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基础训练
1.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2.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
A.利于邻里和睦 B.受宗法影响 C.体现宗教色彩 D.突出皇权至上
3.下图为汉代市集画像砖,画面正中有市楼一座,为市官办公场所,以市楼为中心,周围被整齐划一地排成四个市隧(通道)和四个列肆(经营区)。市集四周有围墙、在东、西、北三面有门,东门上有隶书题“东市门”作为史料,该画像砖佐证了汉代
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市场受到严格监管
C.市镇商品交易兴盛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
4.“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A.“城”与“市”完全分离
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商业活动受到了限制严格
D.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
5.福建传统民居土楼,其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
A.不利于邻里关系 B.偏离了皇权色彩 C.加强了宗教色彩 D.体现宗法观念
6.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下列民居建筑属于从巢居发展而来的是( )
A.北京爨底下村四合院 B.山西临县李家村窑洞
C.湖南湘西吊脚楼 D.福建水定客家土楼
7.都城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如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是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
C.城市管理更加细化 D.城市布局呈中轴对称
8.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9.至南宋时历近千年,客家人在流离他乡的过程中,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渡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如下图)。据此可知,土楼民居
A.具有开放性的风格 B.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
C.以种姓聚族而群居 D.体现了军民合一特点
10.塔庙是苏美尔人独创的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设神庙的建筑样式。关于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人们有许多种猜想: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由此我们可以推知( )
A.塔庙兼具生产、政治和宗教功能 B.建筑文化与自然和社会紧密相关
C.传统建筑通常具有强烈宗教色彩 D.塔庙与金字塔都是统治者的陵墓
11.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徽商,往往“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在山西平遥、安徽西递、宏村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商帮文化 B.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C.使手工业缺乏国内市场 D.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12.距今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遗址有百余座半地穴式房址,占地3万余平方米,主体部分被一圜状壕沟围绕。房址大多圆角方形,无门道,圆形灶炕居中,一些房址内还设炕穴,并有多例室内挖墓埋人的现象。下列项中,对该遗址解读正确的是()
A.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群居生活的例证 B.该地居住形式后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C.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D.该地居民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13.如图所示为东汉画像砖,该画像砖描绘了汉代集市的场面,画面左右上方有着“北市门”“南市门”的字样,标注了市集的方位。在这个繁荣的市集中,有开门迎客的店铺,有就地撑伞的地摊,有高台叫卖的贩夫,也有徒步交易的走卒。虽寥寥数人,贸易摊却安排得井井有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汉代( )
A.交易散布于民间住宅区 B.民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C.画作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D.商业交易活动规范有序
14.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15.“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选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16.古人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活,也在适应并改造着自然地理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乃壅江作珊,穿郸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据《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 从行省的划分方法来说,元代行省是从军事角度进行的划分。元朝无视最重要的几条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具备完整的形胜之地,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如陕西行省跨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省失去其北面的天然屏障秦岭,江浙行省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直至福建山地。这对小农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明代建立后实施了一些调整。
——摘编自贺曲夫《中国当代省制改革展望》
材料三 汉长城墙体或沿河岸延伸,或位于山脊,或位于山腰,或依于山根,或在沙漠之中……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在黄土高原一般用土版筑或土筑,甘肃玉门关一带的长城用砂、砾石和红柳或芦苇层层压叠。到了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使得砖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建筑水平。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
宏村的水系网络,构成水景整体空间特色,水的艺术特性在宏村明清建筑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水系对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都江堰的功能,结合所学从政治形势、技术两个视角说明都江堰修筑成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划界所造成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汉长城各段城墙修筑的原则,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视角说明遵循这一原则的影响。分析明长城不少地方以巨砖砌筑的原因。②指出宏村水系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说明宏村水系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C2.B3.B4.B5.D6.C7.A8.B9.C10.A11.D12.C13.D14.D15.C
16.(1)功能:防止水灾;灌溉成都平原;发展水上航运。
历史条件: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各国为了发展农业增强国力,需要兴修水利。
技术条件: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为都江堰工程提供了技术条件。
(2)原则:服务于军事需要打破自然地理界线。
影响:抑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选择阐述①。原则:因地制宜。影响:能够使长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融为一体,取得协调一致的效果。原因: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有利于长城的施工战争中火器的使用,需要将长城修筑得更加坚固。
选择阐述②。组成部分:水圳、月沼、南湖。作用: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营造了山村迷濛空灵的意境。
17.(1)特点:规模大,规划整齐,布局合理;政治功能为主;体现集权和统治秩序;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因素: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自然地理条件;小农经济。
(2)不同之处:建设周期更长;商业功能突出;体现好大喜功、奢靡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