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世纪的西欧,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但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这表明
A.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 B.市民联合以争取城市自治
C.封建庄园制经济逐步解体 D.国王依靠市民来治理国家
2.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世纪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 )
A.来源于中世纪神法权威
B.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
3.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0余人。至14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30余人,15世纪只有7位诸侯留有铸币权。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法国( )
A.封君封臣制度巩固 B.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货币贬值日益加重
4.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5.15世纪中期以后,俄罗斯文化更加排斥西欧,更加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孤立,他们认为“可以想象到的最大的恶是西方的拉丁思想方式”。这主要是由于( )
A.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迁 B.基辅罗斯国家形成
C.西欧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 D.东正教中心的转移
6.13世纪布汶之战后签订的《莫伦条约》定义了法国国王与佛兰德尔伯爵的封建关系。条约除规定佛兰德尔伯爵的若干经济义务外,还规定如果伯爵违背条约,伯爵的封臣当站在法国国王一边,征讨伯爵。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
A.王权的逐渐强化 B.罗马教会势力增长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民众民族意识觉醒
7.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黄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署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B.阿兹特克人国家丰富的宗教信仰
C.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地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8.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公元1240~1645年)和桑海帝国(公元1460年~公元1591年)。这说明在古代( )
A.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B.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
C.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 D.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9.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0.有学者认为,伊斯兰教兴盛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武力征服,许多时候异教徒只要缴纳人丁税就可以保留旧的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宽容方面比基督教、犹太教做得好。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上最开放和包容的国家
B.非伊斯兰教徒在伊斯兰教国家要缴更多的税
C.在伊斯兰教影响下欧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D.阿拉伯帝国曾和基督教、犹太教发生过对抗
11.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馆,下辖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活动。在这里收藏了数万册希腊文、古叙利亚文、梵文、希伯来文等著作,为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提供了典籍和人才。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 B.实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
C.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12.特许状是指中世纪欧洲国王赐予领主领地免受管辖的特恩权时所颁发的一种证明文书。12—13世纪,英国国王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据此可知,特许状( )
A.加速了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B.促使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推动了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D.证明了王权推动城市兴起
13.创作于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叙述中世纪民众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
B.此书会涉及到基辅罗斯反抗蒙古西征的相关史实
C.书中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
D.所在地区逐渐受罗马天主教会影响,哥特式教堂林立
14.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玛雅人就建立了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建立的十进位计算法早了1000多年;在公元6至7世纪期间,玛雅人计算出地球公转一年为365.242天。这说明古代美洲文明( )
A.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B.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已具备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D.与亚欧大陆文明存在密切交流
15.下图为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该图中领地变化体现出法兰西( )
A.民族国家形成 B.封建社会衰落
C.诸侯势力扩大 D.王权不断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菜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当地民族高压统治的产物。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
材料二 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这一安抚政策集中体现在阿拉伯军队在对外扩张时与当地人订立的合约上。对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异教徒的宽容。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是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直接体现,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是大力提倡的。
材料二 民族政策使非阿拉伯人中诞生了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而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帝国境内各民族族类渊源相似、习俗相知、往来已久。其次,帝国伊斯兰化的宏伟目标与有序管理庞大帝国的政治现实成为这一政策的客观需要。最后,帝国强大,思想开阔。这是帝国民族宽容政策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采取上述民族政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非洲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观点1: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观点2: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
材料一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周围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此……沿尼罗河上游是苏德沼泽,曾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一地理环境还有助于说明,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甚至到1900年,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材料二 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非洲,成为阿克苏姆王国国教。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二者观点。若同意观点1,阅读材料一,分析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若同意观点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但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可得出市民阶层也成为了支持王权的重要阶级力量,反映出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的瓦解,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市民对王权的支持,并不能反映国王依赖市民治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形成的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被近代资产阶级所借鉴,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D项正确;有限王权的思想来源于中世纪西欧素有法律传统,排除A项;资产阶级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排除B项;天主教会腐败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将铸币权从地方收归到中央,说明的是封建王权不断强化,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逐步走向瓦解,排除A项;材料与庄园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货币贬值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中世纪宗教文化对社会影响巨大,而当时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对立,1453年后,拜占庭帝国灭亡,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文化日益与西欧天主教文化圈形成文化对立局面,D项正确;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基辅罗斯国家在15世纪前已经形成,排除B项;西欧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与俄罗斯文化对西欧的排斥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莫伦条约》规定“如果伯爵违背条约,伯爵的封臣当站在法国国王一边,征讨伯爵”,可得出王权的逐渐强化,A项正确;材料是关于法国国王与佛兰德尔伯爵的封建关系,与罗马教会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民众民族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考查中古时期的美洲文明。根据材料“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署、采石地点等”,这是通过马丘比丘遗址对印第安人的建筑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知反映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建城艺术,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马丘比丘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阿兹特克的宗教区,并不能反映其宗教信仰丰富,排除B项;材料没有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也随着在非洲得到发展,反映了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A项正确;从来没有涉及对外政策,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得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非洲文化的吸引力,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可得出这些做法是为了缓解被征服地区的矛盾,进下巩固自身的统治,C项正确;A项只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尚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伊斯兰教宽容基督教、犹太教,其需要缴纳人头税就可以保留旧的信仰,可知非伊斯兰教徒在伊斯兰国家需要多缴纳人头税,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宗教政策相对开明,但不能说是世界上最开放和最包容的国家,排除A项;欧洲宗教改革的时间为16世纪以后,且题干并未表明宗教改革,排除C项;题干并未表明宗教之间的对抗,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文化,通过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馆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活动,并且收藏了大量来自东西方的文化书籍,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可以说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D项正确;材料陈述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活动推动了其文化繁荣,但无法得出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阿拉伯帝国实行文化扩张政策,排除B项;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特许状是指中世纪欧洲国王赐予领主领地免受管辖的特恩权时所颁发的一种证明文书。12—13世纪,英国国王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里的特许状既推动了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增强了王权,为后来宗教改革和王权与教会的斗争埋下了伏笔。据此可知,特许状证明了王权推动城市兴起,D项正确;材料中的主题是王权与城市的发展,而非封君封臣制度,自然也不是封建庄园经济,排除A、C项;促使了民族意识觉醒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创作于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C项正确;这部史诗叙述的不是民众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排除A项;这部史诗反映的是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并不涉及基辅罗斯反抗蒙古西征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基辅罗斯没有哥特式教堂林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建立二十进位算术系统并计算出地球公转时间,这些反映出美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B项正确;材料仅显示了玛雅人的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的十进位计算法早,并未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美洲文明未具备近代科学研究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美洲文明与亚欧大陆文明存在密切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通过观察图例和整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的王室领地从巴黎周边发展到现在法国的大部分地区,扩大了数倍,反映出法兰西王权的不断加强,D项正确;仅有王室控制领地的增多,不能说明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封建社会衰落与国王直接控制的领地增多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并非诸侯势力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原因: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市民(或商人)长期斗争;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
主要力量:城市手工业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基督教会。
(2)发展状况:工业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任意3点即可)
调整:颁布法律,确立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以社区组织形式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得出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根据材料“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得出市民(或商人)长期斗争;根据材料“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得出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力量:结合所学,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是城市手工业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同时基督教会仍然在城市中保留一定的影响力。
(2)发展状况:根据材料“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得出工业人口剧增;根据材料“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得出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得出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综上可知,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调整:根据所学,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17.(1)变化: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原因: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统治阶层的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的扶持。
(2)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城市学校:助推城市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兴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可知,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根据“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可知,罗马帝国统治阶层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根据“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可知,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和罗马统治者的扶持。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的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根据“(城市)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可知,城市学校为城市兴起和商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可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学校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18.(1)政策:以伊斯兰教为主;对新征服地区人民采取安抚政策,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对当地先进文化高度重视等。
积极作用:传播了伊斯兰教文化,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减少了扩张的阻力,使阿拉伯迅速发展为地跨三洲的帝国;保存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
(2)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这一区域多次遭受不同族群的征服,出现文化相融的局面;伊斯兰教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帝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统治者开放的政治胸怀。
(3)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例: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传入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可知,以伊斯兰教为主;根据材料“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可知,对新征服地区人民采取安抚政策,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对当地先进文化高度重视等。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伊斯兰教文化,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根据材料“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这一安抚政策集中体现在阿拉伯军队在对外扩张时与当地人订立的合约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少了扩张的阻力,使阿拉伯迅速发展为地跨三洲的帝国;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存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
(2)根据材料“帝国境内各民族族类渊源相似、习俗相知、往来已久”可知,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这一区域多次遭受不同族群的征服,出现文化相融的局面;根据材料“帝国伊斯兰化的宏伟目标与有序管理庞大帝国的政治现实成为这一政策的客观需要”可知,伊斯兰教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根据材料“帝国强大,思想开阔。这是帝国民族宽容政策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可知,帝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统治者开放的政治胸怀。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传入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举例。
19.观点1: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
同意观点1(非洲文明是封闭的):
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少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以来,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
同意观点2(非洲文明是开放的):
外部联系: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国家发展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诸帝国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7-9世纪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详解】观点:依据材料一“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可以得出观点1是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依据材料一“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可以得出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同意观点1:影响:依据材料一“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沿尼罗河上游是苏德沼泽,曾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可知,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少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以来;依据“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甚至到1900年,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可知,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同意观点2:联系:外部联系:依据材料二“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非洲,成为阿克苏姆王国国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0-15世纪东非国家发展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诸帝国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内部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西非居民班图人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7-9世纪成为当地主要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