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单选题
1.充当英国革命领导集团主要成分的乡绅,未就革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提出过富有开创性的建议。如同他们在宗教观念中推崇上帝一样,他们仍是王权的崇拜者。这表明英国
A.存在君主专制的土壤 B.宪政体制难以建立
C.革命进程的反复曲折 D.王权影响依然强大
2.下列哪一革命被称为“议会的胜利”
A.英国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3.它“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它”是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 C.责任内阁制 D.处死查理一世
4.史载,1711年,英国财政部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跑到银行要钱,时任英格兰银行审计长的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国王盖国王的印章,于是坚决拒绝支付这笔军费。这说明
A.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权力象征 B.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有一定权力
C.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 D.王权高于议会权力
5.170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王位继承法》,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这一法律文献的颁布旨在( )
A.强调法律至上 B.推翻专制王权
C.捍卫议会主权 D.保障信仰自由
6.英国政坛上曾经发生过首相在本党(保守党)成员压力下被迫辞去保守党领袖一职的事情。接下来英国政坛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是( )
A.保守党选出的新任领袖将成为下任首相
B.英王宣布解散议会以提前举行大选
C.首相诉诸最高法院请求留任首相一职
D.议会上院经过大选反对保守党成为执政党派
7.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使之有利于内阁。这反映出英国( )
A.行政权呈扩大的趋势 B.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变化
C.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 D.权力之间失去了制约平衡
8.关于美国总统说法错误的是( )
A.最高行政权和最高立法权属于总统 B.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
C.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D.总统可以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9.美国独立后,“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他们害怕万一人民对国会发生影响,于是又设置拥有大权的总统;对于国会及总统还不放心,又设置一个最高法院。”这些做法( )
A.避免了美国政治腐败发生 B.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C.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解决了美国南北双方矛盾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 )
A.建立了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 B.确立了现代典型的两党制
C.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11.美国制宪会议在讨论行政机构的权力执掌时,威尔逊曾反复强调,“一人比三人更负责,三人会彼此争雄,直到一人统治另外两人……要控制立法权,必须将其分解;而要控制执政机构,就得把它合一。”1787年宪法最终确定,由一名民选总统执掌最高行政权力。由此可推知,美国这种行政体制的设置意在
A.通过集权强化国家行政能力 B.对总统的行政权加以制约
C.加强国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12.1865年4月9日,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投降,林肯发表公开演说,主张不要迫害或杀害过去的敌人,甚至拒绝逮捕内战元凶戴维斯及其内阁成员。林肯此举意在
A.维护联邦的统一 B.高举自由平等旗帜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13.下列关于有关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德、意三国统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实现统一
B.为解决统一问题三国都采取了战争的方式
C.统一后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统一后都铲除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14.19世纪后半期,“德国的资产阶级处在执掌大权的保守贵族阶层与尚未参与执政的社会主义群众之间,作为一个等级来说,资产阶级没有把与贵族争夺在国家中的优势地位的斗争彻底进行下去,以达到实行议会政治的目的”。这说明德国( )
A.资产阶级没有掌握近代化领导权
B.宪法缺乏保障资产阶级权利的规定
C.有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
D.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相一致
15.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19日宣言》中讲道:“在适当的时候,农民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拥有的一切权利”,“在地主仍保持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民可在履行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沙皇的讲话
A.试图赢得农民对沙皇统治的支持 B.赋予了全体农民退出村社的权利
C.允许农民赎买份地变为私有地 D.旨在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16.亚历山大二世的荣誉在于,他具有勇气和坚定性,并为进行19世纪东欧史上最伟大的改革而斗争。改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使俄国
A.建立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农奴制
C.兴办了手工工场 D.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7.日本学者指出:明治政府通过国民教育贯彻西洋式近代化。日本的近代教育或许在塑造“国民”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塑造“公民”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是失败的。这里的“国民”指的是天皇制国家的臣民,“公民”则指的是具有自立性的人民。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开始走向近代化B.日本近代国民教育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C.明治维新导致日本的民族主义泛滥D.公民意识缺失标志日本教育近代化失败
18.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明治维新的重要意义是( )
A.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B.使日本崛起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
C.使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D.日本从此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19.据统计,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时还只有一半的选民参加帝国议会选举的投票,到1912年时,投票率已经高达84.5%。这一变化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
A.容克贵族等传统势力瓦解 B.民主政治具有一定虚伪性
C.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 D.帝国议会的政治地位提升
20.在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英国和法国先后出现过克伦威尔的护国主政治和拿破仑帝国的统治。它们的出现( )
A.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
B.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一番风顺的
C.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仍处萌芽状态
D.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它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明洁《英国通史》
材料二 《清帝逊位诏书》这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就其宪法义理上看,所表现出的核心原则……是和平原则。和平与暴力相对立,与战争相对立,面对着中华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清王室最终选择了以和平逊位的方式,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立宪国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
——选自高全喜《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清帝逊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场“不流血的革命”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它对国王与议会权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清帝逊位诏书》发布的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而“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第一条 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第三款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70年代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民主制度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说明美国是如何通过妥协方式解决大州与小州乏间的权力分配问题的。
参考答案:
1.D
【详解】领导推翻王权的革命集团依然崇拜王权,这充分说明了王权的影响强大而深远,故选D;领导集团崇拜王权,保留了君主制,但他们推翻了专制制度,排除A;崇拜王权而保留君主,有利于宪政体制的建立,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反复曲折”,排除C。
2.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军最终战胜王军,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所以被称为“议会的胜利”,故选A;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大陆军对英军的胜利,排除B;法国大革命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俄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D。
3.A
【详解】根据“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给英国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都是完善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排除B、C项;处死查理一世后英国逐渐演变为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故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是国家的元首,国家的象征,没有国王印的文件是不合法,与材料“时任英格兰银行审计长的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国王盖国王的印章,于是坚决拒绝支付这笔军费”相符,故B项正确,排除A;材料信息与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无关,排除C;《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排除D。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中“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可知,《王位继承法》运用法律手段,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更大的限制,捍卫了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主要是捍卫议会主权,不是强调法律至上,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专制王权已经被推翻,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 题干所给材料未涉及信仰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政坛上曾经发生过首相在本党(保守党)成员压力下被迫辞去保守党领袖一职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大选后,获胜党党首就成为首相,当首相辞去本党党首后,该党会选出新的党首并自动成为新任首相直至下次议会大选,A项正确;18世纪20年代后,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统而不治,需要根据首相请求方可解散议会,排除B项;最高法院无法决定首相的去留,排除C项;英国的议会选举发生在下院,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执政党利用议会多数的优势,操纵议会工作议程,这反映了行政权扩大的趋势,A项正确;虽然内阁的行政权扩大,但国家权力中心仍然是议会,排除B项;“过度膨胀”夸大其词,排除C项;“失去了制约平衡”,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最高行政权归总统,但最高立法权归国会,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总统任命,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美国总统除掌握最高行政权之外,还可以兼武装部队总司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参众两院互相牵制,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相互牵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B项正确;“避免了美国政治腐败发生”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未体现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美国南北双方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取得独立,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包括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两党制和题干“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要求不符,排除B项;英国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已经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依据材料“一人比三人更负责,三人会彼此争雄,直到一人统治另外两人”可以看出在制宪会议讨论行政机构的权力时,威尔逊是极力主张一人负责制,通过行政的集权来强化国家的行政能力,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行政权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加强国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行政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林肯发表公开演说,主张不要迫害或杀害过去的敌人,甚至拒绝述捕内战元凶戴维斯及其内阁成员。”可得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缓和矛盾,维护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高举自由平等旗帜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废除黑奴,排除C项;当时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已经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美国没有封建势力,统一后都铲除了本国的封建势力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美、德、意三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要求国家实现统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美、德、意都采取了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美、德、意三国统一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由材料“德国的资产阶级处在执掌大权的保守贵族阶层与尚未参与执政的社会主义群众之间,作为一个等级来说,资产阶级没有把与贵族争夺在国家中的优势地位的斗争彻底进行下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对封建势力妥协,资产阶级并没有掌握德国近代化的领导权,A项正确;德国宪法里有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未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贵族阶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农奴暴动严重威胁沙皇统治的背景下,材料中亚历山大二世承诺让农民获得宅基地和一定数量的土地,可以赢得农民对沙皇统治的支持,A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村社依旧束缚着农民,排除B项;材料中的讲话没有涉及农民高价赎买份地的规定,排除C项;俄国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定阻碍,但材料沙皇关于农民权利的讲话旨在争取农民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这场改革的“伟大”之处,D项正确;15世纪伊凡三世时期,俄国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排除A项;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不属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教育近代化,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了效忠天皇的国民而非公民,即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排除A项;日本的民族主义泛滥并非明治维新导致,排除C项;日本的教育近代化实现了,但有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是社会制度(即社会形态)的转变,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中“社会转型”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71年,参加帝国议会选举投票的人数只有一半,但是到了1912年时,投票人数明显上升,表明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容克贵族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帝国议会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法等国均出现了强人政治,对于当时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D项正确;英法等国的强人政治并非是妥协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无关,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有了显著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1.(1)原因:复辟王朝实行专制统治;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活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既不愿意再以暴力方式革命;也不希望普通民众参与革命。影响: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源已不再是神而是议会;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2)意义:诏书发布表明宣统帝正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避免了暴力和战争带来的破坏;有利于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与发展;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可知复辟王朝实行专制统治及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活动;根据材料“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并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既不愿意再以暴力方式革命;也不希望普通民众参与革命。影响:根据材料“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源已不再是神而是议会;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2)意义:根据材料二“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立宪国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可知,诏书发布表明宣统帝正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避免了暴力和战争带来的破坏;另外根据所学可以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来回答,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有利于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与发展方面来说明。
22.(1)条件: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
(2)表现: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票共和”)。
(3)说明:设置参、众两院,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保障了大州的权力;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保障了小州的权力。
【分析】(1)
条件:根据材料“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可归纳出英国传统习惯及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根据材料“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可归纳出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
(2)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法国通过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参、众两院,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保障了大州的权力;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保障了小州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