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8 18: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陆交通的变迁
1.从古至今,人们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这些活动( )
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②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3.1902年,卢汉(京汉铁路)铁路修到石家庄;1903年,正太(今石太铁路)铁路动工兴建。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其逐渐取代正定、保定,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这反映了交通变迁( )
A.改变城市格局 B.加强经济交流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快物流发展
4.1986年,中国有一大宗货物,计划走海路,从上海运到纽约,最快捷的通道是通过( )
A.米迪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伊利运河
5.18世纪初,马萨诸塞、纽约.新罕布什尔,都建立了完善的邮政体系,由波士顿发出的信件6天即可抵达费城,从波士顿到查尔斯顿都开辟了公路,这样,各地就可以互通有无、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统一对邮政事业的促进 B.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交往
C.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建立 D.汽车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6.下表为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商品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商业革命引发商贸线路多样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C.传统商路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D.欧亚非三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7.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劳,后代受其利焉。”这一材料评价的是( )
A.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B.隋朝实现南北统一 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8.从1876年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中国铁路总里程数的90%以上。至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铁路只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由此可知,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 )
A.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C.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D.得益于政府对交通的重视
9.晚清竹枝词中,对汽车的早期描述是“汽车来往疾如风,苦煞行人在路中。”后来对汽车的描述则是“有轮无马亦飞行,机器开车制亦精。时止时弯真便捷,呼人让路气球鸣”。这反映了( )
A.百姓的交通规则意识普遍淡薄 B.民众需求促使汽车安全性提升
C.汽车在公共交通中占主导地位 D.民众对新式交通认知的渐进性
10.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有西域物种骆驼的形象,但数量不多,往往刻画粗糙失真,与马相似;唐代墓葬中则出土了许多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形象;而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说明( )
A.丧葬习俗发生变化 B.手工技艺水平的阶段变化
C.对外交往日趋衰落 D.运输工具折射时代的变化
11.《元史》记载:“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胜也。”材料反映了元代( )
A.地方行省制度带来的高效行政管理 B.无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C.完全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辽阔疆域 D.四通八达的驿道交通网
12.1909年天津关报写到:“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的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13.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拓展到全球,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这段描述始于( )
A.新航路开辟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米迪运河开通
14.“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隋炀帝统治举措中能够得到如此评价的是(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远征高丽
15.罗马帝国铺设以罗马为中心的道路,秦朝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代开辟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唐朝修建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网络,元朝发展以大都为中心及境外的驿路交通网。这表明( )
A.人工道路建设受政治因素影响 B.生产力发展推动人工道路建设
C.道路交通发展受统治范围限制 D.君主集权促进交通道路的建设
16.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7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从三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可以看出( )
A.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 B.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加深
C.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 D.近代交通工具备受到国人欢迎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以前,中国南北方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统一之初,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深切的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由于北方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摘编自邵金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
材料二 在没开运河之前,所有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航运都要绕道直布罗陀海峡,有三千公里的航程,西班牙政府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对过往船只课以重税;航运还经常受到海盗的威胁。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运河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夙愿,这个夙愿一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才得以实现。1666年国王批准了米迪运河方案。运河的第一部分是私人投资的水库和灌溉水渠、第二部分是国家投资修筑的主航道,第三部分是港口建筑工程。米迪运河在建成后的两百年里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任务,直到19世纪后期才衰败下来。1996年米迪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李博《法国路易十四王朝的荣耀——米迪运河》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凿的便利条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米迪运河修建的背景和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相继传入中国,最初接触这些新式“公共空间”的人们,因其空间狭小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在过去,而生男女共处于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人们或走路、或骑马、或坐轿、或行舟,一般情况下都各自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因此,在近代交通工具进入中国的早期,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乘客,当务之急就是要消除中国乘客对“男女混杂”的疑虑,单独辟出女座(间)。但是,在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人际流动的频繁,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特别是狭窄、拥挤的“大众乘物”上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时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
——摘编自苏生文、赵爽主编《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式“公共空间”在近代中国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式“公共空间”在近代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1.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交通运输不断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密切了世界的联系。①②③④都对,D项正确;ABC项均缺少一个作用,不完整,排除AB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可知,秦汉两代朝廷进行了庞大的交通建设,其目的是政府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秦汉政治的需要,C项正确;“保证秦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选项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排除B项;交通建设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其逐渐取代正定、保定,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可知,体现了铁路建设对石家庄城市格局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铁路建设对经济交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交通变迁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交通变迁对物流发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为1986年,货物的路径是从上海到纽约,跨越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达位于美洲东岸的纽约是最便捷的途径,B项正确;米迪运河是法国境内的运河,苏伊士运河连通地中海和红海,伊利运河位于美国国内,三者均不在上海到纽约的最近航线上,排除A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经济的发展,促使交通通讯变革,便利了人们的社会交往,B项正确;18 世纪初,美国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排除C项;汽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新航路已经开辟,但直到1600年时,经过地中海运入欧洲的商品数量还很可观,反映出传统商路仍在发挥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商贸线路的多样性,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已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欧亚非三洲经贸联系比以前更紧密,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舶航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可知,这是对京杭大运河的描述,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与隋朝实现南北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以及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的控制的铁路比例虽然不断减少,但到1949年时,仍然接近一半,说明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B项正确;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待铁路事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文学作品中,对汽车的描述从“苦煞行人在路中”,发展为“时止时弯真便捷”等,反映了民众对新式交通认知的渐进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百姓交通规则意识的普遍淡薄,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民众需求对汽车安全性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汽车在公共交通中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据材料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古代骆驼主要用于沙漠行商,汉代时丝绸之路开通,西域物种骆驼进入中原数量有限,所以汉墓画像石中的骆驼形象数量少,刻画粗糙失真而似马,而唐代时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中原与西域交往频繁,骆驼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唐代墓葬中有大量造型逼真的骆驼,宋代时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所以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体现了运输工具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不同时期骆驼形象的演变,没有明确具体的丧葬习俗,排除A项;国人对于骆驼形象的刻画主要与这一时期人们对于骆驼的熟识程度相关,手工制品中的形象内容发生变化不等于手工技艺水平发生变化,排除B项;汉唐时期中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外界交往频繁,宋朝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外界交往,对外交往路径发生变化而非衰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胜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元代,亚欧大陆畅通无阻,遍设驿站,四通八达的驿道交通网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为便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的影响,排除A项;元代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等级制度,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铁路的发展提高了天津货物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扩大了天津贸易的范围,反映出铁路运输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排除A项;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商贸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让大洋和大陆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A项正确;西汉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没有建立起环球交通网络,排除B项;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法国在17世纪就开凿了米迪运河,米迪运河位于法国南部,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二者都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统治举措中能够得到如此评价的是开通大运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劳役繁重,可谓“不仁”,进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但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且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可谓“有功”,C项正确;建立隋朝的是隋文帝,排除A项;统一全国的是隋文帝,排除B项;远征高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工道路建设,出现了以都城为中心的交通网,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的王朝都是大一统王朝,政治统治范围扩大,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集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世界和中国的近代交通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同世界接轨的步伐在不断加快,A项正确;材料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加深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中国近代经济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国人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目的:镇压南方叛乱;保证两都物资供应;满足北方军事需要;巩固统一(加强南北交流);
有利条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运河和水系;古代水利建设的技术积累。
(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法国专制统治的建立;西班牙征税;海盗威胁;民众的要求与支持
意义: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商贸繁荣;加强了法国东西交流;保留了文化遗产。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中的“统一之初,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可得出“镇压南方叛乱”;根据材料一中的“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保证两都物资供应,加强南北交流”;根据材料一中的“于北方边境不宁……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满足北方军事需要”;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隋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前代开凿运河的基础和建设技术积累等方面进行总结。
(2)背景:根据材料二中的“西班牙政府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对过往船只课以重税”可得出“西班牙征税”;根据材料二中的“航运还经常受到海盗的威胁”可得出“海盗威胁”;根据材料二中的“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运河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夙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国专制统治的建立,民众的要求与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的“米迪运河在建成后的两百年里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任务,直到19世纪后期才衰败下来。1996年米迪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得出“加强了法国东西交流;保留了文化遗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商贸繁荣”。
18.(1)原因:近代以来科技的进步;列强侵华迫使中国开放;西方交通工具的传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影响:便利人们生活/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答:便利人们出行)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观念更新(答:思想解放)
【详解】(1)原因:结合工业革命的成就可分析得出近代以来科技的进步;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列强侵华迫使中国开放;根据材料“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可分析得出西方交通工具的传入;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便利人们生活/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答:便利人们出行)推动城市发展;根据材料“在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人际流动的频繁”可分析得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人们从开始时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可分析得出推动观念更新(答: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