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九-化学反应原理综合-2023年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讲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九-化学反应原理综合-2023年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讲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20 10:38:04

文档简介

专题十九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
课标要求 考情分析 核心素养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2.掌握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3.掌握化学反应的可逆性;4.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6.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新高考3年考频 100% 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试题难度 难
考查形式 主观题
高频考向: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通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以工业生产为背景,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以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命题,多以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浓度和反应速率的计算及大小比较、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工业生产条件的选择、电极方程式、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
命题趋势:
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试题考查方向向多维度拓展,旨在更好的考查学生接收、理解、运用信息的能力,试题灵活、多变,更好的体现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该题型一般取材于能源、环境、化工生产等情景,题目围绕一个主题,以“拼盘”的形式呈现,综合考查盖斯定律、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每个小题相对独立,题目中结合图像、表格、数据等信息,考查学生的阅读、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解题模型:
一、审题——快速浏览,找出材料内容或新情景。
(1)阅读题目背景材料、找出可能考查的化学反应原理。
(2)解读情景或材料,挖掘相应的知识内涵。
(3)明确知识考查背景,以及考查哪方面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析题——仔细审读,关注有效信息
(1) 对于反应热类的试题:找出已知反应方程式和目标反应方程式间的关系;运用盖斯定律计算目标反应的焓变。
(2)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理解起点、终点、拐点的意义→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
(3)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分析数据→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
(4)对于电化学类试题:利用信息明确电化学反应的环境,写出正确电极反应,分析溶液pH变化等。
(5)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其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然后进行解答。
(6)对于平衡类计算题: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列出“三段式”,压强平衡常数要关注总压是否变化。
真题溯源
1.[2022.全国甲卷] 金属钛(Ti)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用途。目前生产钛的方法之一是将金红石(TiO2)转化为TiCl4,再进一步还原得到钛。回答下列问题:
(1)TiO2转化为TiCl4有直接氯化法和碳氯化法。在1000℃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常数如下:
(ⅰ)直接氯化:TiO2(s)+2Cl2(g)═TiCl4(g)+O2(g)ΔH1=+172kJ mol-1,Kp1=1.0×10-2
(ⅱ)碳氯化:TiO2(s)+2Cl2(g)+2C(s)═TiCl4(g)+2CO(g)ΔH2=-51kJ mol-1,Kp2=1.2×1012Pa
①反应2C(s)+O2(g)═2CO(g)的ΔH为 ______kJ mol-1,Kp=______Pa。
②碳氯化的反应趋势远大于直接氯化,其原因是 ______。
③对于碳氯化反应:增大压强,平衡 ______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 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1.0×105Pa、将TiO2、C、Cl2以物质的量比1:2.2:2进行反应。体系中气体平衡组成比例(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理论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①反应C(s)+CO2(g)═2CO(g)的平衡常数Kp(1400℃)=______Pa。
②图中显示,在200℃平衡时TiO2几乎完全转化为TiCl4,但实际生产中反应温度却远高于此温度,其原因是 ______。
(3)TiO2碳氯化是一个“气-固-固”反应,有利于TiO2-C“固-固”接触的措施是 ______。
【答案】(1)①-223 ;1.2×1014
②根据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趋势越大,由于Kp2远大于Kp1,因此碳氯化的反应趋势远大于直接氯化
(2)①7.2×105
②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在相同时间内得到更多的TiCl4产品,提高效益
(3)将两固体粉碎后混合,同时鼓入Cl2,使固体粉末“沸腾”
【解析】(1)①根据盖斯定律,将“反应ⅱ-反应ⅰ”得到反应2C(s)+O2(g)=2CO(g),则 H=-51kJ/mol-172kJ/mol= -223kJ/mol;则Kp===1.2×1014Pa;
②根据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趋势越大,由于Kp2远大于Kp1,因此碳氯化的反应趋势远大于直接氯化;
③对应碳氯化反应,气体分子数增大,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增大压强,平衡往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左移动;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往吸热方向移动,即向左移动,则平衡转化率变小。
(2)①从图中可知,1400℃,体系中气体平衡组成比例CO2是0.05,TiCl4是0.35,CO是0.6,反应C(s)+CO2(g)=2CO(g)的平衡常数Kp(1400℃)==Pa=7.2×105Pa;
②实际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反应的速率、产率等,以达到最佳效益,实际反应温度远高于200℃,就是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在相同时间内得到更多的TiCl4产品。
(3)固体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反应接触面积越大。有利于TiO2 – C“固-固”接触,可将两者粉碎后混合,同时鼓入Cl2,使固体粉末“沸腾”,增大接触面积。
2. [2022.全国乙卷] 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行业废气普遍含有的硫化氢,需要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2H2S(g)+3O2(g)═2SO2(g)+2H2O(g)ΔH1=﹣1036kJ mol﹣1
②4H2S(g)+2SO2(g)═3S2(g)+4H2O(g)ΔH2=+94kJ mol﹣1
③2H2(g)+O2(g)═2H2O(g)ΔH3=﹣484kJ mol﹣1
计算H2S热分解反应④2H2S(g) S2(g)+2H2(g)的ΔH4=____kJ mol﹣1。
(2)较普遍采用的H2S处理方法是克劳斯工艺,即利用反应①和②生成单质硫。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反应④高温热分解H2S。相比克劳斯工艺,高温热分解方法的优点是 ____,缺点是 ____。
(3)在1470K、100kPa反应条件下,将n(H2S):n(Ar)=1:4的混合气进行H2S热分解反应。平衡时混合气中H2S与H2的分压相等,H2S平衡转化率为 ____,平衡常数Kp=____kPa。
(4)在1373K、100kPa反应条件下,对于n(H2S):n(Ar)分别为4:1、1:1、1:4、1:9、1:19的H2S﹣Ar混合气,热分解反应过程中H2S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n(H2S):n(Ar)越小,H2S平衡转化率 ____,理由是 ____。
②n(H2S):n(Ar)=1:9对应图中曲线 ____,计算其在0~0.1s之间,H2S分压的平均变化率为 ____kPa s﹣1。
【答案】(1)+170 ;
(2)副产物氢气可作燃料; 耗能高;
(3)50% ; 4.76 ;
(4)①越高 ; n(H2S):n(Ar)越小,H2S的分压越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H2S平衡转化率越高;
② d ; 24.9。
【解析】(1)已知:
①2H2S(g)+3O2(g)=2SO2(g)+2H2O(g) ΔH1=-1036kJ/mol
②4H2S(g)+2SO2(g)=3S2(g)+4H2O(g) ΔH2=+94kJ/mol
③2H2(g)+O2(g)=2H2O(g) ΔH3=-484kJ/mol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即得到2H2S(g)=S2(g)+2H2(g)的ΔH4=(-1036+94)kJ/mol×+484kJ/mol=+170 kJ/mol;
(2)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可得2H2S(g)+O2(g)=S2(g)+2H2O(g) ΔH=(-1036+94)kJ/mol×=-314kJ/mol,因此,克劳斯工艺的总反应是放热反应;根据硫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高温热分解方法在生成单质硫的同时还有氢气生成。因此,高温热分解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氢气作燃料;但由于高温分解H2S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其缺点是耗能高;
(3)假设在该条件下,硫化氢和氩的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和4mol,根据三段式可知:
平衡时H2S和H2的分压相等,则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即1-x=x,解得x=0.5,所以H2S的平衡转化率为,所以平衡常数Kp==≈4.76kPa;
(4)①由于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n(H2S):n(Ar)越小,H2S的分压越小,相当于降低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H2S平衡转化率越高;②n(H2S):n(Ar)越小,H2S平衡转化率越高,所以n(H2S):n(Ar)=1:9对应的曲线是d;根据图像可知n(H2S):n(Ar)=1:9反应进行到0.1s时H2S转化率为0.24。假设在该条件下,硫化氢和氩的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和9mol,则根据三段式可知
此时H2S的压强为≈7.51kPa,H2S的起始压强为10kPa,所以H2S分压的平均变化率为=24.9kPa·s-1。
3. [2022.湖南卷] 2021年我国制氢量位居世界第一,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制氢途经。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温度下,向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C(s)和1mol H2O(g),起始压强为0.2MPa时,发生下列反应生成水煤气:
Ⅰ.C(s)+H2O(g) CO(g)+H2(g)ΔH1= +131.4kJ mol-1
Ⅱ.CO(g)+H2O(g) CO2(g)+H2(g)ΔH2= -41.1kJ mol-1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A.平衡时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反应Ⅰ的平衡逆向移动
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体系已达到平衡
C.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可能大于
D.将炭块粉碎,可加快反应速率
②反应平衡时,H2O(g)的转化率为50%,CO的物质的量为0.1mol。此时,整个体系 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______kJ,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p=______(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2)一种脱除和利用水煤气中CO2方法的示意图如图:
①某温度下,吸收塔中K2CO3溶液吸收一定量的CO2后,c(CO):c(HCO)=1:2,则该溶液的pH=______(该温度下H2CO3的Ka1=4.6×10-7,Ka2=5.0×10-11);
②再生塔中产生CO2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③利用电化学原理,将CO2电催化还原为C2H4,阴极反应式为 ______。
【答案】(1)①BD ②吸收;31.2;
(2)①10 ②2CO2↑++H2O ③2CO2+12e-+12H+ = C2H4+4H2O。
【解析】(1)①A.平衡时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因为在恒容条件下,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
B.因为C是固体,未平衡时气体总质量不断变化,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体系已达到平衡,故B正确;
C.若Ⅰ.C(s)+H2O(g) CO(g)+H2(g),Ⅱ.CO(g)+H2O(g) CO2(g)+H2(g)反应全部转化,则Ⅰ+Ⅱ得.C(s)+2 H2O(g) CO2(g)+2H2 (g),达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为;但Ⅰ、Ⅱ反应均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小于,故C错误;
D.将炭块粉碎,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②设反应Ⅰ中水转化的物质的量为a,反应Ⅱ中水转化的物质的量为b,可列出以下式子:
C(s)+H2O(g) CO(g)+H2(g);
1 mol 0 0
a mol a mol a mol
1-a mol a mol a mol
CO(g)+H2O(g) CO2(g)+H2(g)
a mol 1-a mol 0 a mol
b mol b mol b mol b mol
a-b mol 1-a-b mol b mol a+b mol
根据H2O(g)的转化率为50%,可得×100%=50%,CO的物质的量为0.1mol可得a-b=0.1 mol,解得a=0.3mol,b=0.2mol,则反应Ⅰ吸收能量0.3mol×131.4kJ mol-1=39.42kJ,反应Ⅱ放出热量为:0.2mol×41.1kJ mol-1=8.22kJ,故整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吸收热量为:39.42kJ-8.22kJ=31.2kJ;由以上计算可知:n(H2O)=0.5mol,n(H2)=0.5mol,n(CO)=0.1mol,n(CO2)=0.2mol,n(总)=(0.5+0.5+0.1+0.2)mol=1.3mol,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可得=,p=0.26MPa,则H2O (g)、CO、H2、CO2的分压依次为0.1MPa、0.02MPa、0.1MPa、0.04MPa ,因此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p===0.02MPa,
故答案为:吸收;31.2;0.02MPa;
(2)①H2CO3的K2=,所以c(HCO3-):c()= c(H+):K2 = c(H+):5×10-11=2:1,c(H+)=10-10mol/L,pH=10,
故答案为:10;
②再生塔中产生CO2是碳酸氢钾分解的产物,离子方程式为2HCO3-+CO2↑+H2O,
故答案为:2HCO3-+CO2↑+H2O;
③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2CO2+12H++12e-=C2H4+4H2O,
故答案为:2CO2+12H++12e-=C2H4+4H2O。
4.[2022.山东卷] 利用γ-丁内酯(BL)制备1,4-丁二醇(BD),反应过程中伴有生成四氢呋喃(THF)和1-丁醇(BuOH)的副反应,涉及反应如图:
已知:①反应Ⅰ为快速平衡,可认为不受慢反应Ⅱ、Ⅲ的影响;②因反应Ⅰ在高压H2氛围下进行,故H2压强近似等于总压。回答下列问题:
(1)以5.0×10-3molBL或BD为初始原料,在493K、3.0×103kPa的高压H2氛围下,分别在恒压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以BL为原料,体系向环境放热XkJ;以BD为原料,体系从环境吸热YkJ。忽略副反应热效应,反应Ⅰ焓变ΔH(493K,3.0×103kPa)=______kJ mol-1。
(2)初始条件同上。xi表示某物种i的物质的量与除H2外其它各物种总物质的量之比,xBL和xBD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实验测得X<Y,则图中表示xBL变化的曲线是 ______;反应Ⅰ平衡常数Kp=______kPa-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以BL为原料时,t1时刻=______,BD产率=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xBD/xBL)max为达平衡时xBD与xBL的比值。(493K,2.5×103kPa)、(493K,3.5×103kPa)、(513K,2.5×103kPa)三种条件下,以5.0×10-3molBL为初始原料,在相同体积的刚性容器中发生反应,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因反应在高压H2氛围下进行,可忽略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a、b、c中,(xBD/xBL)max最大的是 ______(填代号);与曲线b相比,曲线c达到=1.0所需时间更长,原因是 ______。
【答案】(1)-200(X+Y);
(2)a或c;8.3×10-8;0.08;39%;
(3)c;由于b和c代表的温度相同,而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忽略,压强增大反应Ⅱ、Ⅲ均是逆向移动,增大,故=1.0所需时间更长。
【解析】
(1)依题意结合已知信息,可推定在同温同压下,以同物质的量的BL或BD为初始原料,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相同,两个平衡完全等效。则以5.0×10-3mol的BL为原料,达到平衡时放出XkJ热量与同物质的量的BD为原料达到平衡时吸收YkJ热量的能量差值为(X+Y)kJ,则1mol时二者能量差值为200(X+Y)kJ,反应I为放热反应,因此焓变ΔH =-200(X+Y)kJ·mol-1。
(2)实验测得X(3)依题意,反应I是正向放热过程,以BL为初始原料,温度升高则平衡逆向移动,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时的时间越短,越小,的值越大;相同温度时,压强增大,BD的比重增大,增大,又可忽略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最大即最小,对应曲线c;由于b和c代表的温度相同,而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忽略,压强增大反应Ⅱ、Ⅲ均是逆向移动,增大,故=1.0所需时间更长。
5.[2022.江苏卷] 硫铁化合物(FeS、FeS2等)应用广泛。
(1)纳米FeS可去除水中微量六价铬[Cr(VI)]。在pH=4~7的水溶液中,纳米FeS颗粒表面带正电荷,Cr(VI)主要以、、的形式存在,纳米FeS去除水中Cr(VI)主要经过“吸附→反应→沉淀”的过程。
已知:Ksp(FeS)=6.5×10-18,Ksp[Fe(OH)2]=5.0×10-17;H2S电离常数分别为Ka1=1.1×10-7、Ka2=1.3×10-13。
①在弱碱性溶液中,FeS与反应生成Fe(OH)3、Cr(OH)3和单质S,其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②在弱酸性溶液中,反应FeS+H+ Fe2++HS-的平衡常数K的数值为 ______。
③在pH=4~7溶液中,pH越大,FeS去除水中Cr(VI)的速率越慢,原因是 ______。
(2)FeS2具有良好半导体性能。FeS2的一种晶体与NaCl晶体的结构相似,该FeS2晶体的一个晶胞中的数目为 ______,在FeS2晶体中,每个S原子与三个Fe2+紧邻,且Fe-S间距相等,如图给出了FeS2晶胞中的Fe2+和位于晶胞体心的(中的S-S键位于晶胞体对角线上,晶胞中的其他(已省略)。如图中用“-”将其中一个S原子与紧邻的Fe2+连接起来 ______。
(3)FeS2、FeS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将FeS2在空气中氧化,测得氧化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起始FeS2的质量的比值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800℃时,FeS2氧化成含有两种元素的固体产物为 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 ① ②5×10-5
③c(OH-)越大,表面吸附的的量越少,溶出量越少,中物质的量分数越大
(2) 4 ;
(3)Fe2O3;设FeS2氧化成含有两种元素的固体产物化学式为FeOx,则M(FeOx)=120g/mol×66.7%=80.04g/mol,则56+16x=80.04,x=,即固体产物为Fe2O3
【解析】(1)①在弱碱性溶液中,FeS与反应生成Fe(OH)3、Cr(OH)3和单质S的离子方程式为:FeS+-+4H2O=Fe(OH)3+Cr(OH)3+S+2OH-,
故答案为:FeS++4H2O=Fe(OH)3+Cr(OH)3+S+2OH-;
②反应FeS+H+ Fe2++HS-的平衡常数K=,由题目信息可知,Ksp(FeS)=c(Fe2+)c(S2-)=6.5×10-18,H2S电离常数Ka2==1.3×10-13,所以K═===5×10-5,
故答案为:5×10-5;
③在pH=4~7溶液中,pH越大,FeS去除水中Cr(VI)的速率越慢,是由于c(OH-)越大,表面吸附的Cr(VI)的量越少,溶出量越少,Cr(VI)中物质的量分数越大,
故答案为:c(OH-)越大,FeS表面吸附的Cr(VI)的量越少,FeS溶出量越少,Cr(VI)中物质的量分数越大;
(2)因为FeS2的晶体与NaCl晶体的结构相似,由NaCl晶体结构可知,一个NaCl晶胞含有4个Na和4个Cl,则该FeS2晶体的一个晶胞中的数目也为4;FeS2晶体中,每个S原子与三个Fe2+紧邻,且Fe-S间距相等,根据FeS2晶胞中的Fe2+和的位置(中的S-S键位于晶胞体对角线上)可知,每个S原子与S-S键所在体对角线上距离最近的顶点相邻的三个面的面心位置的Fe2+紧邻且间距相等,其中一个S原子与紧邻的Fe2+连接图如下:;故答案为:4;。
(3)有图可知,800℃时,氧化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起始FeS2的质量的比值为66.7%,设FeS2氧化成含有两种元素的固体产物化学式为FeOx,M(FeS2)=120g/mol,则M(FeOx)=120g/mol×66.7%=80.04g/mol,56+16x=80.04,x=,所以固体产物为Fe2O3,
故答案为:Fe2O3;设FeS2氧化成含有两种元素的固体产物化学式为FeOx,则M(FeOx)=120g/mol×66.7%=80.04g/mol,则56+16x=80.04,x=,即固体产物为Fe2O3。
2专题十九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
课标要求 考情分析 核心素养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2.掌握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3.掌握化学反应的可逆性;4.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6.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新高考3年考频 100% 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试题难度 难
考查形式 主观题
高频考向: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通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以工业生产为背景,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以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命题,多以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浓度和反应速率的计算及大小比较、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工业生产条件的选择、电极方程式、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
命题趋势:
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试题考查方向向多维度拓展,旨在更好的考查学生接收、理解、运用信息的能力,试题灵活、多变,更好的体现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该题型一般取材于能源、环境、化工生产等情景,题目围绕一个主题,以“拼盘”的形式呈现,综合考查盖斯定律、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每个小题相对独立,题目中结合图像、表格、数据等信息,考查学生的阅读、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解题模型:
一、审题——快速浏览,找出材料内容或新情景。
(1)阅读题目背景材料、找出可能考查的化学反应原理。
(2)解读情景或材料,挖掘相应的知识内涵。
(3)明确知识考查背景,以及考查哪方面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析题——仔细审读,关注有效信息
(1) 对于反应热类的试题:找出已知反应方程式和目标反应方程式间的关系;运用盖斯定律计算目标反应的焓变。
(2)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理解起点、终点、拐点的意义→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
(3)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分析数据→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
(4)对于电化学类试题:利用信息明确电化学反应的环境,写出正确电极反应,分析溶液pH变化等。
(5)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其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然后进行解答。
(6)对于平衡类计算题: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列出“三段式”,压强平衡常数要关注总压是否变化。
真题溯源
1.[2022.全国甲卷] 金属钛(Ti)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用途。目前生产钛的方法之一是将金红石(TiO2)转化为TiCl4,再进一步还原得到钛。回答下列问题:
(1)TiO2转化为TiCl4有直接氯化法和碳氯化法。在1000℃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常数如下:
(ⅰ)直接氯化:TiO2(s)+2Cl2(g)═TiCl4(g)+O2(g)ΔH1=+172kJ mol-1,Kp1=1.0×10-2
(ⅱ)碳氯化:TiO2(s)+2Cl2(g)+2C(s)═TiCl4(g)+2CO(g)ΔH2=-51kJ mol-1,Kp2=1.2×1012Pa
①反应2C(s)+O2(g)═2CO(g)的ΔH为 ______kJ mol-1,Kp=______Pa。
②碳氯化的反应趋势远大于直接氯化,其原因是 ______。
③对于碳氯化反应:增大压强,平衡 ______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 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1.0×105Pa、将TiO2、C、Cl2以物质的量比1:2.2:2进行反应。体系中气体平衡组成比例(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理论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①反应C(s)+CO2(g)═2CO(g)的平衡常数Kp(1400℃)=______Pa。
②图中显示,在200℃平衡时TiO2几乎完全转化为TiCl4,但实际生产中反应温度却远高于此温度,其原因是 ______。
(3)TiO2碳氯化是一个“气-固-固”反应,有利于TiO2-C“固-固”接触的措施是 ______。
2. [2022.全国乙卷] 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行业废气普遍含有的硫化氢,需要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2H2S(g)+3O2(g)═2SO2(g)+2H2O(g)ΔH1=﹣1036kJ mol﹣1
②4H2S(g)+2SO2(g)═3S2(g)+4H2O(g)ΔH2=+94kJ mol﹣1
③2H2(g)+O2(g)═2H2O(g)ΔH3=﹣484kJ mol﹣1
计算H2S热分解反应④2H2S(g) S2(g)+2H2(g)的ΔH4=____kJ mol﹣1。
(2)较普遍采用的H2S处理方法是克劳斯工艺,即利用反应①和②生成单质硫。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反应④高温热分解H2S。相比克劳斯工艺,高温热分解方法的优点是 ____,缺点是 ____。
(3)在1470K、100kPa反应条件下,将n(H2S):n(Ar)=1:4的混合气进行H2S热分解反应。平衡时混合气中H2S与H2的分压相等,H2S平衡转化率为 ____,平衡常数Kp=____kPa。
(4)在1373K、100kPa反应条件下,对于n(H2S):n(Ar)分别为4:1、1:1、1:4、1:9、1:19的H2S﹣Ar混合气,热分解反应过程中H2S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n(H2S):n(Ar)越小,H2S平衡转化率 ____,理由是 ____。
②n(H2S):n(Ar)=1:9对应图中曲线 ____,计算其在0~0.1s之间,H2S分压的平均变化率为 ____kPa s﹣1。
3. [2022.湖南卷] 2021年我国制氢量位居世界第一,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制氢途经。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温度下,向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C(s)和1mol H2O(g),起始压强为0.2MPa时,发生下列反应生成水煤气:
Ⅰ.C(s)+H2O(g) CO(g)+H2(g)ΔH1= +131.4kJ mol-1
Ⅱ.CO(g)+H2O(g) CO2(g)+H2(g)ΔH2= -41.1kJ mol-1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A.平衡时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反应Ⅰ的平衡逆向移动
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体系已达到平衡
C.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可能大于
D.将炭块粉碎,可加快反应速率
②反应平衡时,H2O(g)的转化率为50%,CO的物质的量为0.1mol。此时,整个体系 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______kJ,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p=______(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2)一种脱除和利用水煤气中CO2方法的示意图如图:
①某温度下,吸收塔中K2CO3溶液吸收一定量的CO2后,c(CO):c(HCO)=1:2,则该溶液的pH=______(该温度下H2CO3的Ka1=4.6×10-7,Ka2=5.0×10-11);
②再生塔中产生CO2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③利用电化学原理,将CO2电催化还原为C2H4,阴极反应式为 ______。
4.[2022.山东卷] 利用γ-丁内酯(BL)制备1,4-丁二醇(BD),反应过程中伴有生成四氢呋喃(THF)和1-丁醇(BuOH)的副反应,涉及反应如图:
已知:①反应Ⅰ为快速平衡,可认为不受慢反应Ⅱ、Ⅲ的影响;②因反应Ⅰ在高压H2氛围下进行,故H2压强近似等于总压。回答下列问题:
(1)以5.0×10-3molBL或BD为初始原料,在493K、3.0×103kPa的高压H2氛围下,分别在恒压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以BL为原料,体系向环境放热XkJ;以BD为原料,体系从环境吸热YkJ。忽略副反应热效应,反应Ⅰ焓变ΔH(493K,3.0×103kPa)=______kJ mol-1。
(2)初始条件同上。xi表示某物种i的物质的量与除H2外其它各物种总物质的量之比,xBL和xBD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实验测得X<Y,则图中表示xBL变化的曲线是 ______;反应Ⅰ平衡常数Kp=______kPa-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以BL为原料时,t1时刻=______,BD产率=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xBD/xBL)max为达平衡时xBD与xBL的比值。(493K,2.5×103kPa)、(493K,3.5×103kPa)、(513K,2.5×103kPa)三种条件下,以5.0×10-3molBL为初始原料,在相同体积的刚性容器中发生反应,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因反应在高压H2氛围下进行,可忽略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a、b、c中,(xBD/xBL)max最大的是 ______(填代号);与曲线b相比,曲线c达到=1.0所需时间更长,原因是 ______。
5.[2022.江苏卷] 硫铁化合物(FeS、FeS2等)应用广泛。
(1)纳米FeS可去除水中微量六价铬[Cr(VI)]。在pH=4~7的水溶液中,纳米FeS颗粒表面带正电荷,Cr(VI)主要以、、的形式存在,纳米FeS去除水中Cr(VI)主要经过“吸附→反应→沉淀”的过程。
已知:Ksp(FeS)=6.5×10-18,Ksp[Fe(OH)2]=5.0×10-17;H2S电离常数分别为Ka1=1.1×10-7、Ka2=1.3×10-13。
①在弱碱性溶液中,FeS与反应生成Fe(OH)3、Cr(OH)3和单质S,其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②在弱酸性溶液中,反应FeS+H+ Fe2++HS-的平衡常数K的数值为 ______。
③在pH=4~7溶液中,pH越大,FeS去除水中Cr(VI)的速率越慢,原因是 ______。
(2)FeS2具有良好半导体性能。FeS2的一种晶体与NaCl晶体的结构相似,该FeS2晶体的一个晶胞中的数目为 ______,在FeS2晶体中,每个S原子与三个Fe2+紧邻,且Fe-S间距相等,如图给出了FeS2晶胞中的Fe2+和位于晶胞体心的(中的S-S键位于晶胞体对角线上,晶胞中的其他(已省略)。如图中用“-”将其中一个S原子与紧邻的Fe2+连接起来 ______。
(3)FeS2、FeS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将FeS2在空气中氧化,测得氧化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起始FeS2的质量的比值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800℃时,FeS2氧化成含有两种元素的固体产物为 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