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渔佬儿
李杭育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太阳落山的当儿,福奎想起该去收一趟滚钓了。收钓归来,他拎着刚钓上来的一条鲥鱼和一堆小鲳条子走上了东溪的堤坡。
福奎的船棚搭在堤岸下一条小水沟上,远远望去像座坟墓。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堤坡上,福奎碰上了村里的阿七。寡居多年后,阿七准备嫁给对江的官法。
“我走了,公社味精厂就缺一个打杂的。我跟队长说了,他答应让你顶我的缺,只要你自己再找大贵求个情,这事情就成了。到厂里做,生活轻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这连根毛儿都不见的江里打鱼牢靠多了。福奎!人老了,总得有个靠头。”
大贵是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
福奎不言语。他加快步子回家收拾鲥鱼。鲥鱼最好清蒸,光搁几片葱叶就成。
福奎坐在水缸旁的一块大橡树桩上,剖开鱼腹,挖出肚肠······
外边忽然响起手扶拖拉机的突突声,越来越近,最后在他家门外停住了。
来者是大贵,他的表外甥,一进门便像个大喇叭似地哇啦起来:“好哇,二舅,听阿七说你今日钓上一条鲥鱼。我那塘子里养不活鲥鱼。今日借你的光,来尝尝。”
“鱼蒸上了么?”大贵坐到床上,朝灶间那边使劲抽了抽鼻子。
“不急······先做饭。”福奎咕噜了一句,走进灶间,呆呆地盯着那条搁在大盘子里的鲥鱼。
他不是小气鬼,换作任何一个村里乡亲来跟他分享今日的口福,他都乐意,而偏偏对大贵,他一百个不情愿。
不过渔家从没有轰客人出门的道理。福奎揭开锅盖,为难地瞅着那条上面撒着些葱叶的鲥鱼。
一只黑猫跳上锅台,战战兢兢地凑近鱼碗。
“啥!你也想尝鲜?”他抓起老猫,想从窗口把它扔出去;可转念一想,反倒把鱼扔给了它。
今日能帮他打发走大贵的,看来只有这畜生了。这倒也爽快!他宁肯自己也不尝。
黑猫大口大口地撕咬着鲥鱼。
他走进隔壁屋里。大贵问道:“鱼蒸上了吧,二舅?”
“叫猫叼去了。”
“啥?”大贵像个炮仗似地蹦了起来,忽地冲进灶间,差点踩着饕餮而食的老猫。
“哎呀呀,该死的畜生!”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
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
福奎望着大贵的手扶拖拉机蹦蹦跳跳地开上了大桥,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不过他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
晚上九点多钟,他晃过神来。今晚还得去江里收一趟滚钓。匆匆吃下凉饭,提着马灯出了家门。
从家往江边去,要经过阿七的小屋。尽管夜里很黑,她还是老远便认出了他的像头公牛的身影。
“大贵他没去你家?”她问。
“嘻嘻······去是去了,没尝着!”
阿七疑惑地盯着福奎这副孩子气的兴奋的面孔,听他有声有色地说完刚才怎么捉弄大贵的详情细节。
“你真糊涂!”她正要开口大骂,忽又心里一软,可怜起他来。她今天是存心安排大贵去福奎那儿“尝鲜”的,为的是让福奎借此机会跟大贵提提去味精厂顶她缺的事。
“福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你跟大贵提过顶缺的事情吧?”
“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福奎没把她的好心当回事儿,“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他说的是实话。葛川江上打鱼,老大的天地,自由自在,他从十四五岁起就干这门营生了。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阿七是个明白人,知道让一条狗去啃草或者让一头牛改吃荤腥,都是徒劳的。她眼巴巴地望着福奎朝江边走去,去碰他的运气······
他来到江边,点起马灯,把小船划出了船棚。岸上那片草虫咕咕的叫声越来越远,渐渐被扑通扑通的水声盖住了。这声音是一群小鸡毛鱼搅起来的,它们团团围着小船,跟随着他的灯光,一同往江心游去,仿佛虾兵蟹将簇拥着龙王。每天夜里,他要是照准它们撒一网的话,他如今的日子不会弄得这么寒酸。城里人嘴馋,鱼苗苗也照样买了吃。哪怕他每天只撒一网,他也能挣些钱的。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他划到了江心,顺着滚钓划了个来回。整串滚钓上一无所有。那些浮标全都懒洋洋地漂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福奎也懒洋洋地躺下身来,乱蓬蓬的脑袋枕着船尾的坐板,一双光着的大脚插进船头的板空里。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女子似迷住了他的大江里。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因为他不能像别的死鬼那样住进那种开着窗户让死鬼透气的小屋子;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而死在江里,他没啥可抱屈的了。
那群小鱼依然尾随着他的小船,好像还越聚越多了。
福奎搬过那只甏子,一把把地往江里撒着蚯蚓······
从前,“喂鱼”这个词是渔佬儿的耻辱,不过,从前的好多规矩眼下都不管用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七准备离开家乡,嫁给对江的官法,想让福奎顶替自己在味精厂的工作,福奎听后不言语,体现了福奎内心的矜持与自傲。
B.在对待大贵的态度上,福奎没有现代人的圆滑,又不愿意坏了渔家不轰客人出门的老规矩,这实际上是传统观念在起作用。
C.在大贵沮丧地走后,福奎“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这体现了福奎巧妙骗走大贵后的开心。
D.福奎渴望死在船上、死在江里,不仅因为从十四岁就开始出没于江中打渔,更因为他“仿佛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江里灵魂才能安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精当的选材、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和对葛川江风土人情的描绘,塑造了福奎这个最后一个渔佬儿的形象。
B.小说开头福奎在“太阳落山的当儿”去江上,小说结尾福奎又在昏暗的灯光中荡舟江中,开头结尾环境类似,形成照应。
C.福奎、鲥鱼、滚钓,这些人、物都可能是葛川江的最后一个,选择这些人、物使小说具有怀恋、凄凉的审美特征。
D.小说结尾写福奎在江面上独自躺在小船里,一群鱼围着他。渺小的人与博大自然的对比,造成一种孤独感与苍凉感。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福奎的人物形象。(6分)
9.小说标题“最后一个渔佬儿”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①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轲,驺②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梃:棍棒。②驺(zōu):同“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人”,周代统治者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B.“晋国”,周朝的诸侯国,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后晋国分成韩、赵、燕三国。
C.“三代”,本文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时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有“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之说。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批评了梁惠王不施仁政造成“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局面。
B.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见梁惠王》第1段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思想主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孟子说“仁者无敌”,请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措施。(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公西华(赤)谦虚地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学习,对于祭祀和朝见天子的事情,他说:“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 , ”这样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们的顾虑,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点)描绘了一幅天下太平的美好场景,其中的“ , ”描写人们在河里沐浴、在台子上吹风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9分)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历史_ ,文明仍在延续。“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 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 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
“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 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脉相承
B.一脉相通
C.一脉相承
D.一脉相通
翻天覆地
日新月异
日新月异
翻天覆地
举手投足
举手投足
一颦一笑
一颦一笑
唤起
唤醒
唤醒
唤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
B.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11分)
不论在什么时代,怎么读书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时下一些读书类IP走红,聚集起数以亿计的粉丝, ①,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此,各界的看法不一。
从积极的一面看,读书类短视频以读书为内容、以短视频为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引导更多人去打开一本本好书。此外,与特殊年代的图书紧缺不同,② 读书类短视频至少要能推荐出好的书籍,以免去很多人的选择困难。
肯定读书类短视频的积极意义,也应清醒认识到,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③ 。因此,读书类短视频应该努力把人引流向读书本身,而非过度宣扬自身可以“让读书变得轻松有趣”。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优秀的“读书类短视频”应该具备哪些功能?请根据材料概括,不超过25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要信任你自己,依赖自己,从自身汲取力量。你不能因为痛恨这个环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为别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为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纳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贬低......
你原来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有力的起点之一。
--崔卫平《自己就是一个起点》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李嘉诚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
2.B
3.C
4.第一问: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第二问:影响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5.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
6.A
7.A
8.①朴实、固执:他迷恋传统的、古朴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贫穷也不愿意改变自己;②追求自由:不愿意进厂上班,喜欢无拘无束;③老实但有性格:为不让大贵吃鱼,把鱼喂给猫吃。
9.①“最后一个渔佬儿”指福奎的生产方式、心理状态、道德观念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②“最后一个渔佬儿”是福奎固守的古朴的生存状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艰难处境的写照;③“最后一个渔佬儿”启示人们思考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我们如何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0.B 解析“道既通”的意思是“通晓了儒家之术”,故排除A项和D项。“不果所言”的意思是“不认同孟子的话”,故排除C项。
11.B 解析,晋国分成韩、赵、魏三国。
12.A 解析,A项,“也直接批评了梁惠王”错误,并未直接批评。
13.(1)从来没有讲仁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未有”“遗”“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后边)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出入”“非常”各1分,判断句1分。
14.1.君王要以仁义治国,人与人之间要讲仁义,不能以利相交;2.施仁政于民,减免刑罚,少收赋税;3.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4.深耕细作,不误农时,让百姓足以赡养父母,不致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答对任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获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获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兵车,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百辆兵车,不算不富有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面而把利摆在前面,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有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在外侍奉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兵器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能抵抗您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怀疑!”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通晓了儒家之术,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认同他的话,反而认为他迂腐,不符合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述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15.(3分)B“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16.(6分)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浴乎沂,风乎舞雩
18.A
19.D(A项,“不但”与“还是”搭配不当;同时“国运昌隆之基”与“立身行世之本”的递进关系位置不当。B项,“既是......又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是表达并列关系,而“国运昌隆之基”与“立身行世之本”是递进关系。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主语“提升自我修养”后面。D项修改恰当。故选D。)
20.A(这一段主要是倡导“文明礼仪”的,因而“让文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主语能使语段的语言更连贯。BC两项,全句缺少主语。D项,主宾位置颠倒。故选A。)
21.①读书类短视频盛行②如今图书浩如烟海③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
22.推荐好书,激发兴趣,把人们引向读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