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18: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意思的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构想
单元整体解读和构想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单元围绕这样的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以及查阅资料,对全民族共有的传统民俗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通过对民俗活动的系统认识,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淳朴民风与浓浓亲情,进而产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与传承之志。
基于“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三篇讲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分别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的《腊八粥》,古诗三首(韩翃《寒食》、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王建《十五夜望月》),马晨明的《藏戏》。选编的这四篇课在在内容上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给了学生一个本单元进行读写活动的特定情景。选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节日民俗,如过春节和吃腊八粥,虽是中国人所普遍拥有的传统习俗,但作者在进行内容表达时,立足自己所在地域的风俗特点,在内容安排上,侧重各有不同。因此,深入学习这四篇课文,更有利于落实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与“表达内容的组织安排”“体会(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依照册序列举出如下: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二上 第一单元 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二下 第六单元 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三下 第七单元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四上 第四单元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上 第七单元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下 第六单元 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上 第八单元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六上 第六单元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六下 第一单元 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就“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语要素点,教材相关单元都给出了相关阐述。一二年级,主要给出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而且比较直观简洁,如借助图片,提取主要信息,启发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到了三四年级,阅读要素中关于内容的关注从整体转移到部分,即关注文本内各部分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事件关系等,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编排,从而更具体充分地表达主要内容或观点。到了五六年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之上,语文要素方面则进一步明确了举一反三的综合性运用。如“梳理信息”“抓住关键句”,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运用于文章的情感体会,又可以运用于内容的把握。找到共通之处的同时,也要明确,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把握内容,什么样的句子是把握内容的关键句。在文本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关注点也更加细致,深入到文本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比重关系,什么样的内容要详写、怎样详写,有何意义等等,从而提出领会文章主要意思的更高级的方法——通过分清主次,来领悟要点。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关于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循序渐进原则的。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分清内容的主次”,另一个是“体会如何详写主要部分”。这两点之间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的。任何一篇文章,由于表达主题的需要,作者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取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与学习,可以领悟到“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材料安排,把一个主题表达清楚”,这些不同方面的材料之间,往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并列的关系,在主题表达上具有同样的地位。到了六年级下册,我们所接触的文本,显然在材料组织上有更高级的“技巧”,由于不同方面的材料对于主题表达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材料与材料之间会在比重安排上呈现出一定的“失衡”,而不再是并列。我们参考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交流平台”部分的结论,即“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而在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可以更好地领悟文本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另外,我们通过阅读文本也可发现,详写的内容,也并不是面面俱到,铺开来写,而是突出最具特色的部分,着重笔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单元目标确定
这个单元基本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材文本是用文学的方式来反映传统节日的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让传统节日生动在一个个有情有趣的故事里。文学作品的语言在细节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词汇运用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审美性,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所关注的学习点。在对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进行了细致剖析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本着可操作、可表现、可评价的原则,我们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做了如下确定:
单元目标:
1.会写本单元34个生字、38个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结合注释、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2.在单元统整学习中,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能迁移学法。在自主阅读中通过关联、对比等方式,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丰富民俗文化。
4.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家庭或者社区邻里实践,感受当地传统节日和风俗活动。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内容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用汇编民俗作品集等方式完成主题成果。
三、单元教学设计
要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就要设计一个单元表现性任务。单元表现性任务是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是能够呈现学习结果的。这个任务应该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真实性问题情境: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民俗民风。本单元中就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举行民俗推介会,做民俗推广人。
根据单元目标,围绕“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这一主题,设计了三个任务七个活动
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
任务一:“正月里来闹新春”,是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民俗文化,在这任务下又分为两个活动。分别为活动一:聊聊刚刚过完的春节,活动二:品老北京的年味。活动一“聊聊刚过完的春节”:
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带来各地春节习俗的差异,庆祝活动同中有异,异彩纷呈。我们从尊重儿童的认知体验出发,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搜索、听人讲述、亲身体验春节的热闹与喜庆以及春节文化的源远流长,过一个五彩缤纷的春节。
首先,开展“家乡春节真热闹”学习交流,请学生以“分享会”的形式分地域来介绍过节的习俗,感受春节习俗的“同”与“异”。接着,聚焦各地“与众不同”的风俗,“特色风俗来瞧瞧”,结合图片、文字、视频等 进行生动的介绍,启发学生了解到各地春节习俗的独特之处,这契合了课文介绍的方式,也为阅读课文做了铺垫。
活动二 品老北京的年味
“填个表格脉络清”,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借助表格,按照时间顺序发现 (填写)各个时间里老北京的不同习俗,了解课文的脉络及作者介绍的内容。
“民俗特色在这里”,引导学生根据描写的方式、段落的长短等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五个详写的日子,在对比中感受老北京过节时的热闹、忙碌、隆重,并与斯妤笔下的《除夕》片段 进行赏析对比,解锁作者的表达密码。
任务二:“流传至今的习俗”,在亲历实践中感悟民俗。
在这任务下又分为三个活动。分别为活动一:忘不了的腊八粥”、活动二:“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活动三:“讲一讲传奇的藏戏”
活动一“忘不了的腊八粥”。
忘不了腊八粥的美味
勾连前文,了解家乡的腊八节及腊八节传统习俗之一——喝腊八粥。
学习《腊八粥》第一自然段腊八粥的描写,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写一写自己忘不了的美食
忘不了八儿等腊八粥的馋样
聚焦“等粥”,关注课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深刻感受主要人物“馋”的形象特点以及内心活动的变化,体会作者借助人物所见所闻,侧面写腊八粥美味诱人的写法。
忘不了腊八粥带来的温馨美好,感受湘西腊八习俗的人情美。
活动二“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
1.“读古诗明习俗”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说说古诗里的一些传统习俗。
2.“查资料知由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和习俗中的故事等,借助补充的课外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也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
3.“读古诗想画面”,读诗句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经验、 结合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或民俗资料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小小节俗发布会”,引导学生结合课后选做题,互相分享从其他古诗中研究的传统习俗的成果,展现“古诗中的节日”的成果汇编。
活动三“讲一讲传奇的藏戏”。
1. 借助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通过作业“藏戏特点我梳理”,用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把握课文内容,并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把藏戏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2.品味藏戏,开展“藏戏大家讲”的学习活动,充分体会藏戏的地方特色。
任务三:家乡习俗我推广,是在任务活动中传承民俗文化。
在这一任务下又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汇编“家乡民俗作品集”、活动二:民俗解说员
活动一:汇编“家乡民俗作品集”。
写一写:详略得当,写一写自己的家乡风俗文化或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对班级“家乡的风俗”作品进行分类、汇编
活动二:讲解家乡习俗,争当金牌民俗讲解员。
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大家介绍让你印象最深的家乡风俗,评出最佳家乡民俗文化解说员
评价量表
单元整组教学注重随时测评,每一个活动设计,都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教、学、评一致,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侧重反馈和激励。
学习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搜集资料 多角度(来历、特点、寓意等)、多途径(亲身体验、询问长辈、查阅资料等)搜集风俗资料 能在单元统整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完善资料。
习作 介绍一种风俗时,能抓住重点,写出了风俗的特点 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能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 能适当穿插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能恰当好处地引用资料 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家乡的习俗
分享家乡民俗 语句通顺连贯,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自然。 可以适当借助图片、视频、动作等介绍风俗,感受民俗的多姿多彩。
第一单元启动课
学习目标:
1.学习单元篇章页,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寻访身边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3.浏览单元内容,了解本单元所介绍的民风民俗,初步感受民风民俗的趣味。
学习重点:
1.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寻访身边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浏览单元内容,了解本单元所介绍的民风民俗,初步感受民风民俗的趣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1、“家乡春节的体验和见闻”话题交流。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里,你们跟随父母回老家过年,有什么节日的体验和见闻?分享下春节期间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或经历吧。
2、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民俗民风。接下去就让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一起去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举行民俗推介会,做民俗推广人吧。
二、大致浏览,整体感知
1、(出示目录)浏览目录,你发现了什么?在随机的交流中揭示单元主题——民风民俗
2、阅读单元篇章页。自读单元导语,通过单元导读语,你读懂了什么?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任务
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3、浏览整组课文
(1)这些诗文都写到了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呢?你了解这些节日和习俗吗?诗文中写到的节日习俗与你了解的一样吗?
(2)交流分享
三、联系生活,任务驱动
1、学习任务一:你知道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吗?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吗?(查阅资料搜集)
2、学习任务二:了解家乡的各种风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风俗,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用合适的图标分几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家乡的风俗》资料搜集
家乡的各种风俗习惯:
文稿打印
查阅资料 保存图片/视频
抄写在便利贴上
询问长辈
亲身体验
《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作者选取了最能表现老北京春节习俗的这几天,也是春节期间的高潮这几天作为重点进行细致地描写。这详写的部分也不是面面俱到来写的,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的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来写,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春节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作者便用精略的语言简单提及。这些详略内容的描写,作者按时间顺序进行串联,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文章的用词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读者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北京的春节序幕是在最冷的时候拉开的。又如,“零七碎八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口语化和地域色彩,朴质而真实,让人倍感亲切。
课文的中作者玩味语言无限贴切。文中语言的表达有不惜笔墨的重复,如,对元宵节“灯”的描写;有点到为止的简洁;还有令人遐思的留白,如,文中写吃元宵的描写等。这些语言表达的技巧藏于一文,一旦挖掘,便能让读者学之一二。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课文中“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逛逛庙会、骑骑毛驴、赛赛骆驼”等词语所体现出来的北京韵味,体会老舍语言京韵十足的特点;
2.随着文字的进程,在感情朗读中,让画面立起来:闻闻腊八的浓香,尝尝小年的麦芽糖和江米糖,听听除夕的鞭炮声,逛逛初一的庙会,看看元宵的花灯,还有正月十九的残灯末庙,感受老舍笔下好一幅北京《春节序曲》图景;
3.能分清文章的主次,在文章的详写部分品味老舍语言俗白美妙的独特魅力,感受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的风俗美。
教学重难点
能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到作者详写部分的语言俗白美妙的魅力,感受老北京春节欢乐、热闹的风俗之美。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于初读之中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走进有意思的风俗,了解独属于我们中国风俗文化。这堂课,我们首先走到北京,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语言大师,人民的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非常熟悉了解北京,此文写于1951年。
2.推测文章的特点。由以上信息可知,《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对老北京春节的回忆。(板书:回忆)
(三)在初读中探寻春节时间点
1.老舍在此文中回忆了老北京的春节,他回忆了春节中的哪几个时间点?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中,你体会到了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找一找,圈一圈。
2.交流回忆中的几个时间点。老舍回忆了老北京春节的哪几个时间点,按顺序来说一说。(板书:腊八 从腊八起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五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3.(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抓住这几个时间点,我们迅速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很显然,此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完成作业本第4题导图第一列)
板块二:于词段间摩挲“京韵十足”
(一)初感春节的“京腔京味”。
1.老舍笔下回忆中的春节,从语言和内容中给你留下的最浓的春节之味是
什么?
2.学生交流说初步感受
3.小结反馈春节之味。这样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如此的热闹欢乐和详和
这种感觉朴实而耐人寻味,是那么具有北京的特色,这种来自于老北京的春节之味叫做-——(板书:浓郁的京腔京味)
(二)于词语间寻“京腔京味”。
1.再次浏览课文,拿出笔来找一找,你认为老舍笔下的描写的哪些词语具有浓浓的京腔京味,或写吃的,或写玩的,或写听到的,或写大人的,或写孩子的……把这些读起来有京腔京味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京味”之词。
(1)交流词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有纯正浓郁的京味?
预设:杂拌儿 零七碎八 麦芽糖 江米糖 ……
(2)对照发现时间和词语对应。老师特地把刚才大伙儿谈到的词语筛选了一下排列了几排(课件出示),对照联系黑板上时间节点的词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些词语和春节中的每个时间点对应
(三)于词语间深入感受“京腔京味”
1.学习第1组词语:熬腊八粥 泡腊八茶
(1)指名学生读两词。课件出示文中介绍腊八粥的句子
(2)随机引导边读边介绍。这腊八粥如何熬?熬腊八粥有什么用?样子如何?味道怎么样?
(3)小结。这两样东西可是老北京过春节的必备品,这浓浓的腊八粥的香味一出来便拉开了老北京春节的序幕。看,老舍将腊八粥介绍得这么详细,那是因为他印象深刻。
2.学习2、3两组词语: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 玩意儿 天一擦黑儿 麦芽糖 江米糖
(1)学读儿化音。看见这个“儿”了吗?正宗的“儿化音”,纯正的北京味儿。跟老师读一读。
(2)学习词语的意思。联系文章想一想:什么是杂拌儿?什么是零七碎八儿?
什么是玩意儿?
(3)了解“儿化音”表达的好处之一。老舍用这京味儿十足的地道的北京儿化音来写老北京的春节,这样儿化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联系课文内容来想一想?
预设:用带着京腔的儿化音来表达更能体现老北京的春节特色、隆重热闹、温馨美好和喜庆。
(4)了解“儿化音”表达的好处之二。(课件出示写作背景)这是文章的写作
背景,老舍用这京味儿十足的儿化音来表达,更想表达什么?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
(5)小结并完成作业本习题。
3.学习词语:扫房 逛庙会 闲在
(1)就我们这里,管“扫房”叫什么?
(2)用文中的句子介绍什么是“逛庙会”。( 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
(3)闲在,用自己的话说说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具有京味特色的词语。
(四)于词语之中想象“浓郁的京味之春”。
1.引导想象。(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
引导:几排词语,京味十足,跟春节的时间点一一对应,让我们了解了那么多老北京的逸闻趣事。现在请你们听老师读这几排词语。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见了老北京春节的哪个时间点哪一副画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联想。
2.交流想象中的画面
(五)于词语中记住“浓郁的京春习俗”。
1、在这京腔京味的词语中,我们闻到了腊八粥的香味,吃到了麦芽糖的香甜,逛完了热闹的庙会,记住了老北京春节中每个时间点的习俗,请你借助这些词语联系文中内容,将老北京春节的每个时间点上的习俗填入思维导图中。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本中的导图2.3两列(课件出示导图)
3、交流答案
4、想一想: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写得有详有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课件出示作业本习题)
5.交流回答
6.借助交流平台完善答案。(课件出示交流平台)
第二课时
板块一:于热闹之中品味“京韵十足”
(一)聚焦语言特点
1.上节课我们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京腔京味,但这种京腔京味只在这些词语中去感受是不够的,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件出示: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却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曹禺)
2.请学生读这句话
3.没有华丽的辞藻,为什么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今天让我们来研究研究,这朴实的语言到底美在哪里?
(二)交流体会“唠家常”的语言是一种美
1.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它意味着辞旧迎新,老百姓十分重视,看老北京的除夕是何等的热闹。(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
2.请一组学生每人读一个习俗
3.请问这些习俗介绍中有没有华丽的词语?不华丽,像唠家常一样朴实、亲切,娓娓道来。但却在这样唠家常的语言中我们清晰地从这三方面看到了老北京除夕的热闹,自由默读第8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中的导图。(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
4.交流完善导图
5.根据导图小结:看,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语,就只是唠家常般的话语,朴实而亲切地向我们展示了除夕夜晚年夜饭的香味,看到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的喜悦,听到了不绝于耳的爆竹声的人热闹,感受到了除夕的热闹、欢乐和祥和。原来唠家常的话语也是一种美。(板书:“唠家常”的语言)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板块二:于花灯花海之中品味“京韵十足”
(一)探寻老舍心中最美的春节时间
1.在范读中引导。课件出示句子,老舍说: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对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2.看来,老舍心中的春节哪个时间点是最美满的?(元宵节)自由默读元宵节的片段,找一找你觉得老舍把元宵节写得火炽而美丽的美不胜收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写法美在哪里?请在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3、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以下学习单。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二)交流体会“重复”是一种美
1.交流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和《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2.读这句话,说说这段中的老舍用了几个“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看,这元宵节当晚的老北京到处都是灯在你眼前摇晃,请慢条斯理地读第一个“有的”,这么多的灯让你看得应接不暇,看完这盏漏了那盏,请你着急地读2、3两个“有的”,这么多的灯如灯的海洋,看得我们兴奋极了,请你兴奋地读第4个“有的”。
4.集体朗读此句
5.对比句子。把目光聚焦到句子中(课件出示加红全的词语:一律 清一色 都是 通通)这些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不是句子重复吗?我们试着去掉这些词语读读这句子。
6.怎样,感觉还和之前一样吗?再把这些词语放进去读一读,你有感觉到了什么?
7.小结:这样重复地写,写出了老北京元宵节的一片火炽与美丽。这样的重复表达是一种美,也像曹禺说的那样,让人美不胜收。(板书:重复)
(三)“简洁”也是一种美
1.课件出示句子: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1)这句也在写灯?看看,在写法上和上句有什么不同?
预设:没有重复,比较简洁。
(2)不是说重复是一种美吗?那我们把上句中重复的词语加进去试着读一读。怎样?
(3)小结写法。怎样?感觉好吗?舒服吗?这样简洁的描写让们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在元宵节中的简单的快乐与天真。原来简洁也是一种美,也像曹禺说的让人美不胜收。(板书:简洁)
(四)交流体会:“留白”也是一种美
1.课件出示句子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2.吃元宵那必是元宵节的习俗,在这里,元宵的样子写了吗?元宵是什么馅儿写了吗?什么味写了吗?人们怎么吃元宵的写了吗?只是这么一句(齐读词句),这是什么写法?
3.引导写法。大家看到过齐白石画虾吗?(课件出示 齐白石的画)斗大的一张宣纸,就在右下角画了两只虾,其余的地方全白在那儿,这是什么表达方法?是的,这叫留白(板书:留白),老舍虽然什么也没写,但你却在这段话里看到了什么?
4.小结写法。一切都看到了,看到了元宵节那天人们吃元宵时的心情是那样的火炽而美丽。原来“留白”也是一种美(板书:留白),就像曹禺说的让人美不胜收 。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形形色色的纸灯... 简洁的语言是一种美
有的一律是...有的清一色...有的都是... 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重复写法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留白的写法
(五)于留白处勾想自己的年味
1.罗列文中的留白描写。看,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了这样的留白写法还有很多…课件出示句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们。恐怕第三件事儿才是买玩意儿…
必定赶回来,吃团圆饭,祭祖。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
2.在留白中想象自己的春节。这样的留白似乎也让你想起了自己刚过完的春节,以及春节中每个时间点的发生的事,来,选一个情景来写一段话。记住,可以运用自己想要细节描写的写法,也可以运用老舍在此文中我们学到的写法(课件出示:“唠家常” 重复 简洁 留白)
3.集体交流
4、老舍还运用了哪些美不胜收的写法来写北京的年味呢?回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
5.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形形色色的纸灯... 简洁的语言是一种美
有的一律是...有的清一色...有的都是... 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重复写法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留白的写法
... ... ....
板块三:于对比之中感受闽南的年味
(一)阅读中对比春节的年味
1.百里不同分,千里不同俗。同属于我们大中国,同一个春节,不同的地方又有怎样不同的味道呢?让我们自由阅读阅读链接,边读边思考闽南的年味和老北京的年味有什么不同。
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老北京的春节 闽南的春节
阅读文本 《北京的春节》 《除夕》
作者 老舍 斯妤
内容
写法
年味
2.集体交流品味不同的年味
3.总结。无论是儿化音,还是唠家常的语言,还是重复、简洁或是留白的表达,这些充满老舍独特“语味”的表达,无不充满了老北京春节的特色,如果一定要给老北京春节的特色用个词儿,那叫什么?(板书;欣欣向荣 热闹 欢乐……)
附板书: 北京的春节
时间点:腊八 从腊八起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五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语味 情味
儿化音
唠家常的语言 欣欣向荣
重复 热闹
简洁
留白
2. 腊八粥
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文章中多用湘西方言的词句,读起来富有乡土气息。作者通过八儿的视角,用细腻而又富有童趣的笔调,将八儿一家和乐美好的生活跃然纸上,描绘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本文与《北京的春节》等其他课文相互补充,是学生体会不同民俗风情、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材料。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等要素的延伸。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分清内容主次”相对比较简单,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却有一定难度,在习作中迁移运用“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更是不易。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自读自悟、圈画批注、填写思维导图、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详细表达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表达效果。同时也需创设真实情境来学习迁移表达。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也很精妙,作者不详写“喝粥”,而是详写“等粥”,将等粥的过程细分为四个生动场景,并通过极其细腻的笔调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八儿天真可爱的样子。而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恰恰是源于腊八粥诱人的美味。作者对腊八粥的描写细致人微,虚实结合,尤其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现了正在熬制的粥,让人充满了遐想。作者对腊八粥的描写灵动朴实,有些集中在某几段,有些穿插在八儿的言行中,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此外、作者还从色、味、形及制作过程等方面多角度写出了腊八粥的特点,是学生仿作的优秀范例。
学习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想象八儿的馋样,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 让人忘不了的腊八粥
聊聊腊八粥
(出示图片)谈话:刚学完《北京的春节》,你们对腊八粥有什么了解吗?
“腊八喝了腊八粥,一年好运跟我走。”这是中华儿女在腊八节的美好祈愿
和祝福。是民间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是流传至今的习俗。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那让人“忘不了的腊八粥”。(板书课题:腊八粥)齐读课题
(二)知《腊八粥》作者 介绍作家沈从文。
(三)初品“腊八粥”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①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1)字词难点检测,反馈所学。
课件出示本课较难读的词语。
唾沫 搅和 嘟囔 黄焖鸡 大匙大匙
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 ) 汤匙(chí)“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课文中有一些带有湘西方言的词语,从文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理解理解
①“是啊!孥孥说得对。” (湘西对男孩子的称呼)
②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没劲)
③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软乎乎)
(2)提炼概括、理清主次
①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两件事?用两个字简单概括并找出相对应
的段落。(等粥2-17 喝粥18、19)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等粥部分,非常详细,而喝粥部分只用了两个自然段,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②等粥部分2-17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有关八儿的四个生动的场景,其
中一个是“盼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对的自然段。(2-8)
③ 还有三个场景,你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吗?试着填写在作业本中。
四人小组学习交流各自的学习单,说说你这样概括的依据。
全班交流,自主修正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板块二 忘不了腊八粥的美味
读懂美味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出示思维导图,完成表格
3.集体交流 (味美:甜甜的腻腻的;料足: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煮成一锅;香味: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4.再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写出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画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圈画出关键的词句。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二)感悟美味: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三)我写美味
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从几个方面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①学生自主完成
②小组内评论交流,修改
板块三 忘不了八儿对粥的渴望
①合作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独自画画句子,写下感受。 ②轮流读一处写八儿的句子,说说此刻八儿的表现和心情。 ③小组分角色朗读场景。
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小组合作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画画句子,写下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选择交流的场景)小组汇报交流,屏幕投影学生的书本,教师适时追问。
盼粥兴奋
1.“喜得快要发疯了”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八儿进进出出,在干什么呢?
2.“眼睛可急红了”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那我饿了”,八儿真的饿了吗?他为什么找这样的理由,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兴奋 急切 失落
4.八儿的一系列表现其实与腊八粥的熬制过程有很大的关系?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发现什么啦?每个句子中都有“叹气”一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示: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锅中的粥,有气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分粥贪心
预设:八儿想多吃粥,先打着替大哥和爹考虑的旗号,然后把妈妈拉入自己的阵营,吃一样多。最后,八儿贪心不足,想吃三碗半,一个天真狡黠的儿童终究是抵不住腊八粥对他的吸引力。
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猜粥急切”和“看粥惊异”
1.适时追问:“八儿猜测和看到的腊八粥一样吗?”划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的依据。 板书:急切 惊异
2.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还有好此处,摘录下来,写下你的感受。
完成作业本第四题,并交流。
(四)学到这里,你知道作者把“等粥”部分写得如此详细的好处了吗?
预设:作者把八儿迫不及待地等待熬制腊八粥写得极其生动。等粥的过程越长,对粥的期盼就越强烈。这样的安排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感受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与喜爱,也让我们体会到湘西腊八习俗的人情美。
板块四 忘不了粥带来的温馨美好
喝粥温馨
1. 刚才我们学习了详细的“等粥”部分,作者又是怎么写喝粥的呢?请大家默读第19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画面给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温馨?圈圈画画,写写感受。
预设:描写喝粥后的家庭生活场景,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是的香甜和
满足,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
3.读读前面的其他自然段,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腊八粥带来的温馨美
好?画画句子,写写感受。
(二)描绘温馨
1.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一家喝腊八粥的情景。
2.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板书设计
2 腊八粥
↙ ↘
等粥 喝粥
/ / \ \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兴奋 惊异
失落 急切
3.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及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搜索资料或回忆已学古诗,哪些诗与传统节日有关,分别是哪个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了解寒食节、中秋的习俗、由来,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时重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不满与讽刺。
学习过程:
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而传统节日是其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就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畅游古诗的海洋吧!
板块一、交流与习俗相关的诗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诗句中涉及到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引导学生回顾。
诗句 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 放鞭炮、贴年红、拜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登山、赏菊
…… …… ……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在古诗中还要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以及不同诗人笔下的节日习俗,这节课先来学习两首古诗,了解适中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板书:《寒食》 《十五夜望月》)
板块二、自读《寒食》、《十五夜望月》,初步把握故事内容
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及自己的理解完成学习卡。
学习卡
古诗 《寒食》 《十五夜望月》
景物
我想象到的画面
节日习俗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卡
学生活动。
指名读古诗,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并指导读通顺。
齐读古诗
交流学习卡
a.学生交流《寒食》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春城”“御柳”等关键词的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比较侯与候
什么是寒食呢?我们来看段视频了解一下吧!(出示视频资料)。
原来寒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民间老百姓要在这一天吃冷食、禁火。所以,寒食节又叫“冷节”、“禁烟节”。
唐诗中关于寒食的古诗词有很多,但韩翃的这首《寒食》传颂最广。(出示韩翃资料)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风俗诗也写得很好,这首《寒食》就是他的代表作。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著有《韩君平诗集》。
b.学生交流《十五夜望月》时,由中秋的习俗猜测诗人写这首诗的情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注释和自己中秋望月的生活经历把握诗的内容。
作者王建,你有过了解吗?咱们通过一段小短片来认识一下。
播放小短片:王健,唐代诗人,他门第衰微,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诗篇,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广泛描写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
(4)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尽量读出诗的神韵。
板块三、细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根据学习卡中的景物,再次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同桌交流想象的画面,相互启发后,在诗句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寒食》
学生简要描述诗中景物“飞花、御柳、汉宫、轻烟”等想象到的画面。
课件出示诗句,将“飞、斜、传、散”标红,再请学生读,谈感受。
预设1:引导学生抓住“飞、斜”感受东风的影响,体会春日美景的灵动。
预设2:结合寒食节赐火的习俗,引导学生抓住“传、散”等词语想象: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邸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邸之间。
(3)学生带着想象读,练习背诵
寒食节家家户户要禁火吃冷食,为什么皇宫却可以互传蜡烛,灯火通明呢?
读古诗,我们还要学会联系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出示背景)
古代取火不易,到了寒食节却要把保存了一冬的火种熄灭,节日过后才能重新点起新火,称之为“改火”。唐代的制度规定,寒食节那天唯有宫中可以燃烛,唯有权贵豪门才能例外。此时此刻,老百姓家中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出示古诗)同时代的诗人孟云卿也写了一首《寒食》,“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意思是说老百姓生活贫困,通常无法生火做饭,不仅仅是因为寒食节纪念介子推而冷食。
通过对比,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寒食节本该是颂扬廉洁的佳节,但在这里却成了体现封建等级特权的工具。诗人就是在借传蜡烛这件典型的小事,表达了对当时的唐朝皇帝厚待权贵、却不顾惜平民百姓的不满,达到嘲讽的目的。
(4)练习背诵
交流《十五夜望月》
出示诗句,学生交流有诗中景物“地、鸦、冷露、桂花”想象到的画面。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或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中秋之夜仰望天空,一轮明月映出了多少人对家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啊!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将思念之情寄托在月亮中的诗句呢?
学生交流诗句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
教师引导:读了这些诗句,你想到了文中的哪句诗?
学生朗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家。”
(5)练习背诵
板块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让我们小试身手,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第(1)、(3)小题。
2.(出示作业本第三题)你能把它们对应着连起来吗?把本节课学到的诗句、节日及风俗填入下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课外搜集到的传统节日诗句填入表中。
诗句 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 放鞭炮、贴年红、拜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登山、赏菊
…… …… ……
板书: 《寒食》 《十五夜望月》
寒食节 中秋节
景 境 情
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时重难点: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哀怨与伤感。
学习过程:
板块一、回顾已学的两首古诗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古人过节风俗习惯的两首古诗。谁会背诵?
它们分别写了哪个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渡: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迢迢牵牛星》。
板块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诗题,齐读。
看到这个题目,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讲这个故事?
(1)理解“迢迢”的意思,距离遥远。
(2)根据诗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一:牛郎和织女动人的爱情故事;预设二:鹊桥相会时的感人场景。
2.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
(1)织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玉帝察觉此事,强行拆散了他们。王母娘娘还划出天河阻断他们相见。后被牛郎织女的诚心所感动,只准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喜鹊搭桥相会。因此,七月初七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被称为“七巧节”或“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就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灵巧。
(2)我们曾经学过的古诗《乞巧》,也和这个节日有关。指名背诵(出示诗句)。
3.《迢迢牵牛星》大约写于东汉末年,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内容多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怪不得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板块三、初读古诗,探究结构
1.学古诗,首先要把古诗读准读顺。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检查字音:(1)擢、杼;(2)纤纤、札札;(3)间【间隔】、脉【相视无言】
朗读古诗:视频范读;同桌检查读;师生合作读。
这首诗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有些句子比较难理解。
小组合作
学习提示:1、借助书本中的注释,交流你读懂的句子。 2、划出难懂的句子,试着小组内合作解决
4、集体交流
预设一: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顺序:擢纤纤素手,弄机杼札札。结合注释理解就是(织女)伸出柔长洁白的双手,摆弄着织机,发出札札的响声。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以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预设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水”指的是银河,“不得语”就是不能说话。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一条清澈的银河相隔,只能含情脉脉相望却不能说话。
预设三:相去复几许。
“复”的意思是又,“几许”是多少。“相去复几许”就是相隔又有多少远呢?
4.自己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5.《迢迢牵牛星》写的是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
(1)这首诗层次分明,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么分呢?(第一部分:1-2句,仰望星空;第二部分:3-6句,展开想象;第三部分:7-10句,抒发感受。)
(2)这首诗大部分写的是织女,而牛郎只是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
板块四、感受语言,品味相思
1.有人评价说,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于它的内容,还在于语言形式。那么,这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2.我们一起来交流:
(1)融入想象写详略
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织女?讲出你的理由。
(外貌、动作描写:“纤纤、素手、弄”看出织女美丽勤劳;神态、心理描写:“泣涕零如雨”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突出织女万分忧伤。)这首诗表达了牛郎织女不能团聚的悲哀,天下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悲哀与惋惜。
(2)叠字运用巧妙。(圈画: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读一读)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叠字的运用,渲染了气氛,抒发了情感,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而且叠字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3.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写天上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出示背景资料: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
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板块五、迁移比较,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中有一首诗《秋夕》,我们之前也学过。这首诗也跟七夕节有关,描写了一个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牛郎织女星,不时扇扑流萤的场景。(出示《秋夕》)
2.同样是仰望星空,《迢迢牵牛星》与《秋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预设一:《秋夕》没有运用叠字,而《迢迢牵牛星》运用了大量叠字。
预设二:《秋夕》写景写人互相穿插,有对景色的联想,但没有展开联想,而《迢迢牵牛星》有对织女展开联想。
预设三:《秋夕》表达情感比较含蓄(“冷”、“凉如水”都在含蓄地表达宫女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而《迢迢牵牛星》则相对直接。
所以,这两首诗虽然在内容上都与七夕节有关,但写法上却不尽相同。
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第(2)小题;抄写生字,注意“盈”的写法。
板书: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 牛郎
相隔 相思
河汉女 织女
4※ 藏戏
教材解析
《藏戏》是一篇融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散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
及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围绕藏戏的特点,作者又从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这
三个角度有详有略地进行介绍,展示了藏戏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和
“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是对“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是怎
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的延伸。本单元通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两篇
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基本能按篇幅长短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并能初步领会文
章主次与作者写作意图的关系,对如何详写主要部分也有了一些方法上的领悟。因
而,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定位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藏戏》
的结构,分清主次,品读作者把“面具”写具体的方法,并通过比较《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藏戏》三篇课文写法的异同点,进一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作为独立文本,文章开头三段也极具表达特征,在教学中也可适当引导学生体
会其独特的表达作用。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2.能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力。
3.能分清内容的主次,了解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并能学习“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学习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形成的资料。
学习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 初识藏戏
(一)引入藏戏
1.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感受了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各具特色的艺术样式,今天我们学习的藏戏就是其中的一种。(板书课题,课件也出示,齐读)
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比京剧还早400多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3.过渡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藏戏大讲坛”去领略这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吧!
(二)初识藏戏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学习要求:(课件出示)
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默读这段话,用“——”划出学习要求(2)交流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各自读课文,思考。
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板书)
(1——3,8——17)特色
(4——7) 形成
传承
关注这一点:1—3自然段概括介绍了藏戏的特色,8—17自然段具体写藏戏的特色。
板块二 品味藏戏
(一)品味特色
1.学习1—3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戏特点。
课件出示1—3自然段,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根据下图,用“——”划出。这三段话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在书上做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预设1:概括地介绍了藏戏的三大特色——戴着面具、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板书:戴着面具、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
预设2:这三段话在写作方法上,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还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4)指导朗读:作者用一气呵成的三个反问句形成强烈的气势,吸引读者,你能读试着读一读吗?读出藏民人民的自豪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小组合作学习8—17自然段,深入了解藏戏特点。
过渡:课文1—3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藏戏的三大特色,那8—17自然段又是如何具体介绍藏戏特点的呢?
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合作要求: 各自默读课文8—17自然段,思考:藏戏的哪个特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组员交流:印象最深的一个特点,并说明理由。 3、派出一个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以下交流按照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预设1: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特点是带着面具演出,并说明理由(请2—3个学生说)
追问:看来大家对带着面具演出印象的确很深,这样你们完成下图肯定没问题了。(出示思维导图)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课件出示)
面具到底长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图(课件出示))你能说出分别代表藏戏里的哪一类人吗?
预设2: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特点是没有舞台,并说明理由。(请2—3个学生回答)
师小结:的确,藏戏的演出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让人印象深刻啊!出示15自然段:(齐读)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坐,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预设3: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特点是演出时间长,说理由。
课件出示:
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在藏戏中,情节可以,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师小结:藏戏,情节可以——任意拖延,唱腔、舞台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时间可以——演他个三五天,这也折射出了地域文化特色啊!(注:破折号后面学生齐答)
3.概括写作特点
(1)课件出示相关段落,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两处有什么发现吗?(预设
原来课文前后内容一一对应,这样的表现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
(2)对于特色,作者不仅进行了概括介绍,还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大家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在习作时也能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板书: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二)了解形成
过渡:同学们,课文除了写藏戏的特色,还写了藏戏的形成,请自由读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交流反馈
板块三 讲讲藏戏
(一)感受藏戏
1.这个传奇故事深深地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他的画像。
2.耳闻不如一见,现在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直观感受一下藏戏吧!
(二)讲讲藏戏
同学们,这么独特的藏戏应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进而去欣赏它,传承它。让我们来传扬它吧!选择藏戏的特色或形成,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自主准备,可结合课前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3.小组选拔,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4※藏戏
(1——3,8——17)特色(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4——7)形成
(18)传承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教材分析:
教材“即兴发言”安排了几个典型交际情境,这几个交际情境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一方面能让学生认识到即兴发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了解即兴发言,知道即兴发言没有太多准备时间,需要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教材对如何即兴发言给予了指导。教材先从即兴发言讲什么给予指导,提示学生学习快速打腹稿,可以从场合、对象等方面找切入点,同时还要注意发言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想想要讲哪几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一点需要多讲几句”,是帮助学生理清发言的思路,凸显发言的重点。然后针对即兴发言怎么讲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逐条说清楚”,与打腹稿时“讲哪几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的构思是一脉相承的,启发学生即兴发言时要把心中所想依次、有序的变为口中所说。“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则提示学生不仅要关注发言的内容,还要关注发言的体态,锻炼自己在发言时从容、大方的心理素质。
学习目标
1.了解“即兴发言”的基本要求,能根据不同场合、对象等,稍做准备,做即兴发言。
2.通过讨论、评价、实践等学习方法,学会当众即兴发言,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3.养成勇于表达、专注倾听、临场应变等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演讲视频,抽签盒,10条话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名言引路,谈话入题
活动一:感受语言的力量
1.读名言,感受语言的力量。(出示名言)
(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增广贤文》 (2)在短短的语言中藏有丰富的智慧。——[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3)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4)对人来说,语言是治愈烦恼的医生。因为惟有它才具有治愈灵魂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古希腊]米南德 (5)理性和语言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纽带。——[古罗马]西塞罗
2.观名篇,感受演讲的力量。
观看视频《周恩来的对驻外大使的训话》。
活动二:聊感受,联系生活话场景。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聊聊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语言的力量,认识演讲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临时发言的重要性。你们遇到过这样没有准备、需要临时发言的情况吗?
3.结合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引导)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在课堂上发表看法,与朋友聊天时表达自我,回答同伴疑问……像这样,没有太多准备的时间、需要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的讲话,就叫作“即兴发言”。(板书课题)
4.揭示课题,明确任务。今天,我们来学习即兴发言的技巧。
任务二:明确内容,梳理顺序
活动一:盘点生活中需要即兴发言的场景。
1.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即兴发言的场景了吗?
预设:班里来了新同学,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向他表示欢迎。
学校作文比赛获奖,老师临时让你发表获奖感言。
参加爷爷的寿宴,宴席上向爷爷说几句祝福的话。
在街上玩耍,路遇电视台采访,记者让你谈谈对“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的看法。
活动二:探寻即兴发言技巧
1.指名学生选择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种场合进行即兴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发言的?
2.交流评价。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发言的?你觉得还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发言?
3.结合学生回答,梳理发言要点。课件出示:
欢迎同学 表达欢迎 获奖感言 表示感谢 祝福长辈 诚挚欢迎亲朋好友光临 接受采访 亮明观点
介绍班级概况 参加作文比赛的经过
介绍班级老师、同学情况 获奖后的心情 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说清理由
班级风气、班规等 未来努力的方向 再次感谢亲朋好友光临
…… …… …… ……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虽然是即兴发言,也应该先想好要讲哪几方面内容,内容要有所选择,切合发言主题选择重点。(相机板书:确定内容)
(2)发言之前,想一想要从哪几方面“打腹稿”。(相机板书:打腹稿)
(3)梳理顺序。打腹稿时除了要明确讲的内容,还应关注这些内容按什么顺序讲。回顾刚才学的发言和梳理的要点,说说按什么顺序讲比较合适。(相机板书:安排顺序)
(4)请表现较好的学生说说刚才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思考并组织语言的。引导学生总结:要根据场合、对象,使用恰当的语言,与主题相关的重要内容要着重讲。(相机板书:注意场合突出重点)
5.根据交流与板书,编出即兴发言小要诀。
课件出示:
即兴发言莫慌张,
看清场合和对象。
提前酝酿打腹稿,
想想要讲哪几点。
先后顺序排一排,
哪点重要就详聊。
任务三:小组合作,练习发言
活动一:小组抽签讨论如何发言
1.小组代表抽签。
准备含有10个话题的即兴发言抽签盒,请小组代表抽签。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合作小贴士 小组长上台抽到题目后: (1)小组成员分头准备3分钟; (2)小组成员轮流发言; (3)相互评价,讨论最佳发言方案; (4)派代表上台发言。
活动二:各小组代表发言,同伴认真听,做好评价准备。
1.(出示评价要求)
同伴评价要求 (1)围绕话题,分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说清意思; (2)语气、语调与场合、对象相符,富有感染力; (3)适当辅以动作强调重点,增强表现力。
2.同伴评价。
评一评:谁的即兴发言最精彩,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借鉴,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学生再次发言。
3.即兴发言的同学听取建议练习后,再选代表进行第二次即兴发言。
任务四:课后拓展,激发兴趣
活动三:名言拓展 激发兴趣
1.名言拓展。(出示句子)
(1)一切成功的演讲,都是来自于充分的准备。——卡耐基 (2)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塞·约翰逊
2.读名言,说理解。
学生齐读名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3.教师引导小结。
同学们,即兴发言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卡耐基这段话中的“准备”是指我们发言前那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吗?(提示: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准备”指平时多查阅资料、多观察多积累生活和学习上的经历和养成有理有据、严谨的说话习惯等)当你竞选班干部时,当你和同学辩论时,当你上台领奖时都需要即兴发言,而精彩的发言来自生活的积累。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多多练习,锻炼自己,就一定能掌握更多、更好的即兴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附板书:
即兴发言
确定内容
安排顺序 多积累
打腹稿
注意场合 多练习
突出重点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家乡的风俗”,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下次第一单元的习作。根据教材安排,可把本次习作定义为“话题作文”,题目不限,内容与家乡的风俗有关即可。教材先借助三幅插图点名了不同地方有不同风俗,接着明确本次习作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最后对于习作后的评改与展示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在习作要求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习作思路供参考:可以介绍风俗,注意详略得当,抓住重点;也可以写亲身经历,将经历与感受结合,重点描写活动情况和自身的感受。这两种思路,巧妙地对应了《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写法时,可以回顾课文,小结学法,学以致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对于本次话题也较为熟悉,但是可能会因为对风俗缺乏深入了解,无法把握重点描写的部分以及恰当的描写方法。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家乡的几个风俗,并明确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课堂上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讨论,通过“选择重点——交流对照——修改完善——星级评价——分享展示”,记录自己印象最深的风俗或活动经历,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相互传阅,提升习作兴趣与成就感。
二、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通过回顾课文以及交流平台,根据表达需要,抓住风俗的重点或者活动的精彩部分,写出风俗特色。
3.能对照优秀范文以及同学的意见,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写风俗的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通过回顾课文以及交流平台,根据表达需要,抓住风俗的重点或者活动的精彩部分,写出风俗特色。
学习过程:
板块一 分享资料,感受家乡多样习俗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你看:
这些习俗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2、那么我们的海岛小城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祭祖、嫁娶、孩子满月抓周、农村建新房上梁,祭灶、谢庙神,谢年,谢洋大典……)
引导发现风俗有特色、很多元(节日风俗、嫁娶风俗、饮食风俗……)
3、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呢?小组交流分享课前搜集的材料
4、小结:风俗,随着人民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并不断变化着,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记录下自己心中最难忘的“家乡的风俗”,创编一本属于我们班级的家乡民俗作品集。
板块二 明晰要求,分清内容主次
1、默读P16,思考: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3、生交流,师随机点拨:
写什么:①介绍一种风俗。②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4、分清内容主次:
课前,我们已经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一种风俗习惯做了深入了解,那么,我们要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写进作文中吗?在思维导图中筛选资料,想想为什么这样筛选,说说理由
预设一:选取最具特色
①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如果主要目的是想让大家了解这种风俗,我们可以重点介绍——(这种风俗的内容或活动形式);如果主要目的是突出这种风俗的历史底蕴,就可以重点介绍——(它的由来);如果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这种风俗有更深入的认识,就可以重点介绍——(风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其背后的意义价值及自己的思考)。(最后一点稍难,可以由教师讲解。)
②回顾《北京的春节》写法
提问: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写?
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详略得当”的好处:预设1:能表现北京独特风俗的,莫过于这几天了;预设2:这几天可以说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小高潮,所以要详写;预设3: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
小结写法:最具特色 详略得当
预设二:亲身体验
在交流中明确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我们就可以把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写
板块三 以课文为范例,学习习作方法
(一)向课文学表达方式
1、回顾《腊八粥》的写法,详写八儿等粥过程的心情、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人物的感受。
2、关注《腊八粥》一文中八儿和粥的镜头互相切换
小结:细描人物 用上反复 互相切换
3、引用资料,转为自己语言
课前搜集的资料怎么用?结合资料说一说:你准备用哪个资料?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
(1)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回顾《藏戏》,认识过渡句的作用: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出示教材P16过渡句示例
(2)长资料概括,短资料扩写
比较阅读两个片段,有什么不同?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说藏戏最早是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 ——选自《百度》
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马晨明《藏戏》
小结:资料很长,要把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圈画出来,进行概括、压缩,资料很短,可以进行合理的想想,适当地进行扩写,使其更具故事性、趣味性。
(3)资料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比较阅读:三个片段有什么不同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仁恩在灶王像前的案桌上供放灶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风俗是用黏米制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这样他就不能再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摘自百度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
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选自舒乙的《北京的春节》
预设:资料语言比较书面化,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更加生活化,有作者自己的语言特色。
小结:是的,老舍的语言带有明显的京味儿,我们在写自己家乡习俗的时候,也可以加入自己家乡的方言。
4、补充交流自己的写法小妙招:点面结合 运用修辞……
(二)向课文学习列习作提纲
1、出示《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和《藏戏》的三个思维导图,发现列提纲的多种方式
2、根据自己的选择,学生自由编写提纲,注意标出详略安排。
3、小组内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板块五 根据提纲,撰写习作
根据提纲,把习作写完整,直接写在作文本上。
第3课时(习作讲评)
课时目标:
1.能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开展互评活动,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习作。
2.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要求
1.谈话回顾:上节课,我们围绕家乡的习俗完成了一篇习作。如果你读到同学写的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或者是同学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习作,你会从哪些方面对他的习作进行评价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梳理。
(1)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我们要看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是否抓住了重点。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习作,我们要看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是否适当穿插介绍了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3)资料引用得如何?
3.复习习作要求:
(1)取题恰当,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内容主次。
(2)介绍一种风俗时,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的特点,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要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适当穿插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4)是否恰当好处地引用资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交流、修改习作。
板块二 交流评价,佳作欣赏
1.组织“介绍某种风俗”的同学和“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同学分组交流评改。
(1)“介绍某种风俗”的学生交流: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 是否抓住了重点 (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这种风俗的特点写清楚了吗 小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他是围绕这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吗 )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学生交流: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是否适当穿插介绍了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如果习作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忆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充实相应的内容)
2.师挑选一篇佳作,请小作者朗读。(师根据实际班情选佳作并出示评价表)
序号 评价内容 星级
1 介绍一种风俗时,抓住重点,写出了风俗的特点。
2 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适当穿插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3 恰当好处地引用资料
3.真不错!同学们,你给这篇文章打几颗星?为什么? (根据三个评价内容分别打星。)
4.通过分享,大家说说怎样才能把我们的习作写的更优秀呢?(生自由说)
板块三 修改习作,展示分享
1.学生根据交流所得,自主修改习作。
鲁迅先生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老师相信爱动脑筋的你们,一定能改出最棒的习作,赶快运用这些好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2.师随机找一篇修改好的文章投影重要片段,请生快速默读,提提修改建议。
3.四人小组之间互换习作再读一读,组员交流,根据组员的意见再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老师相机指导)
4.全班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推选组内修改好的优秀习作,全班分享。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板书:
家乡的风俗
分清主次 写出特点
最具特色 详略得当
亲身体验 细描人物
引用资料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总结交流分析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5.朗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学习准备:
1.查阅、收集家乡风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学习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总结交流分析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学习过程:
板块一 学习“交流平台”
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收获。
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小组内自由交流
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又有什么收获?可以圈画重点的词句
(3).指名学生交流。
明确:文章的主次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的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4)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内容主次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请同学们在4人小组里面讨论一下,有不确定的可以向同伴、老师求助。
课件出示交流方式:
我在读《xxx》一课时,发现……写得详细,而……写得简略,这让我读懂了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是……
2.联系自己本单元的习作,说一说你要在习作中重点表达什么,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并评价。(重点关注是否说出了详写、略写的原因)
3.教师小结:文章的主次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的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一妙招一定要记住哟!
板书:读 分清楚主次 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写 安排好详略 把自己习作的中心表达清楚
板块二 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搜集了家乡的风俗,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指名交流。
2.我们发现有些习俗有一定的寓意,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想法。来看看这些习俗吧。
(课件出示)比如: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习俗和寓意之间有什么联系?
习俗: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糕”和“高”同音,利用了谐音。
自由读一读,猜猜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同桌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名交流。
预设1: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预设2: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福运到来。
4.拓展补充出示:
腊八节喝腊八粥,寓意增福增寿。
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团团圆圆。
重阳节登高吃糕,寓意步步高升。
5.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有吉祥寓意的习俗吗?指名交流
6.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板块三 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出示句子,指名读,关注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指名交流发现。
(1)第1句中的加点词都表达了“都、全部”的意思,第2句中的加点词语都表达了“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意思;(2)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完成《作业本》第2题中的第1小题。
3.对比阅读,说说哪种表达更好及原因。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一律是牛角的,有的一律是纱灯,有的一律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勇夺第一,思雨在跳远比赛中勇夺第一,宁宁在游泳比赛中勇夺第一。
通过对比发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意思,会使语言的表达更丰富、更多样
4.出示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中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指名交流,并出示相关词语,进一步感受表达的丰富性。
出示:
①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人潮汹涌),南锣鼓巷(摩肩接踵),什刹海(熙熙攘攘)。(表示人多的词语都行)
②花园里,各色的月季欣然怒放,艳丽的桃花(吐露芬芳),热情的杜鹃花(绽放笑容),美丽的海棠(傲然盛开),到处花香醉人。(表示花开的都行)
5.《作业本》第2题中的第2小题,并交流。
仿照①②两句,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在足球赛场上,1班和2班旗鼓相当,最后以1:1握手言和;在象棋比赛中,1班的小林和2班的小星棋艺( ),比赛以平局收场;在田径赛场上,1班和2班也是( ),各获得3个冠军。这两个班级真可谓是( )
(如学生有困难,可提供相关词语:棋逢对手 势均力敌 各有千秋 不相上下 不分伯仲 平分秋色)
6.教师小结:在平时的习作中,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长歌行》,背诵古诗。
3.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板块一 学习“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书写作品:
自由读一读,并观察这段文字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板书:笔画变形、笔画相连)这样的字体就是行楷。
对比出示“楷书”“行书”“草书”作品,感受不同。接近楷书的行书叫行楷,接近草书叫行草,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行楷。
2.观察:哪些字或哪些笔画是“连起来”写的?哪些笔画是变形的?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字例感受笔画相连,笔画变形。教师相机重点指导“出”的写法特点(既有笔画变形,又有笔画相连)。
3.范写“生活”词语。提醒注意:行楷要体现“笔画相连,笔意相连”的书写特点,即写上一笔的同时要想到下一笔,使笔画更连贯,从而提高书写速度。举例“活”让学生知道实连和意连(牵丝)
4.学生选择几个感兴趣的字练写,选择自己写的最满意的字向大家展示。
5.如何把一段文字在横线格里,不写得弯弯扭扭呢?教师范写“出城门”,写行楷,字可以有大小,告诉学生小字定中线的方法。
完成语文作业本第4题,照样子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写好后展示评议。
6.小结:行楷是行书的一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7.推荐田英章的行书字帖
板块二 日积月累:《长歌行》
1.过渡: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中国古典诗词也是文学艺术的精髓。本次“日积月累”,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长歌行》。(出示课件:长歌行)
2.解题,介绍诗歌。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叫“歌”或“行”。
出示资料,简单了解“乐府”。
3.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自由练习读古诗。相机正音:“华”通花。“衰”读cui
指名朗读,评议。
③有韵味地朗读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从哪句话体会到的?
这首诗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趁着青春努力奋斗。
4.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如:“葵”指古人常食用的一种蔬菜;“晞”指阳光照耀;“布”指布施、给予;“德泽”指恩惠;“焜黄”指草木凋零枯黄的样子。
试对着注释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5.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让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从明媚的、灿烂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到萧瑟的、枯败的秋景,这种变化让我们明白了世间万物都会由盛而衰。
6.小结:世间万物都是这样的生长过程,我们人也不例外。
诗中的春天、秋天分别比喻人生的哪个阶段?
诗中的春天比喻青春时期,秋天比喻老年时期。人也会由盛而衰,所以要趁着年轻努力奋进,把握今天。正如诗中所写——引读最后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在这首诗里又有什么作用呢?
7.背诵。
8.语文作业本“读古诗,完成练习”。
9.你们还读过哪些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句子呢?
(1)学生交流。
(2)朗读积累,课件出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10.根据语境,填写惜时名言
(1)当你看到小明只顾着玩手机不知道学习的时候,你可以告诫他:“——————————————————————————”
(2)当你发现还有好多事要做,可是时间却已经过去了大半天时,你会感慨:“——————————————————————”
板块三 语文作业本阅读练习
1.自主阅读《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2.独立完成思维导图,校对并说明理由,订正完善。
3.摘录描写“我们”向往月饼的句子,赏析。
4.课外拓展:了解中秋节的其他习俗,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