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有学者指出,德黑兰会议似乎预示着,美苏协调将决定战后秩序的走向,而丘吉尔及其代表的英国似乎要在对德作战的隆隆炮声中耗尽帝国的血液,不得不从国际舞台的中央“体面地”退场。这反映出( )
A.三国协调对德日法西斯作战 B.英国在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大
C.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D.美苏合作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
2.据保守估计,二战中苏联死亡人数达2000万。在苏联人的眼中,正是由于英国和美国延迟增援欧洲第二前线,没有减轻德军对苏联造成的压力,才使苏联的损失加剧、苏联领导人也对美国的动机持怀疑态度。苏联人上述印象的形成( )
A.推动了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B.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C.成为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诱因 D.使苏联在冷战中占据道义优势
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其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可见他认为联合国( )
A.是二战后国际联盟的继续 B.主要致力于非政治性活动
C.是由大国操控的政治机器 D.难以制约大国间的博弈
4.波茨坦会议对德国确定了“四D计划”,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消除军工和垄断)和民主化,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其中,非纳粹化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非纳粹化运动旨在( )
A.彻底清算德国法西斯组织与战犯 B.深入社会基层扫除法西斯势力的残余
C.为德国战后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D.消除战争威胁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5.1941年7月1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1942年7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计划,第二战场开辟计划第二次被延迟;1943年5月“三叉戟”会议上和8月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怒。导致第二战场开辟延迟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地区 B.德日法西斯在西欧的兵力具有相当优势
C.美英与苏联意识形态导致合作受阻 D.美英希望苏德两败俱伤以坐收渔翁之利
6.一战前,英美两国经济扩张则加大对华投资,经济不景气则减少对华投资。一战后,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则只与美国经济周期保持一致。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方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一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C.世界金融中心已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D.一战后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增大
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这台机器采取的原则是( )
A.全体一致 B.大国一致 C.门户开放 D.民族自决
8.英法与波兰曾定有盟约,保证波兰的独立。191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政府对德宣战,但从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英法联军与德军隔壕相峙,却没有采取过重大军事行动。驻法英军到1939年12月才阵亡一人。这一战争史上的奇怪现象,被叫做“静坐战”。由此推断,“静坐战”( )
A.阻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表明了英法政府爱好和平的决心
C.助推了德国扩大侵略战争的进程 D.保存了英法两国政府的既得利益
9.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2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这些措施( )
A.践行了凯恩斯主义学说 B.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
C.导致了金本位体制崩溃 D.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10.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边是垄断资本家为维持产品价格,大量销毁农产品。而另--边却有无数人饥肠辘辘,四处流浪,不少人因饥饿而死。据此可知( )
A.生产过剩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B.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危害严重
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救济落后 D.美国的新政措施具有局限性
11.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
A.愿意为英绥靖政策承担责任 B.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C.力主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法西斯是二战发生罪魁祸首
12.租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盟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政策。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与苏联签订了租借协定,对苏联进行“无条件援助”。1944年,苏联对美国贸易总额占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4. 3%,苏联的物资需要成为美国安排生产的重要依据。这一致策( )
A.为战后国际格局产生影响 B.对二战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C.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 D.加速了美国冷战政策的形成
13.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26个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强调“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这表明《联合国家宣言》具有( )
A.包容性、正义性 B.权威性、宗教性
C.普世性、政治性 D.民族性、时代性
14.《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主要负责制裁侵略的机构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联合国大会
C.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D.联合国维和部队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
A.苏联对德国法西斯的反攻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美国对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D.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法西斯
16.1930年,希特勒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那他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德国)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希特勒“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是( )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B.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德国占领捷克苏台德区 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年表(部分)
1919年参加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提出成立俄罗斯问题委员会,主张对苏俄进行国际性干涉。
1926年,英国职工总会因矿工薪资问题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对待罢工态度强硬,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
1938年6月,丘吉尔所著《英国仍在沉睡》一书由哈拉普公司出版。10月,激烈抨击《慕尼黑协定》。
1940年5月10日,就任英国首相。7月—10月,领导不列颠之战。
1942年1月1日,与美、苏、中等二十六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
——摘编自(英)马丁·吉尔伯特《丘吉尔传》材料二 1940年,日本要求英国关闭滇缅公路,断绝对中国的援助,因为害怕影响自己在南亚的殖民地利益,英国没有反对,立刻决定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签字的正是新任首相丘吉尔……罗斯福曾委婉地建议丘吉尔要从旧的殖民主义帝国思维中跳出来,他的回应是:我出任英国首相不是为了主持大英帝国的葬礼。
——摘编自张玮《丘吉尔的另一面》
提取上述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对丘吉尔政治家的形象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波茨坦会议
材料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日本军国主义虽日暮逢穷,但仍负离顽抗,美国原子弹虽然试爆成功,但实战效果尚难预卜,美苏英之间新的纠纷不断出现之际,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了会晤。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中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7月26日以美中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这次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但随着战争接近尾声,美英和苏联的分歧和争执也日趋激化。
——摘编自吴于座等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波茨坦会议进行历史评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德黑兰会议似乎预示着,美苏协调将决定战后秩序的走向,而丘吉尔及其代表的英国似乎要在对德作战的隆隆炮声中耗尽帝国的血液,不得不从国际舞台的中央‘体面地’退场”可以得出,在德黑兰会议上,英国认识到美苏将决定战后的秩序,而英国由于战争消耗,将退出国际中心地位,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就已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C项正确;在1943年11月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三国主要协调对德国法西斯的作战,协调对日法西斯作战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英国在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大”的表述错误而且从题干信息根本看不出来,排除B项;“美苏合作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主旨说的明显不符,1943年的事不可能反映1945年后的事,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延迟增援欧洲第二前线,使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严重,导致苏联人对美国产生疑虑和防范,推动了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并未分析二战后美苏利益的冲突和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排除B项;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诱因即冷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苏联在冷战中占据道义优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可知,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战争,联合国都难以制止,说明联合国在处理美苏等大国事务方面仍受到限制和制约,D项正确;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国际联盟不同,排除A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排除B项;联合国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操控,但是后期发展为致力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非纳粹化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可知,波茨坦会议是二战结束之际,美、英、苏三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美、英、苏三国通过波茨坦会议构建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故其旨在整个世界而非德国,D项正确;A、B两项都是非纳粹化运动对德国的影响,解决德国问题最终也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A项和B项;C项与史实不符,二战后由于美苏冷战,德国走向分裂,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丘吉尔拒绝斯大林在法国开辟新战场的要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英美一再延迟开辟第二战场的主要原因是,美英希望苏德两败俱伤以坐收渔翁之利,D项正确;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欧洲而非太平洋地区,排除A项;日本法西斯在西欧没有布置兵力,并且法西斯兵力优势不是影响英美与苏联合作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未阻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一战后,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则只与美国经济周期保持一致”,可以看出一战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大,D项正确;“根本变化”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战并未对英国造成毁灭性打击,排除B项;此时世界的金融中心仍在英国,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可得出其强调联合国采取大国一致的原则,因此在某些问题上大国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因此“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B项正确;全体一致原则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采用的议事原则,排除A项;门户开放是美国提出的,排除C项;民族自决来自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静坐战”反映了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实行的结果是波兰灭亡,法国战败投降等,助推了德国扩大侵略战争的进程,C项正确,排除A项;“静坐战”是绥靖政策,不是英法政府爱好和平、也不是保存了英法两国政府的既得利益,排除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英等国提高关税,进行贸易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D项正确;材料中美英等国采取的措施与凯恩斯主义学说的主张不符,排除A项;关税战激化而非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各国的金融政策和金本位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依据材料“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资本家为维持产品价格,大量销毁农产品……无数人饥肠辘辘,四处流浪,不少人因饥饿而死”,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仍然实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危害严重,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美国自由放任带来的危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救济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美国的新政,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二战时期,面对德国进攻苏联,英国首相要在下院为地狱中的恶魔即苏联说好话,支持苏联反击德国,说明在丘吉尔看来,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B项正确;愿意为英绥靖政策承担责任与丘吉尔要为苏联说好话,反对希特勒进攻苏联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丘吉尔力主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法西斯是二战发生罪魁祸首,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与苏联签订了租借协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美国向苏联提供一定的援助,有利于苏联在战争占据优势,对战后国际格局产生影响,A项正确;B项夸大了这一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与贸易自由化无关,排除C项;此时还没有开始冷战,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可知这体现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正义性;该宣言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签订的,也体现了该宣言的包容性,A项正确;宗教性、普世性和民族性无从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要责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军事集团,排除A项;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维和部队皆与题意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ACD项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1930”并结合所学可知,面对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希特勒进行侵略扩张,提出了所谓的“空间理论”,A项正确;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是1933年,在“空间理论”出台之后,排除B项;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是1938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是在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7.(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干涉苏俄、驱散矿工罢工、铁幕演说;抨击《慕尼黑协定》、领导不列颠之战、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害怕影响殖民地利益、关闭滇缅公路、“不是主持大英帝国的葬礼”等。(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阐释内容:
(1)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工人运动发展;冷战局面出现;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国际格局剧烈变动。
(2)形象的内涵:干涉苏俄、驱散矿工罢工、铁幕演说等是反共反社会主义者;抨击《慕尼黑协定》、领导不列颠之战、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等是反法西斯主义者;害怕影响殖民地利益、关闭滇缅公路、“不是主持大英帝国的葬礼”是英国殖民利益的维护者。
(3)形象的评价:丘吉尔政治家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抵抗法西斯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他反共产主义,维护殖民利益,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详解】本题目阐释的内容是“丘吉尔政治家的形象”,在具体作答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该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该形象的具体内涵”、“对该形象进行评价”。就“该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言,据材料“主张对苏俄进行国际性干涉”、“领导不列颠之战”、“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发表‘铁幕’演说”、“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等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工人运动发展;冷战局面出现;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国际格局剧烈变动。就“该形象的具体内涵”而言,干涉苏俄、驱散矿工罢工、铁幕演说等是反共反社会主义者;抨击《慕尼黑协定》、领导不列颠之战、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等是反法西斯主义者;害怕影响殖民地利益、关闭滇缅公路、“不是主持大英帝国的葬礼”是英国殖民利益的维护者。就“对该形象进行评价”而言,根据其具体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丘吉尔政治家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抵抗法西斯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他反共产主义,维护殖民利益,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18.背景:二战后期,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负隅顽抗。为解决战后德国处置、战后欧洲安排、协调对日作战等问题,1945年,苏美英在波茨坦举行会议。
内容:会议以美中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并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
影响:波茨坦会议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对战后重大问题达成共识,明确了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为建立战后新秩序打下了基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详解】本题属于历史评述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波茨坦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分析。背景:依据材料“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日本军国主义虽日暮逢穷,但仍负离顽抗,美国原子弹虽然试爆成功,但实战效果尚难预卜,美苏英之间新的纠纷不断出现之际,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了会晤”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期,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负隅顽抗。为解决战后德国处置、战后欧洲安排、协调对日作战等问题,1945年,苏美英在波茨坦举行会议。内容:依据材料“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中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7月26日以美中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可知,会议以美中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并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影响:依据材料“这次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但随着战争接近尾声,美英和苏联的分歧和争执也日趋激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波茨坦会议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对战后重大问题达成共识,明确了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为建立战后新秩序打下了基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