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重庆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黄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A.长平 B.涿鹿 C.马陵 D.桂陵
2.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 ②法兰克王国建立 ③亚历山大东征 ④中国秦朝完成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3.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
A. B.
C. D.
4.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中①处应为( )
史实 结论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东北
5.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清朝建立台湾省
6.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B.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C.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7.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
A.终结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B.实现了中国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8.下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国民大革命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9.建国初年,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所有中国人的爱国热情都被奇迹般地调动起来,人们加班加点地工作,把增产增收的东西捐献成飞机大炮,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对这些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B.土地改革,保障民生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一五计划”,工业起步
10.下表是1978年—1990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表(单位:%)。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国有企业 77.6 76.0 64.9 54.6
集体企业 22.4 23.5 32.1 35.6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0 0.5 3.0 9.8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渐深入内地 D.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11.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 )
A.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B.中美双方彻底结束对抗状态
C.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民间交往 D.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12.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真实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B.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C.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D.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13.“三角贸易”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如图中能反映“三角贸易”航程路线的是( )
A. B.
C. D.
14.斯塔夫里阿诺斯(美)认为:“由于日本具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这着重分析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 )
A.有利因素 B.发展过程 C.具体内容 D.重要地位
1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最终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由此可以推断,判断战争性质的重要依据是( )
A.战争的动机 B.战争的规模 C.战争的胜负 D.战争的后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9分,第18题9分,第19题9分,共35分。
16.(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材料三: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1分)结合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2)(1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3)(2分)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4)(2分)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5)(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7.(9分)阅读以下列图片后判断。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C”。
(1)(1分)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的入侵路线均为沿海北上。
(2)(2分)重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3)(2分)对比图一、图二,通商口岸的开放呈现出由沿海深入内陆的趋势。
(4)(2分)两次侵华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5)(2分)两次侵华战争都索取了大量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18.(9分)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李老师以“学习历史的方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3分)任务一【地图导航-—构建历史时空】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图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局面,指出“秦皇帝”实现“海内为一”的时间,并说明其“功齐三代”的理由。
(2)(3分)任务二【巧设框架——探寻历史规律】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不懈探索和不断创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下图是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主题的思维导图。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图中的格式,在A、B、C处填写相应的内容(要求:所填内容不得与已列出的内容重复)。
(3)(3分)任务三【论证观点——阐释历史事物】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8年 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80年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
1983年 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 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经过长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逐步形成。阅读上表所列材料,选择表格中2个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其共同作用,或概括其共同主题,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19.(9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
——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
材料二: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
——《大国崛起》
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四:它兴起于美洲大陆,是一个没有“童年”、没有母语的国家……殖民者在此先后颁布了《糖业法》《印花税法》等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矛盾,使他和母邦兵戎相见。
——摘编自《图说天下》
材料五:
(1)(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一例权力转移在政治、经济上的具体事件。
(2)(2分)结合材料二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列举两点即可),体现在革命过程中哪些事件或成果上?
(3)(2分)材料三出自哪一法律文献?概括材料三的主要主张。
(4)(2分)材料四中的“兵戎相见”指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该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2分)据材料五回答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题意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涿鹿之战,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罗马共和国建立是在公元前509年;②法兰克王国建立是在481年;③亚历山大东征是在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④中国秦朝完成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罗马共和国、法兰克王国、亚历山大东征和中国秦朝。注意本题涉及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结合。排序型题目需要准确识记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3.【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云冈石窟。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4.【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清朝时,康熙、乾隆平定准噶尔丹叛乱、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由此可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项B正确;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项A排除;
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选项C排除;
明成祖在东北的特林设立努尔干都指挥使司统辖东北地区,选项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加强新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赶走了荷兰者,成功收复台湾, A 项正确;
康熙帝统一台湾时打败的是郑氏集团,而不是针对荷兰殖民者,排除 B 项;
清朝设置台湾府,建立台湾省是加强边疆管理的表现,但与进军台湾”正告荷兰殖民者“等信息不同,排除 CD 两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6.【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解释,故A符合题意。
选项B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12+221-1=2132)。因此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
抗日战争胜利,实现了中国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排除B项;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1934—1936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阶段是长征时期。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进行战略战役,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长征的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正确;
国民大革命是在1924—1927年,排除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1927年,排除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建国初年,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所有中国人的爱国热情都被奇迹般地调动起来,人们加班加点地工作,把增产增收的东西捐献成飞机大炮,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赶赴朝鲜协助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国侵略,故C正确;
渡江战役发生在建国前,故A错误;
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
一五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从材料来看,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80年后国有企业的比重不断地降低,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重不断的上升,这是由于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因此材料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渐深入内地、乡镇企业发展,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尼克松…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国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有关,材料表明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2.【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据题干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陈述,A项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此表述是对古埃及文明诞生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对古巴比伦王国发源地的描述,属于历史事实,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是对古代印度地理位置的真实描述,属于历史事实,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是对古希腊文明源头的真实描述,属于历史事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了解。难度适中,学生准确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表达方式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称为出程;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贩卖黑奴,购买殖民地的蔗糖、烟草等运往欧洲,称为归程。因此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史称“三角贸易”。可见,选项B图片所示正确,B项符合题意。
A项、C项、D项图片所示“出程”“中程”“归程”均与历史史实不符,A项、 C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角贸易路线的识记。难度较低,要求学生准确记忆三角贸易的航线及其名称即可作答。
14.【答案】A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由于日本具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反映的是日本曾向中国学习,再现又向西方学习,由于日本具有向他国学习的传统,故“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这分析研究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利因素。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从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15.【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由此可以推断,判断战争性质的重要依据是战争的动机,故A符合题意;
BCD都不是判断战争性质的重要依据,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造成了人力,财力巨大的损失和破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6.【答案】(1)铁器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服兵役,多立军功。
(3)齐桓公 “尊王攘夷”
(4)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有铁器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
(2)、根据材料二“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有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合法的途径是服兵役,多立军功。
(3)、根据材料三“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可知“他”指的是齐桓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 “尊王攘夷”;
(4)、根据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
故答案为:
(1)、铁器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服兵役,多立军功。
(3)、齐桓公;“尊王攘夷”。
(4)、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7.【答案】(1)A
(2)B
(3)A
(4)A
(5)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据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的入侵路线均为沿海北上。故表述正确。
(2)据《马关条约》部分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重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故表述错误。
(3)对比图一、图二,通商口岸的开放呈现出由沿海深入内陆的趋势,故表述正确。
(4)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故都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故表述正确。
(5)地图无法反映列强索取了大量赔款和加重人民负的信息,故表述未涉及。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8.【答案】(1)局面:群雄并立,战争频繁。时间:公元前221年。理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例如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罗列许多类别,然后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类型(A):青铜工艺、科技发明、学术思想、历史巨著、数学研究、古代文字、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等;任选其一,写出对应的事例(B):填写一项与所选类别相关的代表性成就。结合史实,进行简介(C),对该成就进行简要描述,并概括其作用或地位等。
(3)“1983年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都促进了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知识点】秦灭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青铜艺术;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战国形势图中燕赵、起周、韩、秦、楚等诸侯国、多处重要战役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七个强大的国家并立而互相攻战,可知当时的政治局面是群雄并立,战争频繁。由于战国时期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秦王嬴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王蠃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朝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蠃政自称“始皇帝",“功齐三代”,强调秦实现“海内为一”的功绩,是因为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罗列许多类别,然后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类型(A):青铜工艺、科技发明、学术思想、历史巨著、数学研究、古代文字、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等;任选其一,写出对应的事例(B):填写一项与所选类别相关的代表性成就。结合史实,进行简介(C),对该成就进行简要描述,并概括其作用或地位等。例如选择A类别:青铜工艺,则B事例:司母戊鼎,然后作一简介(C):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其铸造工艺复杂,造型雄伟,气势凛然,是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由“1983年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可见当时农村和城市改革的相同点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都促进了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故答案为:
(1)局面:群雄并立,战争频繁;时间:公元前221年;理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类型①:科技发明等;事例②:活字印刷术;简介③: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1983年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都促进了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纷争、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万隆会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史实。
19.【答案】(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答一点即可);经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答一点即可)
(2)特点:和平渐进、议会高于王权;表现: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3)《人权宣言》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4)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5)人治到法治或专制到民主。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结合所学知识,权力转移在政治上的具体事件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在经济上的而具体事件有: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根据材料二“光荣革命……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可得出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平渐进;根据材料二 ……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可得出特点:议会高于王权;根据材料二“光荣革命......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可得出英国政治体制中和平渐进体现在革命过程中的光荣革命。根据材料二“……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可得出议会高于王权特点体现在《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上。
(3)根据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人权宣言》。根据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知《人权宣言》的主要主张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4)根据材料四“它兴起于美洲大陆,是一个没有“童年”、没有母语的国家……殖民者在此先后颁布了《糖业法》《印花税法》等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矛盾,使他和母邦兵戎相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根据所学知识,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赢得了国家的独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5)根据材料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通过《权利法案》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实施《拿破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发展趋势是人治到法治或专制到民主。
【点评】本题考查大国崛起的因素。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注意史料的理解与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