给商人出售。
形式4 商业经营许可政策,准许生产者出售给商人,由商人销售,国家向两者征税。
形式5 国家不干涉生产和流通,仅采取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
A.让利于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规范了市场经济的有序经营
C.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优势地位 D.解决了冗费带来的财政压力
16.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始辟于秦,盛于汉唐。秦汉之际,匈奴趁中原地区连年战乱之机,占据河西走廊,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断绝,丝绸之路随之中断。汉武帝时,伴随着匈奴势力被逐出河西走廊,张骞通西域获得成功,因匈奴阻隔,中断近百年的中西交通重新得到恢复。当时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享有盛誉,丝绸通过安息传到罗马帝国,成为时髦服饰。东汉时,西域仍是丝绸之路枢纽,成为中亚、西亚商人会集之地。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玑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国南部,然后再到洛阳进谒桓帝。
东汉永建二年(127年),丝路暂时中断。东汉以后的魏、晋又部分地恢复了与西方的交通。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骆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发展演进的特征,并分析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有关明朝朝贡制度的部分史料
材料二 朝贡体系的优点是投入小、回报大,但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抗冲击的能力不太强。在西方殖民列强进入东方之前,这个朝贡体系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在西方殖民列强发展起来的坚船利地及现代战术面前,这一朝贡体系就难以维持。虽然以当时中国的力量,要制服早期西方殖民者还是绰掉有余的。但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及儒家集团,缺乏维护这个秩序的决心,不愿意在海外投入太多的资源,甚至有些人希望从朝贡体系的瓦解中获得个人利益。
——彭波《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由强转衰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朝贡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朝贡体系瓦解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2.C3.B4.B5.C6.D7.B8.D9.B10.D11.D12.C13.A14.B15.A16.D
17.(1)特征: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畅通与中断交替;使节之路、战争之路、商旅之路与文化传播之路并存;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并存。
原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政局动荡和战乱的影响;东西方海路联系日益活跃的冲击。
(2)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成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和重要象征;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建立直接联系,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18.(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朝贡活动规模宏大;不重视经济利益(强调政治交往);商业化与仪式化并存。
成因:明代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向心力,便于主导建立贸易秩序: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2)原因:朝贡体系抗冲击的能力弱;西方殖民列强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缺乏维护国际秩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