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山东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8 18: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山东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6000年前,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和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主要种植粟的居民是(  )
A. 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2分)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大禹传启,天下为家 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3.(2分)汉代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前1世纪 D.公元1世纪
4.(2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与鲜卑贵族和睦相处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加强对长江流域的统治
5.(2分)时序性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历史的时序能帮助学生打开时空,发现历史的美好瞬间。与下面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实行郡县、统一全国 B.定都成都、发展西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6.(2分)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7.(2分)下列所述,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驻藏大臣的设立 ②宣政院的设立 ③西藏和平解放 ④金瓶掣签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8.(2分)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一些主要表现。因此可见,这一时期,对应的时间是(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七八十年代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20年代
9.(2分)1919一1922年,《新青年》中“民主”出现次数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国民大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结束 D.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10.(2分)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C.要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D.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2分)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能够(  )
A.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
B.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
C.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D.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12.(2分)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当时时代的最强音,这支名曲的曲作者是(  )
A.聂耳 B.田汉 C.冼星海 D.齐白石
13.(2分)创设于1828年的凉茶品牌“王老吉"颇受大家的欢迎。在其194年的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一次转型是1956年参与(  )
A.公私合营 B.生产合作社 C.中外合资; D.承包经营
14.(2分)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时强调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九二共识”指(  )
A.“开展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干扰经济合作”
15.(2分)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  )
A.火箭军 B.陆军 C.海军 D.空军
16.(2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
70年代末“三转一响” 80年代“四大件” 90年代“三金” 2000年~2010年“一动不动”
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17.(2分)“这次战争使迦太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受到实质性的削弱……罗马则成了地中海西部的霸主。”材料中的“这次战争”是指(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特洛伊战争 D.布匿战争
18.(2分)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  )
A.由小国林立变为基本统一 B.开始步入封建社会
C.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9.(2分)西方殖民者为了掠夺财富而开辟新航路。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世界贸易中心由大西洋逐步转移到地中海
C.促进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D.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20.(2分)世界历史上曾经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并掀起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是(  )
A.文艺复兴 B.宪章运动
C.启蒙运动 D.自由主义运动
21.(2分)社会主义发展史,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起,至今有500多年。据此判断,下面时空坐标中的①对应的是(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的成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成立
22.(2分)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导致欧洲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能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被广泛使用的是(  )
A.煤炭、电力 B.电力、石油
C.电力、原子能 D.石油、原子能
23.(2分)图解分析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对二战中某次战役的图解,它形象地表明了该战役(  )
A.粉碎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
B.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使德国陷入东西战场的夹击之中
D.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4.(2分)九年级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制作了学习卡片(见下图)。该学习卡片的主题应该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的建立 D.华约的建立
25.(2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在全球迅速普及,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中的“它”是指(  )
A.电气技术 B.化工技术 C.生物技术 D.互联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16分)大历史观是指长时段、宽视野,通过大概念对课程内容进行较长时空的纵向整合和较广时空的横向整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某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搜集到如下图片。读图,回答问题。
以上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分别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什么内容?
(2)(4分)材料二:探究主题一 【碰撞的世纪】
时间 重大事件 口号了纲领
19世纪50年代—6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洋务运动 ①
19世纪末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②
完成表格内容:①   ②   
(3)(4分)材料三: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纪念碑底座浮雕主题的定位是,要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展现纪念碑的主题思想。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8个历史题材。
---摘编自贾英廷《六百年间天安门》
从材料三所列四个历史题材中,任选一个并阐明其被兴建委员会“选用”的理由。
(4)(4分)材料四:1978年以来中国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2010年 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年 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021年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呈现的趋势。(至少答出6个要点)
27.(18分)20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对此某班同学展开探究活动。请你按照问题要求,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材料一:
探究活动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探究活动三:对全球化的认识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抑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探究活动四:中国对全球化的应对
下面是新时期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重大事情。请你按照设问,完成活动任务。
1978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7年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
1997年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1年 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亚太经和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3分)材料一中图片一、二反映的两次会议使帝国主义列强在一战后形成了哪一体系?
(2)(3分)“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开始了长时间的“冷战”,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伴随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整体态势是如何?
(3)(3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情况。
(4)(3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请指出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具体表现。
(5)(3分)你赞同材料三的观点吗?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6)(3分)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随后,在农村的改革实行A,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体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首先建立是个经济特区,其中C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来设立的D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请写出ABCD分别代表什么。
28.(16分)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独立于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他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两种制度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
材料四: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农奴起义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做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西方扩张的威胁和压力对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致命的挑战。日本的反应从“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敌视,不情愿地承认自身在财富和力量上的劣势”到后来“以夷制夷”,获得了成功。
(1)(3分)根据材料一,写出上图中内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或内容。
(2)(3分)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图1和图2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名称,并说出该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3)(3分)材料三涉及到美国历史上的两个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两个历史事件对于美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共同作用?
(4)(3分)据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俄国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5)(4分)根据材料五回答,日本对待西方文明的最初的反应是什么?日本最终成功战胜这次挑战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和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主要种植粟。D发符合题意;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住在洞穴里,排除A;
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住在洞穴里,排除B;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半坡居民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中①处是商朝,商朝在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今殷墟遗址,商朝青铜器使用逐渐增多,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B符合题意;
大禹传启,天下为家是在夏朝,A不符合题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在西周,C不符合题意;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商周时期,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后西域各国纷纷归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时间不符,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不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5.【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唐朝,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符合题意;
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A;
唐朝时期定都长安,排除B;
隋炀帝时期开凿运河、创立科举,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南宋时期北方地主阶层南迁,在南方建立政权,南方并不是少数民族政权,以汉族为主,故A不正确,A符合题意;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BCD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驻藏大臣是清朝在1727年设立的,当时是雍正皇帝在位;②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③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1年;④金瓶掣签的确立是在清朝乾隆时期。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④③,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张謇兴办实业;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内容可知,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发生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实业救国兴起,资产阶级的探索有改革发展到革命,清政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情况,C正确;
19世纪中期,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错误;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图片内容不符,B错误;
20世纪20年代,清政府已经灭亡,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的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与图片内容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变化,考查学生对图片的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的归纳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时,结合所学读懂图片内容,再对应好时间段即可。
9.【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919-1922年,“革命”出现的次数较多,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选项A正确;
选项B错在“国民大革命”与“1919-1922年”不符,排除;
选项C材料未体现出,排除;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并未发生改变,选项D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皖南事变反映出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皖南事变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保障。解放区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项正确;
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与题干无关,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聂耳。A符合题意;
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排除B;
冼星海创作的是《黄河大合唱》,排除C;
齐白石是著名画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义勇军进行曲》。难度较低,掌握《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聂耳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1956年我国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
A项公私合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认识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关内容。
15.【答案】A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第二炮兵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2015年第二炮兵改名为“火箭军”。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火箭军的重要作用。
16.【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从70年代末“ 三转一响”、 ”80年代“四大件、”90年代“三金”、2000年~2010年“一动不动”,说明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7.【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使迦太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受到实质性削弱”、“罗马则成了地中海西部的霸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世 纪,罗马和迦太基为了争夺西地中海霸权先后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布匿战争使迦太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受到实质性削弱,而罗马则成了地中海西部的霸主,因此,D符合题意;
希波战争又称波斯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间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A不符合题意;
亚历山大东征与迦太基实力削弱、罗马成为地中海西部霸主无关,排除B项;
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Helen)为起因,以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为首的希腊联军进攻以普里阿摩斯为国王的特洛伊城的十年攻城战,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罗马帝国的兴亡,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8.【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国隋唐制度,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孝德天皇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AD两项由小国林立变为基本统一和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与大化改新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开始步入封建社会的是大化改新,符合题意;
C项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与明治维新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大化改新的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新航路开辟也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穷与落后,A符合题意;
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逐步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不符合题意;
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因此不利于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C不符合题意;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0.【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历史上曾经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并掀起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是启蒙运动,C符合题意;
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A不符合题意;
宪章运动一般指英国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是1836—1848年英国工人们为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掀起的工人运动,这次运动有一个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因此得名为宪章运动,B不符合题意;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和哲学,是以自由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代)自由主义运动高潮迭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此起彼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1.【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
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A符合题意;
巴黎公社时间是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不符合题意;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在20世纪初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不符合题意;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2.【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能源主要有电力和石油,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内燃机的研制成功和应用促进了石油的开发和利用,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三次科技革命是考查的重点,要特别注意识记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者 。
23.【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A项粉碎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是莫斯科保卫战,不符合题意;
B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不符合题意;
C项使德国陷入东西战场的夹击之中和题干图片描述战役相符,符合题意;
D项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中、美、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诺曼底登陆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诺曼底登陆的相关史实,题干图片中的“诺曼底”“英国”“法国”“英吉利海峡”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控制西欧,题目给出的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B符合题意;
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A不符合题意;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北美与欧洲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成立于1949年8月24日,C不符合题意;
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国冷战政策,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5.【答案】D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中的“它”是指互联网。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互联网是文中的“它”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
26.【答案】(1)图1: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图2: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图3: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图4: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
(2)自强求富;三民主义
(3)题材,理由,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武昌起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胜利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
(4)趋势: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并深化;②对外开放不断扩大;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⑤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⑥综合国力持续增强;⑦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⑧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⑨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五四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唐朝的建立;林则徐禁烟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图1可知,唐朝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筒车,反映了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图2唐蕃会盟碑体现了唐朝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图3唐女子骑马俑体现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图4颜真卿书法体现了唐朝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纲领是三民主义。
(3)、根据材料三“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纪念碑底座浮雕主题的定位是,要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展现纪念碑的主题思想。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8个历史题材。”可选题材虎门销烟,理由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武昌起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胜利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趋势: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并深化;②对外开放不断扩大;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⑤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⑥综合国力持续增强;⑦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⑧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⑨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等。
故答案为:
(1)、图1: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图2: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图3: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图4: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
(2)、第1空、自强求富;第2空、三民主义。
(3)、题材,理由,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武昌起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胜利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
(4)、趋势: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并深化;②对外开放不断扩大;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⑤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⑥综合国力持续增强;⑦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⑧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⑨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掌握大历史观的学习方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7.【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特点: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3)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到20世纪70年代,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
(4)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5)不同意。理由: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新秩序虽然未建立,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但这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注:理由说明部分如下表述也可相应得分:发展中国家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应团结起来,但不能抵制全球化。)
(6)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深圳 D:浦东开发区。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的冷战政策;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秩序,这一体系不能否长久存在下去,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冷战政策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加速发展,但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
(3)由“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到20世纪70年代,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美、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全球化进程;
(5)由“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抑制全球化”可以看出,材料二的观占是发展中国家应抑制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新秩序虽未建立,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这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因此不同意发展中国家应抑制全球化这个观点;
故答案为: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特点: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3)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到20世纪70年代,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美、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4)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全球化进程。
(5)不同意,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新秩序虽未建立,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这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20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8.【答案】(1)①文艺复兴;②手工工场;③租地农场;④三角贸易。
(2)图1:威廉和玛丽加冕;图2:攻占巴士底狱。意义: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3)两个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共同作用:消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原因:农奴起义不断积极影响: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5)最初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敌视,不情愿地承认自身在财富和力量上的劣势。事件:明治维新。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事件: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兴起的思想基础是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故①处为:文艺复兴;据所学可知,13、14世纪前后,西欧出现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这两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使西欧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标志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故②处为:手工工场;③处为:租地农场;据所学可知,伴随新航路开辟,西欧各国开始积极对外扩张,进行早期殖民掠夺,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罪恶的三角贸易,故④处应为:三角贸易或黑奴贸易。
(2)事件: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图1所指历史事件为:威廉和玛丽加冕;图2为: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意义:据所学可知,1688年英国议会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3)事件:提取材料三关键信息“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结合所学知识,1775—1783年,美国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故事件一为:美国独立战争。据材料三关键信息“两种制度对峙,国家面临分裂”,结合所学知识,1861—1865年,美国因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最终导致美国历史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即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共同作用:据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是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共同作用是:都消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原因:提取材料四关键信息“农奴起义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可知,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原因是:农奴起义不断。积极影响:据所学可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俄国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5)最初反应:提取材料五关键信息“日本的反应从“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敌视,不情愿地承认自身在财富和力量上的劣势”到后来“以夷制夷”,获得了成功”分析可知,日本对待西方文明的最初的反应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敌视,不情愿地承认自身在财富和力量上的劣势。事件:据所学可知,面对民族危机,日本于1868年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全面改造日本社会的资产阶级改革,史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最终战胜了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近代史上重要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事件的理解。难度较高,本题综合性较强,学生须在准确掌握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及俄日资产阶级改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材料及问题所指即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