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
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击沛公于坐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击破沛公军
D.以乱易整 移风易俗
3.下列各项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⑦ 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⑦
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 ⑦且贰于楚也 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⑨共其乏困
A.①⑤/②③/④⑨/⑦⑧/⑥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
C.①②/③⑤/④⑧/⑥⑦/⑨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⑨/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吾不忍其觳觫
6.通读全文,请选出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二、填空题
7.填空
(1)选自______(《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_______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此书依鲁史______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烛之武,郑国大夫。
(2)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人,姓____,名______,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_____,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______、______,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三、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
B.于是约车治装 备好车马
C.孟尝君怪其疾也 责备
D.今君有区区之薛 小小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B.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C.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D.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谖生活贫困,他托人向孟尝君请求,希望到他门下做食客。所托之人称冯谖没什么才能,但孟尝君还是收留了冯谖。
B.冯谖以无法养家为由要回去,孟尝君亲自到他家里了解情况,知道他家中有老母,就供养他的母亲,使其不感到短缺。
C.看到薛地的百姓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自己,孟尝君这时才领会到冯谖所作所为的价值和意义。
D.冯谖西入大梁,游说梁王的真正目的是借梁王的赏识来抬高孟尝君的身价,以使齐国后悔逐孟尝君出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乙】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
B.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
C.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
D.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伯,在文中代表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拜,指行礼表示敬意,也指通过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文中意为后者。
C.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字,古时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由父亲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中,“夜缒而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见秦伯、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的义勇精神。
B.选文【甲】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明秦、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C.选文【乙】中,汲黯秉正忠厚,皇帝面对他也感到束手无策,淮南王谋反时就曾担心无法说服汲黯和丞相弘。
D.选文【乙】中,运用辐凑之法将众多的零散材料交织在一起,从多方面的对立冲突中反复刻画人物个性,将人物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___,很少见到他们______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______。( ),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曲跌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______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动声色 心理 置疑 轻描淡写
B.不动声色 心灵 质疑 云淡风轻
C.不苟言笑 心灵 置疑 云淡风轻
D.不苟言笑 心理 质疑 轻描淡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
B.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C.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
D.由于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左传》在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B.《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产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C.《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凸显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D.《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转化为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是一段探讨《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其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认为是刘歆。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邱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
(2)第二方面:
(3)第三方面: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ē。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因”,动词,顺着;第二个“因”,介词,趁机。
B.第一个“封”,名词用作动词,把……作为疆界;第二个“封”,名词,疆界,边界。
C.两个“为”意义、用法相同,介词,替、给。
D.第一个“易”,动词,替代,取代;第二个“易”,动词,改变。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各项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已”通“矣”
②没有通假字
③共:同“供”,供给。
④没有通假字
⑤说:同“悦”,喜悦。
⑥知:通“智”,明智。
⑦没有通假字
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②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③封:名词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以为疆界;
④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⑤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⑦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⑧亡:动词的使动法,使……灭亡;
⑨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A项,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B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C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D项,古今都指“因恐惧而战栗”。
故选D。
【点睛】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本类题型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比照文章内容,逐一进行分析。
D项,“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错误。晋文公不同意袭击秦军的理由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并不是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
故选D。
7. 《左传·僖公三十年》 编年史 《春秋》 丘 明 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 《国语》 “文宗史圣” “经臣史祖”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文人的姓名字号或诗词集的名称,所属流派,等等。注意字不要写错。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8.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礼”“贰”“阙”“图”。
9.C 10.D 11.B 12.(1)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2)冯谖辞行的时候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C.“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以……为怪。句意为:孟尝君为他的迅速归来感到奇怪。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于宗庙之祟”“于谄谀之臣”分别是“被”“沉”的状语,故应在动词前断开,排除A。“也”是“不足为”的句末语气词,应放在句末,排除B。“姑”在句中用作连词,表示“姑且”,此义应放在句首。且“反国”与“统万人”这两个动宾结构存在意义上的先后承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孟尝君亲自到他家里了解情况”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可知孟尝君是通过他人之口了解到冯谖家中情况的。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因”,动词,依靠;“敝”,损害;“与”,同盟者;“知”,通“智”,明智;“整”,联合一致。(2)“辞”,辞行;“责”,通“债”,欠债;“市”,买;“以何市而反”,宾语前置句,原句语序应为“以市何而反”;“寡有”,缺少。参考译文:
(一)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
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
旁边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中有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从那之后,冯谖不再唱歌。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于是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用它买什么回来呢?”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
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上千斤黄金、两辆装饰华丽的马车、一把随身佩带的剑并修书一封,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说:“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等齐国的宗庙在薛地落成后,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说:“三窟已经打造好,您就姑且高枕无忧吧。”
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甚至连很轻的灾害都没有,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13.B 14.D 15.C 16.(1)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2)望见他(汲黯)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天子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皇上刚说到我要怎样怎样,汲黯就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要在表面广施仁义,又怎么能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听了没有出声。
“文学儒者”均为“招”的宾语,“上曰”中,“上”是主语,应在“上”前断开,排除AC。
“黯对曰”中,“黯”是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时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由父亲取字”说法错误,古时男子的字是在行加冠礼时由尊者或者德高望重之人所赐。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淮南王谋反时就曾担心无法说服汲黯和丞相弘”错误,根据原文“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可见,淮南王担心无法说服汲黯,但认为说服丞相弘,就像揭掉盖东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因”依靠;“敝”损害;“易”替代,判断句式。
(2)“可”,批准;“见”,被;“如此”,到这种程度。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任命汲黯为“谒者”之官。有一年东越人相互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调查,汲黯并没有到越地,只到吴国就回来了,上书报告皇帝说:“越地人相互攻打,是他们的本性,何劳天子的使者去调查过问。”
河内郡失火,延续烧了一千多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回来报告说:“本是一户人家失火,因房屋密集,火势蔓延,一烧就是千余家,完全是意外,不必忧虑。不过当我经过河内郡时,河内郡有一万多户穷人家遭受水旱灾,穷得父母把孩子杀了吃。我就借这次出使的机会,自作主张,打开那里的粮仓,救济灾民。现在我自请免职,至于假托皇帝开仓的事,听候皇上的发落。”皇上认为他很贤明,就赦免了他汲黯研究黄老学派,治理官吏,管理百姓,喜欢清净。选择自己喜欢的官吏,任用他。他的行政要求,只注重大的重要事,小事从不苛求。一年多,东海郡被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人称道。天子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皇上刚说到我要怎样怎样,汲黯就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要在表面广施仁义,又怎么能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听了没有出声,满脸怒色,愤然退朝。同事们都为汲黯担心。皇上退朝对左右的人说:“太过分了,汲黯耿直得近乎愚笨。”大臣们有的数落汲黯,汲黯却说:‘天子任命左右助手,难道是要这些人察言观色,陷害他于不义吗?况且你已经身在其位,纵然为自己打算,怎么可以羞辱朝廷呢?”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了。”当初汲黯享受九卿待遇时,公孙弘、张汤不过还是一般小吏而已。等到公孙弘、张汤日渐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他们。昔日汲黯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汲黯心窄性躁,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朝见皇上时,他走上前说道:“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皇上沉默不语。
过了几年,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老百姓很多人私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治理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七年后汲黯逝世。
17.C 18.B 19.B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不动声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根据语境“庄严崇高”,所以用“不苟言笑”。
②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根据所填词语前后语境“很少见到他们_____的变化”分析可知,此处表达是“内心、精神、思想”之意,故应填应选“心灵”。
③质疑: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原文横线前有“不容”二字,因此应用“置疑”。
④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云淡风轻,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一种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从前面“闲情逸致”可知,应选“云淡风轻”。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具体分析,在结构上,该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应该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是对这种风格的解说,紧随其后。此题还要注意到括号后面的逗号。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病因有两处,一是介词“由”使用错误,一是“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
A.只修改了介词,但“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应改为“产生……审美转向”;
C.修改了搭配不当,但“《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介词使用错误,应把“由”改为“在”;
D.虽修改了两处,但“转化为……的审美追求”造成了新的病句。应改为“转化为……的审美标准”。
故选B。
20.(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关于左丘明的生卒行事史皆不详,一般论者认为其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详解】本题注重分析语段的具体意思,根据表述的内容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层次意思。这一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人们对《左传》作者是不是左丘明的怀疑,列举了赵匡、姚鼐等人的观点;第二层,写人们对左丘明的名字的分歧;第三层,写左丘明的生卒行事不详。概括语段意思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