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江苏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遗址
2.(2分)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由此可以看出“秦为首强”与哪一事件有重要关系(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北魏孝文帝改革
3.(2分)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右边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4.(2分)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5.(2分)唐朝前期的中外交流达到了20世纪之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最高峰。下列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C.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D.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6.(2分)据南宋蒋祈《陶记》记载,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景德镇有300多处瓷窑,所制瓷器“洁白不疵”,卖到其他地方,皆有“饶玉”之称。据此可知,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 )
A.只能生产白瓷 B.拥有定窑汝窑
C.反映手工业兴盛 D.兴起于南宋
7.(2分)下图所示书页,是历史老师归纳的某朝地方治理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王朝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2分)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9.(2分)下列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的口号是( )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废除二十一条”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0.(2分)“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孙中山 B.李宗仁 C.叶挺 D.张学良
11.(2分) 1872年创立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它的创办使外商旗昌轮船公司的赢利情况发生图4所示的变化。这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
A.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变革了封建政治体制
C.粉碎了列强瓜分图谋 D.推动了学生反帝斗争
12.(2分)《六亿人们心花开》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
D.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
13.(2分)邮票是凝结的历史。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在实行“一国两制”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
D.都有较大行政自主权和经济特权
14.(2分)近来我国科技喜讯不断: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成功登陆水星;5月30日,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交会对接。下列成就与此属一个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进行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
15.(2分)下图所示扑克牌中的人物征服并统一了希腊,灭亡了埃及、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帝国。“他”是( )
A.凯撒 B.查理曼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
16.(2分)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一“改革”( )
A.模仿秦汉的制度
B.使日本进入近700年幕府统治时期
C.确立土地私有制
D.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17.(2分)林·亨特在《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中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人权文献。下列关于上述三部人权文献共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
C.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
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18.(2分)某校初三(1)班同学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排演了历史课本剧《交通的革命》,他们设计的情节不合理的是( )
A.内燃机成为了多数交通工具的发动机
B.斯蒂芬斯在电灯照明下绘制火车机车图纸
C.卡尔 本茨向人们展示他制造的汽车
D.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19.(2分)下列选项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B.萨拉热窝事件、莫斯科保卫战
C.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凡尔登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20.(2分)下图为《西方主要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时间表》,据此,可以推断( )
西方主要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时间表
澳大利亚 1902年
加拿大 1918年
德国、奥地利 1919年
美国 1920年
英国 1928年
西班牙 1931年
法国 1944年
意大利 1945年
瑞士 1971年
A.民主制度消除男女差别 B.教育普及推动男女平等
C.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D.妇女政治权利有所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1题8分,第22题7分,第23题7分,第24题8分,共30分。)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步辇图(下图)
(1)(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的名称。指出唐朝时期我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高僧。
(2)(3分)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3)(3分)根据材料三(步辇图),指出唐太宗加强唐蕃关系的方式。
22.(7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劻、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请回答:
(1)(1分)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据材料分析道光帝认为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2分)结合所学,材料二中造成“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直面相对”现象与条约中哪条规定有关?据材料分析咸丰帝反对的原因。
(3)(2分)据材料三分析慈禧“大喜过望”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最能说明“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是条约中的哪条规定?
(4)(2分)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清政府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它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它的失败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一切英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发表重要淡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新中国70年》
请回答:
(1)(1分)据材料一,概括辛革命的历史影响。此后中国人找到了怎样的“新道路”?
(2)(2分)依据材料二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纲领?
(3)(2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邓小平回答了哪些“重大认识问题”。
(4)(2分)从上述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可以总结得出那些历史经验?
24.(8分)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在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举世闻名的“雾都”伦敦之得名,除了英国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外,恐怕与18、19世纪的工业化密不可分。
(1)(2分)材料一哪一发明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据材料一,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2分)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交通工具。请分别写出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名称以及它们各自运用的动力机。
(3)(2分)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4)(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公元前70万——20万年,排除B项;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排除C项;
半坡人距今约7000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云南元谋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商鞅变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关键词“秦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C项符合题意。
A所示为战国时期齐国、燕国使用的刀币,A项不符合题意。
B所示为战国时期韩、赵、魏使用的铲币,B项不符合题意。
D所示为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蚁鼻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统一货币的识记。难度适中,关键在于学生准确记忆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即可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统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天竺,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A项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是鉴真东渡,不符合题意;
B项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的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
C项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D项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的是郑和下西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理解并运用所学综合作答。识记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据南宋蒋祈《陶记》记载,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景德镇有300多处瓷窑,所制瓷器‘洁白不疵’,卖到其他地方,皆有‘饶玉’之称”可知,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反映手工业兴盛,故C正确;
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反映手工业兴盛,不能说明景德镇只能生产白瓷、拥有定窑汝窑,景德镇兴起于北宋,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答案】D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排除ABC,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的职责。清朝通过册封和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8.【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B符合题意;
A与史实不符,排除A;
贸易特权在《南京条约》中列强就获得了,排除C;
D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注意识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9.【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其中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的口号是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选项正确;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均不能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性质,A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并掌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一口号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
10.【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可知涉及到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北伐战争后期,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张作霖儿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促使南京政府名义统一了全国;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张学良被称为民族英雄,D符合题意;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没有参与东北易帜、西安事变,A不符合题意;
李宗仁没有参与东北易帜,C不符合题意;
叶挺没有参与东北易帜、西安事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张学良和西安事变,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图片看出轮船招商局创办以后,外商旗昌轮船公司的赢利情况迅速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图片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据“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符合题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排除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和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有了各项权利”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反映的是民族区域制度;“厦]经济特区"反映的是经济特区的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反映的是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制度、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B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只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排除A;
“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只符合内蒙古自治区,排除C;
“较大行政自主权和经济特权"符合厦门经济特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 材料中的“祝融号”成功登陆水星,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交会对接都属于航天领域的成就,与此属一个领域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15.【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统一了希腊,灭亡了波斯帝国、埃及,足迹远达印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个人物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D项正确;
凯撒、屋大维没有灭亡希腊,排除AC;
查理曼是法兰克国王,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难度适中,掌握亚历山大东征的经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统一赋税, D符合题意;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模仿秦汉的制度说法错误,排除A;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就是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因此“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知识。难度较低,理解题意,掌握大化改新的影响即可作答。
17.【答案】D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均为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D项符合题意。
《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则是民主共和制,A项不符合题意。
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美国独立战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英国《权利法案》则不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理解。难度适中,学生需知道三者均是本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颁布的重要法律文件,需理解三者均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 两次工业革命 ”、“ 《交通的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火车;19 世纪 70 年代,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可见,斯蒂芬森发明火车早于爱迪生发明电灯,斯蒂芬斯不可能在电灯照明下绘制火车机车图纸,情节设计不合理,B项符合题意。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多数交通工具的发动机, 情节设计合理,A项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卡尔 本茨发明了汽车, 情节设计合理,C项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并试飞成功, 情节设计合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交通成就的识记。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准确记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交通成就的发明者及其时间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一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二战的转折点是:莫斯科保卫战,C项符合题意。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并非转折点,A项不符合题意。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均非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B项不符合题意。
莫斯科保卫战并非二战的转折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识记。难度较易,要求学生准确记忆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战役名称即可作答。
20.【答案】D
【知识点】妇女地位的提高及其表现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高。受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题干反映的是各国妇女政治权利的提高,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妇女地位的提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鉴真。
(2)开明的民族政策
(3)和亲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的名称分别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高僧有玄奘和鉴真等,唐玄宗时期,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文化等。唐太宗时期,玄奘到达天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步辇图),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加强唐蕃关系的方式是和亲。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鉴真。
(2)开明的民族政策。
(3)和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中外交往、唐朝的民族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比较频繁,著名事件有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等。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22.【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大臣没有尽心尽力办事或清朝缺乏忠诚贤良有智慧的大臣;
(2)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认为皇帝直接面对西方人,有损天朝的形象;
(3)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道光帝”“《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可知,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可以看出,道光帝认为战败的原因是清朝大臣没有尽心尽力办事,缺乏忠诚贤良有智慧的大臣。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主要条款,造成“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直面相对”现象与条约中这一条规定有关。根据材料二“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可知,咸丰帝反对的原因是认为皇帝直接面对西方人,有损天朝的形象。
(3)根据材料三“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劻、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可知,慈禧“大喜过望”的原因是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的“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大臣没有尽心尽力办事或清朝缺乏忠诚贤良有智慧的大臣。
(2)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认为皇帝直接面对西方人,有损天朝的形象。
(3)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等知识。
23.【答案】(1)影响: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新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
(2)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重大认识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等。
(4)历史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人民至上等。
【知识点】北伐战争;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它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它的失败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可知,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此后中国人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
(2)依据材料二“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3)据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等“重大认识问题”。
(4)从上述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人民至上等历史经验。
故答案为:
(1)影响: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一点即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一点即可)新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重大认识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等。
(4)历史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人民至上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革命纲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相关史实。
24.【答案】(1)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珍妮机的发明);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图一:火车;动力机:蒸汽机图二:汽车;动力机:内燃机。
(3)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利用科技成果,趋利避害;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 开始的标志: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特点: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显著特点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图一:据所学可知,图一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使用的动力机器是蒸汽机。图二:据所学可知,图二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卡尔 本茨发明的汽车,其使用的动力机是内燃机。
(3) 影响:提取材料三有效信息“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可知,影响之一是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据材料三信息“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可见,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还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
(4)认识: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知识,客观、辨证地谈谈科技发展的认识,要求语言表达清晰,观点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在准确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