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第一部分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开幕词、回忆录、新闻、人物通讯、社论等)
第二部分 重点词语释义与积累(拍手称快、运筹帷幄等)
第三部分 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叙事线索、顺序及视角,场面描写,人物形象塑造)
第四部分 主题素材积累与应用(伟大的复兴: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佳句积累、小试牛刀)
(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
)
开幕词
概念 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
特点 宣告性和引导性。
内容 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
作用 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回忆录
分类:根据文字记录方式 特点:真实、广泛、突出
亲笔回忆录 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 口述回忆录 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事件要典型,人物要有个性。
新闻
概念 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结构 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人物通讯
内涵 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写法 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 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社论
内涵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
特殊性 ①不同于学术论文论,是带有指导性的声音,不允许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辩论的; ②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 ③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具有高度的指导性。
功能 社论既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更具有代表着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
地位 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
(
重点词语释义与积累
)
不屈不挠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永垂不朽 是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繁荣昌盛 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万水千山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 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 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 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 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 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 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刀光剑影 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 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 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 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 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来龙去脉 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兵戎相见 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世人瞩目 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陈迹 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
掩映 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
来龙去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不辞劳苦 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白帐子猛雨 雨下得又密又猛,好像天地间挂了白色的帐子。
滔滔不绝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神情自若 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泣不成声 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高瞻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坚如磐石 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
审时度势 研究时机,估量形势。
屹立不倒 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披荆斩棘 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谆谆告诫 恳切耐心地劝告。
沉疴积弊 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休戚相关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
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
)
一、叙事线索、顺序及视角
(一)叙事线索的类型
1.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等。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即以“卖米”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
(二)单线结构与双线结构
①单线结构:叙事以一条单独清晰的线索贯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②双线结构: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如:明线暗线,双主线等。
(二)记叙顺序
顺叙法 即按照时间、地点转换,或者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叙述。 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法 将故事的某一部分提到前面,一般是结局或高潮,然后再回到故事的开头开始叙述。 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法 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其他的内容。 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补叙法 记叙完之后,对上文进行补充说明的一段文字。 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人称视角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基本指向性很强。第二人称很少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第三人称使文章读起来像故事,悬念层叠,让人更想读完文章。
【小试牛刀】
问题: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逻辑线索与叙述顺序
明确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为线索,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插曲”,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二、如何写好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概述”
概念 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类型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手法 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技巧点拨:
①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②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③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小试牛刀】
问题:《长征胜利万岁》一文详细地描写了围歼敌人的场面,请结合相关的段落谈谈这一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①现场感强。“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细节描写突出。“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节描写较为突出,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③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既详细地记叙了战斗的场面,又有相关的解说和议论,使得描写详尽清晰。
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别人的描述(借助次要人物烘托)、对比衬托(借助物象烘托)、环境烘托、情节推动
【小试牛刀】
问题: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手法 举例分析
白描的语言 焦裕禄的语言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如: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温暖了那对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心;“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感人肺腑。
生动的细节 文中用“踩”“顶”“揣”“按”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 “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典型的环境 文章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面对这种状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有力的烘托 “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过别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
(
主题素材积累与应用
)
人文主题:伟大的复兴
(一)道理论据
1.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
2.我们的国家正在复兴,正在强大起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大有可为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
4.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 ——尼采
5.燃起激情的火苗不是满足,而是阻碍。 ——毛姆《刀锋》
6.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习近平
(二)事实论据
86年前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从挫折中奋起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深圳南头半岛上,蛇口与前海分居东西两侧。历史在这里激荡:蛇口炸响了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前海见证着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实步伐。
小岗破冰,深圳探路,浦东闯关,前海开发,雄安启航,海南弄潮……一次次观念裂变、一轮轮探索突破、一场场攻坚克难,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富民之路、强国之路。
“向前走,莫回头!”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墙上的六个大字,是历史的足音,更是向着未来的进军号。
(三)佳句积累
青史如镜,鉴照峥嵘岁月;初心如炬,辉映复兴之路。
复兴,一个伟大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个百年大党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事业。
山河巨变,宏愿正酬。
梦想照进现实,只因奋斗从未停歇,只因追梦永不止步。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
(四)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张是大一学生,三年前喜欢上火车等机电模型。疫情期间,他开始在家钻研铁路、桥梁、隧道等建设,并在自家菜地里“施工”。为此,他搜集图纸,购买模型,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还通过看铁路建设纪录片寻找方法。摸索了3个月,微型铁路终于修通!目前,小张已铺设了70余米铁轨、建了6座大桥模型。他把自己的“高铁”视频发到网上,居然有2000多万的播放量,赢得很多网友点赞。据报道,小张从小喜欢电动玩具,初中时就开始自己动手做汽车轮船模型,几年前他还造了一艘微型航空母舰,被网友看中,花了一万多元买走。他说,他的追求一直没断,希望今后将热爱变成事业。
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人当然是强大的中坚力量,那么,年青人如何才能强大?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材料部分大致可以分成两层。
第一层主要讲述的是大一学生小张不懈追梦、敢想敢干、将热爱当做事业的自强事迹及其成果与好评。他积极利用利用疫情在家的空闲时间,筹备硬件,找寻途径,认真学习技术。凭借着爱好和热情、不懈的执着精神和敢于挑战的拼搏劲头,一路摸索,一路奋进,耗时三个月,最终建成了微型铁路模型。
第二层的报道主要讲的是小张的爱好,从小到大,这份热爱、追求从为中断,他还有更高远的理想,那就是把热爱做成自己的事业。
小张的事迹告诉我们,青年要成长,要把自己变得强大,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挑战的精神和执着不懈的坚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把热爱做成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奋进的勇气。这样,新时代的青年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中坚,才能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引导语部分限定了本次写作的任务:青年一代如何在新时期变得强大。这里的强大,指的是青年人自身的素质(能力、精神、品格等)的强大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写作中立意要结合材料体现这一点。
行文可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切入,以初出道的选手遇上国手的比赛情境引出讨论的话题:面对热爱的事业,敢不敢挑战,有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接着举谷爱凌的事迹和躺平现实来对比论证,凸显把热爱做成事业的幸福和敢于挑战才能使自身强大,才能赢得辉煌人生。还可以以袁隆平、叶嘉莹等为例论证,鼓励青少年要与自己的爱好,要敢于追求,不懈努力,将热爱变成事业。
【立意】
1.以热爱为事业,成就强大。
2.未知、坎坷浑不怕,要留强大在人间。
3.坚持赤诚初心,收获卓然成就。
【范例】
乘热爱之舟而来,奔赴星辰大海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纵览古今,横越中外,远大的理想激励着一个个像小张一样的青年人知行合一、奋发有为,于我言之,就是要乘热爱之舟,奔赴星辰大海。
热爱因心而生,因理想而坚定。因为热爱,徐立平在火药雕刻上精益求精,超越了精雕的极限,诠释了大国工匠的内涵;因为热爱,钟芳蓉沿着樊锦诗之路选择了考古专业,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坚定的内心追求。正如樊先生所言:当九层楼的铃铎响起,时间就静止了,永恒就在此刻。吾辈应该景行行止,心存热爱,用热爱化作心中的铃铎,奏响自己人生的华章。
“求学者无间断,如行云流水,日进而不已也。”最虔诚的热爱,会孕育最炽热的激情与斗志。
热爱是强大的内驱,爱之愈深,则行之愈笃。古有宋濂负箧曳屐,饱尝求学之苦;今有你我夙兴夜寐,行进于书山题海。今者申怡飞,21岁获顶级学术奖;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上发表多篇论文——他们的背后无不是以知识武装自身才浇灌出成功的花朵。吾辈只有苦练本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力量,在日日精进、久久为功中铺就你我行进的阶梯。
一个个色彩斑斓的青春梦想,在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在日夜坚守中可感可及,在平凡岗位的奋斗中出彩闪光,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动人的音符。当青年人把目光锁定在更美好的未来,“小张”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被感召被激励。“小张”的行动与努力带来的每一个涓滴增量,汇入拼搏的时代之海。德国作家歌德曾说:“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笃志行知,可托起你我腾飞的翅膀。
热爱不是空喊口号,而应见诸具体行动,把热爱落地生根成为事业至关重要。只有像小张那样持之以恒地攻坚,笃行不倦地探索,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最终获得成功。陆元九先生在研制航空材料时不敢有一丝马虎,经过千百次的实验方付诸实践,一飞冲天。每一份不愿低头的奋斗,每一个负重坚韧的人生,每一位勇毅前行的国人,都会带来“中国梦”水位的不断提升,这才是最强大的“熵减”力量。
明代陈继儒有言:“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热爱便是“厚吾德”“逸吾心”的最佳注脚。从一点一滴的探索钻研中进步,个人的每次奔跑都跃动着理想的脉动。个人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挥洒的汗水化做点缀星空的星光,照亮通往梦想之地的长路。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用热爱,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