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阿 房 宫 赋
杜 牧
学习目标
欣赏文章叙议结合,巧用夸张和铺陈等艺术手法,体会“赋”的文体特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骄奢淫逸政权必亡,穷奢极欲国家必灭的道理。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作家。 晚年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因号为“杜樊川”。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他作诗技巧甚高, 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爽俊健,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因他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他也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本文的作者杜牧,时年仅23岁,他有感于当时的政局,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示,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民的情怀。
相关知识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在内容上大多是借物抒志;在艺术上重铺排,重夸饰,重辞采,重音韵,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赋在其发展史上主要经历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各个阶段。赋在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倡导秦汉古文、改革六朝骈体文的产物。它始于唐而盛于宋。代表作有韩愈的《进学解》、柳宗元的《答问》、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大部分又返回到古赋中主客问答和散体化的结构方式。这实质上是赋体发展到终极阶段返璞归真的一种标志。
朗读课文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赋。作者在前两段照顾文体要求(赋)的同时,以详略有致的笔法叙述了阿房宫的兴建和走势,描写了宫殿恢宏的规模和精巧迂折的内部结构,将阿房宫铺陈得亦真亦幻,雄奇瑰丽。又以夸张而细腻的笔触将宫内人物器用一一写到,极尽其奢华、尊贵与威严。“嗟乎”以下渐渐增加散句,发表议论,又用对比与排比以助文气,将之前的扬到极处一变而急转直下,一句一句剥落了阿房宫的尊贵与威严,而作者的价值判断也由此逐渐显露。最后一段写明观点,将赞美、痛惜、愤慨与哀怨交织的复杂感情归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引入共鸣,收到“意在言外”之功。
文章疏通与分析
第一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
一:统一,数词作动词用。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阿房宫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遮蔽了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向西弯曲,一直通到咸阳。
骊山北,名作状; 西,名作状。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渭水和樊川,河水缓缓地流进了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这些楼阁各随地形而建,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屋角互相对峙。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
龙,出现了龙,名作动。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不是雨后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虹,出现了虹,名作动。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高高低低的楼阁分辨不清,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请概括第一段大意。
第一段,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用三字短句领起,前两句写天下大势,即阿房宫的建造背景,后两句交代宫殿的建成,暗示规模之大,句尾用动词,收束得简省有力。然后以全景描述了宫殿的规模,走势,地理位置,粗线勾勒其轮廓。“五步一楼”突然将镜头拉至极近处,细写宫内建筑格局,并逐渐将镜头拉远,直到“几千万落”,悄然回到远景的宏观印象。接着由一般印象转为特殊场景,取“长桥”、“复道”等四景,用跳跃的镜头让人目不暇接,又兼环境渲染,在一再变换的视角下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给阿房宫在雄伟之余,更添几分神秘莫测的传说色彩。
第二段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六国王侯的宫妃,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辇,乘辇车,名作状。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她们日夜弹唱,成为秦王的宫女。
朝、夜,在早晨,在夜晚,均为名作状。
歌、弦,唱歌,弹琴,均为名作动。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看来似乌云缭绕,是宫人一早在梳理发鬟;渭水上涨起了一层脂膏,是宫人泼掉的漂满脂粉的洗脸水;烟雾弥漫,是宫人在焚烧椒兰。
这几句均为判断句,并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有用到比喻修辞手法的。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听来似雷霆忽然震响,是宫车驰过;车声越听越远,渺远无声不知它驶向何方。
之:往。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这句是判断句。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宫女们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娇媚极了,她们久久地伫立远望,盼望着皇帝宠幸光临;有的宫女三十六年间从未见过皇帝的身影。
缦:通“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那里抢来,堆积如山 ;
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
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得到处都是,秦国统治者看待这些珍宝,也不很爱惜。
鼎、玉,均为名作状。
铛、石,均为名作动。
金、珠,均为名作状。
块、砾,均为名作动。
请概括第二段大意。
第二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
承接上文“歌台”、“舞殿”的文意,由建筑过渡到人物,又选取宫女为对象,妥帖自然。先写宫女出身显赫,再用一段“也”字句按时间顺序间接描写了宫女起居(梳妆)、出行的整体情况,以比喻和夸张渲染宫女之多、之美。然后写出宫女惨淡的境遇,与前文形成对比,又反衬秦王的难以接近。写罢美女,再写“美物”。先正写珍玩之多,点出“剽掠”之甚,又用反笔,以秦人弃掷不惜反衬珍宝之多,暗示秦人之奢。通段暗讽唐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第三段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秦始皇爱好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着自己的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把他们搜刮得一点也不剩,挥霍起财物来却像泥沙一样?
尽:穷尽,形作动。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阿房宫承担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露天的谷仓里的米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衣服的丝缕还要多;横竖不等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多。
这几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这几句运用了排比与夸张的修辞手法。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使天下的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函谷举:被动句。
炬:名作动,放火。
请概括第三段大意。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表明作赋的目的。
以“嗟乎”发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人之常情,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 多于……”的比喻句组合成排比、对比句式,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以“可怜焦土”的触目惊心来表达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四段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亡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均为判断句。
族:灭族,名作动。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如果秦在统一天下后又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顺次传位三代甚至可以传到万代而做皇帝,谁能够把它灭族呢?
族:名作状,整个族。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却使后代人为他哀叹;后代人哀叹秦王朝的灭亡却不把它的灭亡当作一面镜子,也将让更后面的人又为他们哀叹了。
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
鉴:意动用法,以…… 为鉴、把……当作镜子。
请概括第四段大意。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以“呜呼”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作出假设,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概括文章主旨
这篇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讽谏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与秦灭亡的覆辙。
或:这篇赋以史论今,阐述了骄奢淫逸政权必亡,穷奢极欲国家必灭的道理。
写作特点
一、想象、比喻和夸张的娴熟运用。
阿房宫毁于何时战火、何人之手,它本来的面目究竟如何,这些早已无人能够真正说清楚,但是这并没有限制作者驰骋想象的空间。文章不是“史论”,更不是“考证”,它是“赋”(一种带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者娴熟地运用想象、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把阿房宫的楼阁廊檐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时而远观,时而近视,时而实写,时而虚拟,更将现实世界的宫廷布置嫁接到传说中的阿房宫中,造成幻境般的真实感;因出自想象,所以竭尽笔墨驰骋之能事。这样,作者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再现”了阿房宫,也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空间丰富的异想世界。
二、描写、铺排和议论的综合运用。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议论中铺排,都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三、骈散结合,长短错落的艺术运用。
文章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着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一个散行的长句作结。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也更富于表现力。
思考与练习
一、赋是一种铺陈辞藻、描绘事物、抒写情志的文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阿房宫的?阿房宫有哪些特点?说说你所体会到的“赋”的华美。
从以下几方面描写:一写建筑精良,二写美女众多,三写珍宝富足。
阿房宫的特点: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繁富。
“赋”的华美在本文中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是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工笔细绘,浓墨重彩。
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华美特色。
二、《新唐书·杜牧传》评价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结合文章最后的议论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认识。
文章最后议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笔锋直指当时的统治者。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得很明白:“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在位三年,即被宦官所杀。杜牧作《阿房宫赋》,就是为了告诫唐王朝,要“爱人(民)”,不要挥霍无度,劳民伤财,否则就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最后的议论体现出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的勇气和胆量。
三、翻译下列语句,并指出各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
1、骊山北构而西折
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向西弯曲
骊山北,名作状; 西,名作状。
2、未云何龙
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
龙,名作动。
3、不霁何虹
不是雨后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虹,名作动。
4、辇来于秦
乘辇车来到秦国
辇,名作状。
5、鼎铛玉石
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
鼎、玉,均为名作状。
铛、石,均为名作动。
6、金块珠砾
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金、珠,均为名作状。
块、砾,均为名作动。
7、族秦者秦也
灭亡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
族,灭族,名作动。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秦朝以后的人(指晚唐统治者)哀叹它却不把它的灭亡当作一面镜子
鉴,以……为鉴,名词的意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