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蒹葭
——《诗经.秦风》
(一)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二)理解“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体会诗歌幽远朦胧的意境。
(三)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学习目标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篇名取自该诗第一句
芦苇
文题解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为 、 、 三个部分。
《风》是 ;
《雅》是 ;
《颂》是 。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往往兼用赋、比、兴等手法。赋指直陈其事;
比指比喻,借物譬喻;兴指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所以,兴常常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节的开头。
合称“诗经六义”。
《诗经》文学常识巩固
诗歌总集
风
雅
颂
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正统的宫廷乐歌
祭祀乐歌
风、雅、颂、赋、比、兴
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jiānjiā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读清节奏
初读课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 葭
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茂盛的样子
露水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芦苇长得很茂盛,秋天的露水凝结成霜。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
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草相接的地方。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岸边。
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路)高而陡
水中高地。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指没有干。
水边。
芦苇长得茂盛鲜明,清晨的露水还没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向右迂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陆地上。
1、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诗歌写了一个男子追求美丽女子(即“伊人”)的故事。
既然是男子追求“伊人”的故事,那为什么在诗歌的开头不直接写“伊人”呢?
运用了起兴手法。
2、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画面),有什么作用?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1,起兴,景物描写
2,点明了时令,描绘了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景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晚秋画面
3,渲染凄清氛围,烘托主人公惆怅的心情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主人公所思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
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溯回”“溯游”运用 描写,匆忙而连续,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 。
“道阻且长”写追求“伊人”道路的 ,但主人公仍不放弃,表现了主人公的 。
“宛在水中央”写出了伊人的行踪不定,表现了主人公不能见到“伊人”的 心情。
动作
焦急
艰险漫长
痴情、执着
苦闷、惆怅
时间推移:
地点变换:
伊人可望不可即、缥缈难寻(若即若离)
道路艰险:
不管艰难险阻,执着痴情 (矢志不移)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道阻且长--且跻--且右
凝望追寻时间之长(苦苦追求)
6,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这样的手法什么好处?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重章叠句
1,体现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使主人公焦急惆怅的心情逐层加深。
2,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3,一唱三叹,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我最佩服他上下求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艰险,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我最欣赏他憧憬“在水一方”的美丽伊人,望穿秋水,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8,那么主人公执着追求的神秘飘渺的“伊人”是真实存在的吗?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虚实结合。
诗中写景是实,但“伊人”却是虚,诗中实写蒹葭、白露、河水,而每章的结尾用“宛在”一转,一个“宛”字写出“伊人”只是一个朦胧的存在,并非真实存在。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深刻的描绘了一个痴情者的形象以及对恋人强烈的情感
9、既然“伊人”身份、面目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也是对《蒹葭》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那么你认为男子苦苦追寻的“伊人”只是爱恋者吗?还可以有怎样深层的含义?
①“爱情说”:把“伊人”理解为恋人,那么,本诗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②“理想说”:把“伊人”理解为理想、前途,那么,本诗表现了追逐理想事业而不得的惆怅。
③“招贤说”:把“伊人”理解为贤才,那么,本诗表现了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渴求。
《蒹葭》是一首虚实相生、委婉含蓄的抒情诗。
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执着,以及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课堂小结--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