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课外古诗四首
课前质疑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竹为伍。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日暖玉生烟的蓝田建造了一座私人园林,设计了二十个景点,每个景点王维都赋诗一首,并且让同样隐居的好友裴迪和诗一首,最后编成了一部《辋川集》再画一幅辋川图,辋川也就奠定了唐朝最著名文人园林地位。竹里馆就是其中一景,这是一处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那么王维是怎么描绘这里的景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孔子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轼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 里 馆》
王 维
王维(701—761) “诗佛”
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
2.九岁就负有才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3.王维虔信佛法。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佛学中有一个大居士--维摩诘长者,维摩诘长者神通广大。王维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维摩诘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竹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 里 馆
王维
huáng
xiào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王维
幽是深的意思,篁指竹林。
(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
精细研读
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
精细研读
虽然“人不知”,但明月好像了解我的心思,独来相照。有明月相伴,所以也并不感到孤独。诗人在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请赏析“独坐幽篁里”这句中的“独”字。
合作探究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并不觉得孤独,时而弹琴,时而长啸,体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本心追求高雅,悠然自得。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写?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诗人把“明月”引以为知心的“朋友”,既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也显示诗人心境和环境的相契相融。
3..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赞同。
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
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时间:“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点:题中“洛城”表明是在河南洛阳(客居)
事件:听闻笛声
《春夜洛城闻笛》
分析题目
核心
整体感知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sàn
zhé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笛子的美称
洛阳城
精细研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表现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乡,家乡。
精细研读
合作探究
1.“暗飞声”中的“暗”字,这个字妙在何处呢?
(1)有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
(2)诗人写笛声暗送,好像是特意给客居他乡的人听的,这就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3)一个暗字,还包含了诗人的猜测,究竟是什么人在吹笛呢?
2.《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夸张。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玉笛之声的悠远绵长,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思想之情的深远。
“散”字用得妙。“散”是遍布之意。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满”字与“散”字密合无间。
“满”字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用典,“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前人评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认为其中 “折柳”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主题思想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由己及人,写出了天下游子普遍的思乡之情。
岑参
逢入京使
解题意
遇到入京的使者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岑cén参 shēn】(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作者简介
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朗读古诗
翻译全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路途遥远的样子。
泪流纵横的样子。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请求,烦劳。
捎口信。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合作探究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乡的悲苦。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一方面也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传语” 集中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平安”两字是诗人振作精神,宽慰家人。
韩愈
晚春
“名”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既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来,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 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背景链接
此诗是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jiě
jiá
fēi
朗读古诗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翻译全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开头两句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情态,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合作探究
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 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花草树木在最后的春光里展现着自我,而杨花和榆荚花却化作了漫天的飞雪,造出了早春才有的风景,以此来留住春光。这两句表面揶揄,实则是更深层次赞许。
这两句诗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抓住大好时光积极创造呢?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春天,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
课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