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
▲列宁(1870—1924)
列宁,俄国辛比尔斯克人(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市)。1917年11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列宁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导入新课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1: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沙俄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它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沙俄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所以积极筹划与德、日之间的战争。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①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1)政治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③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
④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英、美等五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所占比例对比表(单位:%)
年代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8.8 23.3 13.2 10.3 3.7
1881-1885 3.6 5.6 13.9 8.6 3.4
1896-1900 9.5 7.1 16.6 7.1 5.0
(2)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2:
材料3: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材料5:《火星报》是第一张全俄马克思主义秘密报纸,刊头旁印有“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烈焰”的名言,还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列宁为创刊号写了社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指出必须巩固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材料4: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
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大会
(5)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扬马克思主义。
(4)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经济基础:
(2)政治矛盾:
(3)阶级基础:
(4)组织基础:
(5)思想基础: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2.形成标志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列宁流放期满,7月回国后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列宁的拥护者占据中央委员会的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布尔什维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列宁主义。
列宁(1870-1924)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3.主要内容(阅读教材P89第二段归纳)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美)莫斯《俄国史》
(1)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保留了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2)沙皇专制制度与垄断资本相结合,使俄国政治落后,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结合起来,革命力量十分强大。
(3)俄国无产阶级的战斗性、组织性和革命性都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且有成熟的政党领导,这些构成了对统治阶级和旧秩序的严重威胁。
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3.主要内容(阅读教材P89第二段归纳)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应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继承
与
发展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4、历史意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1:20世纪初期,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列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抓住当时的时代特征并结合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积极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列宁创立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 ——摘编自徐作辉、胡延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
材料2: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斯大林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演讲
4、历史意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工资低微,与农民阶级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无产阶级革命性强。 1912年以列宁为首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
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四: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经济:
政治:
思想:
阶级:
政党:
催化剂: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
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一)革命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因此,当时的俄国士兵或者是工人、农民,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怎样的控诉?
要和平,反对战争。
要面包 ,要粮食,
要土地,要求社会变革。
“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
(二)革命过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打倒战争!”“面包与和平!”
1、二月革命推沙皇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掌权)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建立自己的武装)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国内形势严峻
人民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苏维埃
不要战争!要面包!
继续参加一战,但惨败
???
1、二月革命推沙皇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2、四月提纲指方向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3、七月流血抛幻想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首都彼得格勒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4、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道路:城市中心道路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问题探究】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3月
二月革命
1917年4月
四月提纲
1917年7月
七月流血
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
倒沙皇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抛幻想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决定暴力夺权
指方向
任务: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方式:和平夺权
现曙光
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资产阶级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政权建立
标志: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政权建立
领域 目的 具体措施
政治
经济
外交
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①颁布《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新政权的建立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实现人民民主)。
颁布《土地法令》
消灭剥削,土地封建→国有,属于民主革命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恢复和平环境
(最迫切)
建立经济基础
(最根本)
掌握政权
(最核心)
(四)革命历史意义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大国崛起》
对俄国
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革命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书刊。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世界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材料:列宁在准备和实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从来不把它作为单独一国的事情,而是把它看作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的第一次变成了现实,也使得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道路模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革命历史意义
对社会
主义运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思考】俄国十月革命有何特点?
革命方式:
革命道路:
由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革命阶段:
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
理论角度: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基本原因。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讨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走俄国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1)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2)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五四爱国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3)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予了很大帮助。
(4)俄国十月革命是暴力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自发地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内容:
1918~1920年(三年卫国战争)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时间:
3、目的:
规定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影响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41卷
积极:保障了前线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影响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影响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小农
占优势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消极:
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导致了战后的政治经济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 ……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三: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材料四: 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他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全球通史》
1.背景
(二)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寻找新模式。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的这种“退”是真的退回到资本主义吗?
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与吸收
(二)新经济政策
2.内容
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企业国有,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入外国资本;
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
重心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二)新经济政策
3.影响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政治: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列宁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41卷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42卷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42卷
P92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比较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特 点
评 价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全部工业实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制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国家资本主义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积极: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是一条适合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局限:没有坚持实施下去,逐步被取消。
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导致政治经济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货币作用
(三)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1922年12月,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地图(1940年)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鲁吉亚 1936.12.05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沙俄
1547-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1922年
1922-1991年
1991年以后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
1925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
——核心目标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农业集体化,1930年左右开始——满足了工业化需要,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五年计划,与此同时西
方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四)苏联模式
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
——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
农业:农业集体化,消灭私有制(集体农庄)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刘克明等《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
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四)苏联模式
1、特点
①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生产资料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掌管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的,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含义?
(四)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工业飞速发展
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经济的发展转向了备战性质
1938-1942年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
(四)苏联模式
2、评价
(1)苏联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频发形成鲜明对照;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积极
(四)苏联模式
2、评价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积极
(四)苏联模式
2、评价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3)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积极
(四)苏联模式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1)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评价
消极
跛脚的巨人
(四)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 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排斥市场经济,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评价
消极
(四)苏联模式
苏联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频发形成鲜明对照;
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排斥市场经济,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评价
(四)苏联模式
3、启示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要注意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四)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 内战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时间 1918 1921 1924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 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巨大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课堂总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形成标志: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主要内容
意义
背景
进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十月革命
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实质、评价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苏联模式:特点、评价、启示
革命的理论
革命的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小组探究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
材料1: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可以提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俄国思想家赫尔岑
材料2: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3.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4.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
5.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6.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谢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