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山东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与鲜卑贵族和睦相处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加强对长江流域的统治
2.(2分)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战国时期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 )
A.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C.八王之乱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3.(2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这句诗主要评价秦始皇历史功绩中的( )
A.统一全国 B.首创皇帝制度
C.北击匈奴 D.开发南疆
4.(2分)某中学史学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南方实力相比于北方处于优势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分)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长安,“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纥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亚的粟特人(如图)”这一中外贸易的盛况出现于( )
背着货物的粟特人陶俑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6.(2分)下列所述,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驻藏大臣的设立 ②宣政院的设立 ③西藏和平解放 ④金瓶掣签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7.(2分)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地区行政机构演变示意图。这一地区是( )
A.新疆 B.云南 C.西藏 D.蒙古
8.(2分)《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这场“入侵”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分)如表是同学们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剧本名称: 第一幕:武昌起义 第二幕:民国建立 第三幕:清朝告终 第四幕:约法颁布
A.近代开端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国家统一
10.(2分)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这个“军官学校”的办学特点是( )
A.重视军事训练 B.军事政治并重
C.重视政治教育 D.重视军事理论
11.(2分)素有“六朝古都”的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它获得解放是在:( )
A.淮海战役后 B.辽沈战役后 C.渡江战役后 D.平津战役后
12.(2分)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厂数 资本数 工人数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帝国主义放松侵略 B.西方科技的传入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十月革命的影响
13.(2分)不同时代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下列语句产生的时代顺序是( )
①“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②“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④“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A.④①②③ B.③②④① C.②④①③ D.③②①④
14.(2分)如图是某同学梳理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示意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在( )
A.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时 B.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时
C.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15.(2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2分)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人民军队( )
A.武器装备不断提高 B.使命担当始终未变
C.部队军种日益完善 D.指挥作战愈加勇敢
17.(2分)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是( )
①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地位
③增强了我国称霸世界的力量
④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有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2分)《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有关巴比伦的事情。这说明该法典( )
A.各项规定非常地完善完美
B.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
C.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D.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9.(2分)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面粉、蔬菜等,也为领主提供衣物,庄园有铁匠、金银匠、鞋匠等各类工匠,可以制造不同的物品,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B.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C.是个独立的政治单位 D.领主特权受到限制
20.(2分)西方殖民者为了掠夺财富而开辟新航路。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世界贸易中心由大西洋逐步转移到地中海
C.促进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D.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21.(2分)社会主义发展史,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起,至今有500多年。据此判断,下面时空坐标中的①对应的是(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的成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成立
22.(2分)据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日本保守民间团体“明治日推进协会”在东京举行集会,要求在2018年明治维新150周年将节日“文化日”改为“明治日”。明治维新对日本的重大影响是( )
A.使日本进入到了封建社会
B.使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C.使日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使日本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23.(2分)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芳整理出以下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D.一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4.(2分)1947年7月,美国《外交》杂志刊登了战略学家乔治 凯南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文中明确提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会也不能减弱苏联推翻西方政府的决心,为此美国必须遏制苏联。该文章的发表( )
A. 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赢得了和平人士普遍支持
C.助推了美苏之间冷战对立 D.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5.(2分) 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 这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集团化 C.经济信息化 D.经济市场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16分)经济发展事关社会稳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指农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的意思),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两种木材)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四:“戮力(尽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五:“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景帝纪第五》
(1)(4分)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请将材料一图示的生产工具(技术)的出现填写在相应的时期。(填序号)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三国时期:
(2)(4分)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巩固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实现国家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4分)请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上述情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4分)请据材料四,五,提炼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
27.(18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3分)根据材料一示意图,首先完成相应的填空。
A. ;B
(2)(3分)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3)(4分)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
(4)(4分)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四,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5)(4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28.(16分)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频频发布雾霾天气黄色预警,这其实就是警示着我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 材料二: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汽 车排放的尾气是雾霾天气的一个因素。
材料一图一材料一图二 材料二图
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了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粱的开幕式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l931年,爱迪生逝世,全美各地同时熄灯1分钟以示哀悼;1999年l2月26日,爱因斯坦被20世纪的最后一期《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请回答:
(1)(4分)材料一图一所示,英国煤产量从1790年后逐年增长,这与哪位机械师的哪项重大改进有直接关系?请写出促使材料一图二石油产量变化的两项新交通工具的名称。
(2)(4分)材料一的图一、图二所示的时期,人类分别进入了什么时代?
(3)(4分)请你根据材料二文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4)(4分)材料三中爱迪生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材料三表达了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不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上,周王室衰落,大国争霸,士大夫开始掌握政权;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促进动荡和变革的时代,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不符合知识结构图的逻辑结构,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铁犁牛耕的使用,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继位后,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由此可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句诗主要。评价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秦的统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南方实力相比于北方处于优势”说法不符合史实,③不符合题意,因此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长安 ” 、“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纥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亚的粟特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唐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唐朝与周围少数民族贸易往来十分繁荣,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唐朝经济,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驻藏大臣是清朝在1727年设立的,当时是雍正皇帝在位;②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③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1年;④金瓶掣签的确立是在清朝乾隆时期。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④③,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今新疆地区,清朝乾隆皇帝平定了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故材料反映的是新疆地区,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8.【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选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B选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C选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1901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鸦片战争的内容。
9.【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武昌起义、民国建立即中华民国建立、清朝告终、约法颁布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它们都属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共和过程中的重要史实,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走向共和,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24年5月,孙中山在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是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B符合题意;
重视军事训练,表述不全面。排除A;
重视政治教育,表述不全面。排除A;
重视军事理论,表述不全面。排除A;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埔军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黄埔军校的办学理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21日, 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D符合题意;
淮海战役后属于三大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A;
辽沈战役后属于三大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B;
平津战役后属于三大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渡江战役的知识。难度适中, 理解材料,掌握渡江战役的意义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明这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这主要得益于帝国主义放松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迅速发展的良机,进入了“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选项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抗美援朝;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反映的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②反映的是1948—1949年的淮海战役,③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④反映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②③,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了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14.【答案】C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C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梦”,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5.【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符合题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民主集中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识记。难度较低,要求学生准确记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识点】钢铁长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2008年汶川地震,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救灾工作;2020年驰援武汉,人民解放军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由此可见,不管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人民军队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始终未变,B正确;
题干反映的不是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不断提高,也不是部队军种日益完善。而是反映人民军队始终保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AC排除;
人民军队参与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以及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并不属于军事上的指挥作战,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掌握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17.【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地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有意义,①②④符合题意;③增强了我国称霸世界的力量不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不符合题意。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重大意义。
18.【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由材料“《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有关巴比伦的事情”可知,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
A项各项规定非常地完善完美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B项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符合题意;
C项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19.【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封建庄园,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主人是领主,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庄园的耕地分两类,一类是贵族自营地,一类是农奴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庄园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面粉,蔬菜等,也为领主提供衣物,庄园有铁匠、金银匠、鞋匠等各类工匠,可以制造不同的物品,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A项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是材料主要反映的西欧庄园的特征,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欧洲封建庄园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世纪封建状况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识记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0.【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新航路开辟也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穷与落后,A符合题意;
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逐步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不符合题意;
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因此不利于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C不符合题意;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1.【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
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A符合题意;
巴黎公社时间是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不符合题意;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在20世纪初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不符合题意;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2.【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A.公元前7世纪,日本仿照隋唐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到了封建社会,故A错误;
B.明治维新使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这不属于对日本的重大影响,故B错误;
C.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故C错误;
D.根据所学知识,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治维新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2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集团和由三国协约集团,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发生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因此D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AB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4.【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走向解体,故A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遏制苏联的政策遭到和平人士的普遍反对,故B错误;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文中明确提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会也不能减弱苏联推翻西方政府的决心,为此美国必须遏制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遏制苏联的政策推动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立。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25.【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它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是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体现。A正确;
经济集团化、经济信息化、经济市场化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26.【答案】(1)③④;①;②
(2)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汉武帝: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或:盐铁专卖)。
(3)根本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指导思想: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西汉时期发明了耧车;;三国时期发明了翻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汉武帝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或:盐铁专卖)。
(3)、根据材料二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和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指农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的意思),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两种木材)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上述情形的根本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一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根据材料四 “戮力(尽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
故答案为:
(1)、第1空、③④;第2空、①;第3空、②
(2)、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汉武帝: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或:盐铁专卖)。
(3)、根本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指导思想: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江南地区的开发,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7.【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2)目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
(3)改变官制。
(4)“沉沦”鸦片战争;“谷底”《辛丑条约》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年,因此A填写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是1898年,因此,B处填写戊戌变法。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依据材料二“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可知,务运动的目的是分洋商之利,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依据材料二"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可知,洋务运动特点是官府控制,吸收私人资金,产品投放市场。
(3)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依据材料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得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改变官制。
(4)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材料四和所学可知, 沉沦”指鸦片战争;“谷底”指《辛丑条约》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促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5)依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此,可得出的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故答案为:(1)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2) 目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
(3) 改变官制。
(4) “沉沦”鸦片战争;“谷底”《辛丑条约》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答案】(1)瓦特改良蒸汽机。汽车、飞机。
(2)图一:蒸汽时代图二:电气时代。
(3)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污染问题,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4)电灯的发明热爱、崇敬等感情。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使煤的使用大大增加,导致了图一煤产量的大幅度增长。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使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促进了图二石油工业的发展。
(2)1790-1850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1870年-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3)本题属半开放性试题,要围绕汽车使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解答。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污染问题,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4)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由材料“l931年,爱迪生逝世,全美各地同
时熄灯1分钟以示哀悼”可知,爱迪生最重要贡献是发明电灯,为世界带来光明。由材料三英国艺术家
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了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粱的开幕式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可以看出,材料三表达了人们对科学家热爱、崇敬的思想感情,青少年要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应该增强创新精神,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故答案为:
(1)瓦特;改良蒸汽机;汽车;飞机。
(2)图一:蒸汽时代;图二:电气时代。
(3)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污染问题,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4)电灯的发明;热爱、崇敬等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两次工业革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