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8 18:1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26年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亚洲本身都变了”表现在(  )
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胡志明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③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④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C.警惕西方价值的虚伪性 D.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3.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该运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境,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的开展(  )
A.植根于华人为主体的人口结构 B.造就了新加坡国际化都市的地位
C.增强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认同 D.形成了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局面
4.表2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
据表2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政府鼓励非洲属民参战,并去杀死德国“白人”殖民者。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加速了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D.构筑了欧洲集体安全体制
6.二战期间,大批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避难。他们中多数人喜欢吃上海菜和中式点心,甚至还会说几句上海话,有的人喜欢中国戏剧,还会打太极拳。这反映了(  )
A.战争阻断民族发展进程 B.上海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C.人口迁徙推动文化交流 D.中国文化影响范围扩大
7.下表是二战爆发以来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声明、宣言、公约等。这反映出(  )
1941年8月 1945年2月 1945年6月 1946年7月 1951年7月
英、美两国首脑签订《大西洋宪章》 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联合国宪章》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
B.反对殖民主义是国际社会共同呼声
C.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
D.保护难民和维护健康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8.古埃及文化璀璨,现代埃及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下列有关埃及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楔形文字文物的代表
B.英语中的“埃及”一词从波斯语演变而来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10.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中国的辛亥革命 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
C.阿尔及利亚独立 D.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1.“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后,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战争规模的扩大 D.进步思想的传播
12.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了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这些现象(  )
A.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B.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体现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很大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新兴民族国家走上复兴的道路,这主要是因为(  )
A.吸引外国先进文化是文化复兴发展的关键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抓住民族特色文化,尽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干预
D.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各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C.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D.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15.塔哈·侯赛因是埃及盲人作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进步与改革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埃及现代新文学的诞生。侯赛因也成为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的代表。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  )
A.宣布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 B.宣布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C.重视古埃及文化遗产的保护 D.复兴民族文化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他顾,暂时放松了对亚洲地区殖民地附属国的控制和压制。一战后,在苏俄的影响下,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五四运动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运动;甘地和国大党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冲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并于1926年领导了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荷兰殖民主义的武装起义,但遭到血腥镇压。起义失败后,印尼大批民众转向苏加诺领导的印尼民族党,主张走温和路线的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独立运动的领导权。总之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冲击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巨大力量,这股力量又连同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成为20世纪30年代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中坚。
——据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为了尽快缩短现代化进程,赶超先进,新加坡不得不设法获得从经济结构中无法获得的推动力,这就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搞各种社会运动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只能由国家来进行。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
政府的“善政”之道》
材料二
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新加坡政府“善政”之道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8分)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C C C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D A D
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一战,一战激发了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推动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故①正确;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故②正确;一战后,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故③正确;韩国建国在二战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可知,新兴国家应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以抵御西方价值观入侵,故选B项;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不是主要目的,要利用传统文化捍卫文化主权才是新兴民族国家保持国家身份的重要方式,排除A项;资产阶级倡导政治民主、经济自由、普世伦理,但都不能掩盖资产阶级逐利贪婪的本性,所以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新兴民族国家必须捍卫文化主权,维护国家独立,故C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C项;新兴民族国家建立之初要警惕西方文化入侵、和平演变,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故重视文化交流同时要捍卫文化主权,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逐渐对新加坡产生归属感,形成既有不同文化又能和谐相处的格局,故选D项;“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境,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说明当时新加坡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群,而不一定是华人为主体,排除A项;“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形成的是价值观和归属感,不能形成国际化都市,排除B项;“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境”运动的主体在新加坡,它和东南亚的文化不一定相同,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带有宗主国的烙印,说明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故选C项;二战后新独立国家不仅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还采用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新兴民族国家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引用西方文化,并不是民族文化面临巨大威胁,排除B项;新兴民族国家并未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而是二者结合,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可知非洲属民在参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平等意识,有利于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故选C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和惩罚,与殖民地人民无关,排除B项;欧洲集体安全体制代指的是“国联”,主要针对的是法德、英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二战”期间,辗转来华的犹太难民逐渐习惯并接受了中国的风俗习惯(如喜欢吃上海菜和中式点心、说几句上海话、喜欢中国戏剧、会打太极拳),这反映出人口迁徙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故选C项;题干内容中的“大批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是世界人口迁徙现象,与“民族发展”无关,并且,战争会对民族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阻断”民族发展进程,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犹太难民逐渐习惯并接受了中国的风俗习惯,这与上海的“国际地位”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之后,逐渐习惯并接受了中国的一些风俗,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中国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结合选必三第73页所学:二战期间及二战后,国际社会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尊重全世界人民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故选C项;《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是由联合国通过的,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不是由“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国际社会共同呼声”不合史实,结合选必三所学,丘吉尔、戴高乐虽极力维护殖民主义,但英法等国的殖民体系仍解体了,排除B项;保护难民与《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相关,维护健康与《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相连,却无法涵盖其他国际宣言等,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现代埃及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故选D项;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古代两河流域使用楔形文字,排除A项;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可知西方学者在战后宣扬东方思想的目的在于通过借鉴东方文明的合理成分来重建被战争破坏的欧洲文明,故选D项;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只是西方学者重建欧洲文明的手段,排除A项;“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说明西方学者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宣扬东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来反思欧洲文明,以达到重建欧洲文明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排除B项;“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说明西方学者在当时主要立足于欧洲文明的发展,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1926”年可知是一战后二战前,“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说明是殖民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不断高涨,故选B项;中国的辛亥革命发生于一战前的1911年,排除A项;阿尔及利亚独立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D项;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排除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一站和二战后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未曾说明其战争的规模,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从材料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到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主张反对霸权主义,体现出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满美苏霸权主义,希望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故反对霸权、强权是反对两极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体现,故选A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二战后”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可知当今世界国际关系还没有真正实现民主,故民主化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排除C项;从材料“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可知反映的是国家间的共同需求,不是分歧,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抓住机遇,制定符合国情的战略;韩国先是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也是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吸收外资,发展传统经济模式;可见三国都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故选D。
14.【答案】A【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没有广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社会主义阵营,A符合题意,故选A;B.C.D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15.【答案】D【解析】材料“成为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的代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求,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特点:席卷的国家和地区多,抗争力度强;群众广泛参与,得到代表新兴阶级政党的直接领导;一些国家暴力革命和温和斗争并存。
(2)背景: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亚洲一些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运动高涨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基础;民族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解析】
(1)据材料“五四运动后成立的中国……;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甘地和国大党发起的……”可知,席卷的国家和地区多,抗争力度强:据材料“印尼大批民众转向苏加诺领导的印尼民族党,主张走温和路线的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可知,群众广泛参与,得到代表新兴阶级政党的直接领导;据材料“主张走温和路线的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独立运动的领导权”、“甘地和国大党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冲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可知,一些国家暴力革命和温和斗争并存。
(2)据材料“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冲击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巨大力量”可知,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力量;据材料“这股力量又连同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成为20世纪30年代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中坚”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他顾,暂时放松了对亚洲地区殖民地附属国的控制和压制”“五四运动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主张走温和路线的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可知,一战期间,亚洲一些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运动高涨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基础;据材料“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冲击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巨大力量,这股力量又连同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成为20世纪30年代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中坚”可知,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17.【答案】
(1)原因: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新加坡深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华人居多的社会现状又使新加坡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国内复杂的种族、宗教、文化等,需要强权政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独立后面临的经济困难客观上要求政府担当起领导经济现代化的重任。
(2)特点: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以行政为主导);政府廉洁高效;社会高度法治;国家主导经济现代化。(任答3点即可)
评价:这一模式符合新加坡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但它缺乏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说明新加坡政府“善政”之道形成的主要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和材料二“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归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注意一分为二地进行评述,根据材料二“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指出“新加坡模式”的积极方面,再结合材料二“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它缺乏民主”指出“新加坡模式”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