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6.分析小说主题+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6.分析小说主题+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13:5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所以解答主旨题,首先要想到的就是文章的写作意图。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答 题 思 路 21.归纳小说主题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2022年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
12.怎样评价敦厚妈和小秋把敦厚葬在采油小站旁的行为?(4分) 2022年浙江卷《逛》
14.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2020年江苏卷《少男》
1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 2020年浙江卷《雪》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
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分) 2017年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什么,请予探讨。(7分) 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
(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2014年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 》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2014年浙江卷《走眼》
17.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5分) 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
18.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
(4)小说结尾写道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2013年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2012年福建卷《双琴祭》
(5)你读完本文后有怎样的感悟 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
(3)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2012年江西卷《报复》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2010安徽卷《芒种》
18.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2010年广东卷《面包》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09年海南宁夏卷《孕妇和牛》
14.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6分) 2009年福建卷《阿庆》
14.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3分) 2009年浙江卷《魔盒》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2008年海南宁夏卷《二十年以后》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4分) 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
20.(5分)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2008年浙江卷《乌米》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1)(2018·江苏高考)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小哥儿俩》) (2)(2014·重庆高考)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东坛井的陈皮匠》) (3)(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4)(2013·重庆高考)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枪口下的人格》)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评价”“探讨”“看待”“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主旨”“意图”“意蕴”“情感”“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母题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些生活哲理、思想情感是能跨越时空而存在的,这些反复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即是母题。常见的母题有:“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等; 2、主题 是作者对母题的个人阐述与发挥。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有的称为思想性小说,有的称为故事性小说。比如生死,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齐彭殇”,而同时代的很多人都与之相反,这就是对生死这一母题的个人理解。再如,《柳毅传》写了一个英雄救美女的神话故事,最终美人嫁英雄大团圆,这是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与向往。又如,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了一出爱情悲剧,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阐述了爱恨情仇。 3.人文及人文精神 人文 人性、道德、修养、价值观、社会观、传统风俗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丰富的意蕴 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生活意蕴、情感意蕴、历史意蕴、生命意蕴、政治意蕴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1)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
(2)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
(3)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
(4)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2)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心理 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还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的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中国人传统的心理特征 (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
(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
(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
(4)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
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 (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
(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
(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
(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1)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
(2)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
(3)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
(4)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2)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心理 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还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的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中国人传统的心理特征 (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
(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
(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
(4)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
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 (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
(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
(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
(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当读者对文学作品主题有了初步判断和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常常会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在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主题,如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文学作品的诸多因素就很难统一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另一方面,读者在对文学作品主题进行具体概括的时候,事实上又很难提炼出一个确定不变,众人都能接受的主题。鲁迅曾经谈到人们对《红楼梦》理解的分歧:“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两难处境的原因主要有:
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4、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原因 ①作品反映生活的立体性 文学反映的是立体的生活。客观上使文学作品成为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构架。读者心灵的棱镜就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折射出不同的光彩。
②作品传达方式的暗示性、象征性 文学是借助艺术形象来传达作家审美意识、思想观念的,但它又不是观念的传声筒,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艺术形象,是一种能唤起读者生活经验、调动其情绪反应、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的审美对象,必然带来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
③作家思想的复杂性 作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矛盾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同时作家的创作理念、写作技巧都会导致主题的多元存在,作品意义大于或小于作家的创作观念都是客观存在。
④接受者的主动创造性 读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及生活经历、审美经验、思想观念不同,也会导致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出现“合理的误读”。所以,要想对文学作品主题作出统一的解释是非常困难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就之所以有“爱情说”、“同情说”、“讽刺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长恨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等不同说法,与其说是作品多义性的客观存在,毋宁说是鉴赏者的阅读创造。
5、主题的形成 ①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②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 ③既有故事又有主题的小说更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6、主题的实现 ①忌主题鲜明
②形象大于思想
③模糊处理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7、主题的开掘 ① 与“当下”相关,但高于当下。思想不应只停留在当下一人一事上,要发现其积极意义。
②要精心加工材料。发挥想像与联想充分全面思考,力求主题新颖、深刻。
8、主题观的演变 ①由单纯到复杂
②由具体而抽象









如何把握主题 ①从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标题会有象征义、比喻义、双关义等;
②从情节入手 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因果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情节包孕的主题思想;情节角度--社会内涵——针砭时弊、寄寓人生哲理
③从环境入手 侧面暗示了主题理解的指向,破译小说的主题意蕴;
④从人物形象入手 把握主题最主要的方法。一般来说,几类人物就有几种感情。人物角度--价值取向---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人文精神3、情节角度--社会内涵
⑤从时代背景入手 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打上的时代烙印,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能够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环境角度--时代特征---反映民族心理、生存状态
⑥从议论抒情句入手 直接看出主题;
⑦从描写技巧入手 如叙述角度、对比烘托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必然的关联。
⑧利用题干(第6、7小题客观题选项)。
















常见考题 高考典型例题
21.归纳小说主题 (常见的母题有:“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等)通过......(情节或人物)的叙述描写,刻画......人物,表达了(批判了、讽刺了)......。 把握主题的角度: ①人物形象; ②情节; ③时代背景; ④对比、衬托、抑扬、象征等表现手法; ⑤适当知人论世; ⑥注意标志性词语。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入手; ⑦题目。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参考答案】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
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③对母爱的颂扬;
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
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2018·江苏高考)阅读《小哥儿俩》一文(文本见第3讲[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抓标题 标题“小哥儿俩”风格轻松欢快,暗含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
抓人物形象 ①文中对大乖二乖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逼真,二人可爱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活灵活现,这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②作者对“妈”的着墨虽然不多,但都是在关键处,如“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大乖二乖的快乐成长与母亲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些反映了作者对母爱的颂扬。③文中爸爸、叔叔、妈、厨子,大家都是善良和蔼的,他们共同为孩子创造了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
[参考答案]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
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③对母爱的颂扬;
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
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每点1分,答出5点得满分)
误区:思考角度不全或读不透文本,遗漏重要信息
错例分析 纠误措施
错误答案: ①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②对母爱的颂扬; ③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错答剖析:考生不能从小说标题“小哥儿俩”思考,遗漏了标题所暗含的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没有读透文本,遗漏了和谐家庭氛围的相关信息,也就很难总结出赞许和谐家庭氛围的情感态度。 读透文本,把检索加工重要信息的工作做到位,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或意蕴。






三.强巩固
再见
谢 谢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