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训练
1.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一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2.元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发达地带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江浙地区、长江沿岸、大运河沿岸。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布局发生激变,口岸城市及铁路沿线城市的迅速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这一变化可能会导致( )
A.我国城市交通体系的突变 B.我国城市重心转移到我国南方
C.列强入侵中国腹地更便利 D.我国城市布局地域不平衡加剧
3.1865年,上海南京路开始使用煤气灯。有人记载煤气灯照明的情形:“铁管遍埋,银花齐吐,当未设电灯时代,固足以傲不夜城也。”据此可知( )
A.工业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B.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C.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D.上海是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地区
4.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世界五国(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英国对应的数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如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如表可推知,英国( )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A.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6.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促使农民流入城市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C.移民政策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D.农村人口迁往英属殖民地
7.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8.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9.引发下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820-1860年伦敦雾霾平均天数趋势图(格林尼治天文台测定)
A.工业污染 B.汽车尾气 C.人口集聚 D.城市扩张
10.在近代中国新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有三种,即通商口岸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逐渐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形成与传统中心城市相抗衡的局面,如上海之于北京等。这一现象说明( )
A.开始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B.传统型城市发展受限制
C.侵略阻碍近代城市发展 D.新型城市经济功能突出
11.下表是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此表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年份 1841 1861 1871 1901
农业 22.3% 18.8% 15.3% 9.0%
工业 48.5% 55.7% 54.6% 64.1%
其他 29.2% 25.5% 30.1% 26.9%
A.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 B.工业化程度遥遥领先他国
C.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 D.第三产业发展超过工农业
12.读下表,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有(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
指标 2000年 2012年
燃气普及率(%) 44.6 93.2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②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③城市化的推进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 )
A.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 B.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
C.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 D.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14.下表是世界各地区的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状况统计。据此可知( )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2005年) 生活在贫民应的人口比率(%)(2005年) 公共卫生得到改善的人口比率(%)(2004年) 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率(%)(2004年)
世界非洲 亚洲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北美洲 大洋洲 9061589 1577 631 820 303 477 .. 5135 .. 27 .. .. 8062 74 97 86 100 98 9584 94 100 96 100 98
注:两个圆点(..)表示数据无法获得A.人口密度影响了公共服务 B.经济水平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C.发达国家解决了贫困问题 D.城市发展关注生活环境改善
15.麦克尼尔在《全球史》中记述说,村民们渐渐获得了一些都市生活的品味,许多村民一生中至少有部分时间是在大城市中度过的。(到后来),由于当时乡村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使得乡村不再有过剩的青年可以往城市输送,乡村的规模也因此萎缩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A.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B.新兴城市不断产生
C.城乡间差距逐步缩小 D.职业结构发生巨变
16.根据1955年规定的设市标准,到1964年底全国只有建制市168个,比1961年减少36个市。从1961年到1964年中国城镇人口净迁出4369万人。当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国家经济进入调整轨道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 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 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 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 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 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对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 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 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8.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
——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2)从1949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表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3)归纳材料三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2.D3.A4.A5.B6.B7.C8.A9.A10.D11.C12.A13.D14.B15.A16.D
17.(1)特点:出生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区域分布发生剧变,人口流动频繁;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基本协调,相互促进。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泛的国内市场;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英国人口的区域转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区域分布。
(2)特征:具有被迫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未能同步前进。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乱和灾荒;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日趋衰败;近代中国工业的畸形发展。
18.(1)特点:①人口迁移重要动力是人地矛盾突出;②分三种迁移类型,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其中传统农业仍占主流;③存在向边地和商品发达城市流动两种走向,以边地为主;
影响: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边地开发;加快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人口合理分布,弱化地区不平衡;促进工商繁荣,有利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城市发展、城镇化。
(2)主要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原因: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工业化开始起步也可)。
(3)现象: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
原因:①圈地运动的进行;②工业革命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