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16: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六单元 · 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同学们,在第四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描写西湖的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回顾旧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作者简介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引入新课
诗人描写了哪两种
天气的西湖景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词意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问题:1.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分别是怎样的景象?
理解诗意
晴天:水光潋滟
理解诗意
雨天:山色空蒙
理解诗意
2.“好”和“奇”两个字寓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对于诗人来说,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理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理解诗意
诗人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意
欲: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相宜:合适。
问题: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理解诗意
西湖
西施
比作
理解诗意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两者同在越地,同有“西”字,同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更因为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丽风姿。
理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理解诗意
晴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雨皆美
浓淡俱佳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比西子
总相宜
比喻贴切
结构梳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望洞庭
刘禹锡 (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理解诗意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 《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作者简介
诗人是怎样描写月光下的洞庭湖的?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词意
和:和谐,诗中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面:湖面。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问题:1.“两相和”指的是什么?
理解诗意
“两相和”指的是水光与秋月的和谐与宁静。
理解诗意
2.“潭面无风镜未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湖面
未经打磨的铜镜
比作
比喻
理解诗意
3.将湖面比作铜镜,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洞庭湖在月光下安宁温柔的朦胧美。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理解诗意
作者远望洞庭湖是怎样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意
白银盘:比喻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比喻湖中的君山。
问题:1.将“洞庭湖”比作什么?
理解诗意
洞庭湖
白银盘
比作
理解诗意
2.将什么比作“青螺”呢?
君山
青螺
比作
理解诗意
3.运用这两个比喻,突出了什么?显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银白色的盘子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将山水写得小巧玲珑,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理解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理解诗意
湖月——相和
望洞庭
景色迷人
潭面——如镜
和平宁静
山水——青翠
君山——青螺
山水相衬
结构梳理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拓展阅读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