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8 18:0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单选题
1.如图名为《工人住进了新村》,反映的是1952年在陈毅主持下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上海曹杨新村竣工。从中透视出的时代风貌不包括( )
A.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B.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C.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D.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为的时代号召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制度与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较,突出特点是( )
A.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颁布和实施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54年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 )
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确立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法院干部少,案件多,造成积案甚多。但各级人民法院克服困难,深入实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了一套工作制度,较快地完成了积案的审理工作。积案审理工作的完成( )
A.保证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有利于国家民主法制建设
5.在五四宪法起草初期,毛泽东为起草人员开列了许多国家的宪法资料。他认为,法国1946年宪法可代表较先进的资产阶级内阁制宪法,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宪法较新,德国和捷克的宪法体例上有特点。这表明,毛泽东主张新中国宪法要( )
A.发动人民广泛参与制宪 B.参考各国法制建设的经验
C.体现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
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
7.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宪法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分配制度、计划和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都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并且为经济体制改革留下了很大的余地。这表明1982年宪法( )
A.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始的宣言书
B.把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
C.奠定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D.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8.20 世纪80年代,. 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精神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新时期建设轨道 B.法治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
C.崇德向普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9.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10.我国在1988年和1993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对1982年宪法作过两次修订。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1982年宪法的这两次修订( )
A.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是新时期法治建设恢复的标志
C.完善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D.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11.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的宪法的结构顺序都是“序言”“总 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 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 )
A.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 B.法制体系日趋完善
C.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D.依法治国稳步推进
12.2013年11月5日,上海浦东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庭挂牌成立。浦东法院还开发了涉自贸案件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收集、分析上海乃至全国涉自贸案件的分布、案件信息等数据,从而形成自贸案件分析数据库。上海浦东法院的这些举措( )
A.丰富了国家法律体系 B.有效预防了经济犯罪
C.利于推动“依法治国” D.实现了司法公平正义
1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疫情防控、救灾抢险、济困帮扶等志愿服务典型事迹感动着中国人民,“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这反映了新时代我国( )
A.人民群众参政意识的增强 B.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
C.社会保障投入的持续增长 D.灾害应急防控体系的完善
14.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民法典的制定和颁布( )
A.适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B.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标志着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立 D.使公民的权利有了法律保障
15.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更大能效。下列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实践,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②改进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
③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
④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16.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已于2022年10月16日召开。回顾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策的是( )
A.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9年1月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将“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作为和平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为了“以人民的新法律作依据”执政,制订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依据宪法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和重要法令。
——摘编自孙泽学、汪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依法执政述论》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强调“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文化方向;在文学艺术上,强调“积极发展适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文学艺术创作,加强艺术实践”;在倡导的国民精神上,强调要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要把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热情运用到建设中来,意气风发地建设新中国;在教育战线上,改革旧教育,发展新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特别是有关工业建设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努力推进各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在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摘编自曾丽雅《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1985年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了给“七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保障,会议对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会议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发扬奋发图强、致力四化的献身精神,这是保证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思想条件和群众条件。针对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邓小平着重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文化教育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
——摘编自郭德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改革风云》
(1)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
1.D2.B3.A4.D5.C6.C7.D8.A9.A10.D11.A12.C13.B14.A15.D16.B
17.(1)实践:废除国民党旧法统;创制人民的新法律;从“临时宪法”到颁布正式宪法;制定并颁布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法;从政治协商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一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90年代以来“依法治国”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进入法制化建设实践的新时期。
18.(1)特点: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涉及内容广泛。
影响: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巩固了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启示:坚持正确的精神文明导向;坚持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以人民利益为重;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