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基础训练
1.1835~1949年欧美各教会在华共设有两万五千张病床,投资五千万美元,年均约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华工作;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全体新论》,这些资料说明
A.教会医院是文化侵略的先锋
B.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传播到中国
C.在华传教士的活动有客观积极作用
D.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高涨
2.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5年的76.34岁,其中促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有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健康状况改善
②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经消失
③公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图为北京市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培训的情景,是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成就的缩影。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是( )
A.我国在规划免疫上取得巨大成就 B.我国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C.医院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D.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健康教育加强
4.下图所示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被提及。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A.预防重大传染病 B.和睦亲子关系 C.提高幼儿的智力 D.宣传卫生知识
5.1928年,针对染坊及制革厂“所用制染药质随即与水混合,城市河道浅狭尤易沉淀”的问题,浙江省民政厅下令“各市县长严于取缔染坊及制革厂,限令迁移至距离城市较远、河道宽广处所”。这说明浙江省政府( )
A.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B.着力应对民族危机
C.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重视公共卫生问题
6.如图是建国初期宣传画,该作品( )
A.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 B.开启了对疫病的专业研究
C.标志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 D.有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7.近日,包括英国、葡萄牙、美国等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不寻常的猴痘病例。世卫组织称:猴痘疫情在非流行国家可控。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在各种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C.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8.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卫生机构来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并在地方建立相应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景是
A.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B.工厂规模恶性发展
C.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D.社会舆论呼唤立法
9.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年份 文件名称
1998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2003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义的通知》
2007年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09年 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A.政府的行政职能不断扩大 B.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C.农民医疗问题的彻底解决 D.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10.1965年,毛泽东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资、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乡村医生的涌现
A.促进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B.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C.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 D.有助于人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主要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
12.“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
13.《中国卫生政策》(1992年第3卷第1期)的一份权威报告称:1980年,按卫生总费用来算,全国人均费用13.4元,1989年上升为51. 2元;在整个医疗费用中,群众自费增长幅度较大;自费项目由1980年占医疗费用21. 2%上升为34. 1%,城市自费人均21元,农村人均15 元。该报告( )
A.有利于城乡医保统筹 B.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C.肯定农村改革的成果 D.为深化医疗制度改革提供依据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福利国家政策包含如下内容: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得社会服务系统。这些政策旨在( )
A.掠夺高收入阶层
B.提高下层人民生产积极性
C.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D.提供人们向上进阶的可能
15.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非凡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让疫情在中国最快得到控制,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其背后的政治原因主要有( )
①我国有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制度自信
②我国有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自信
③中国有着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④有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5年的76.3岁,达到了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反映了( )
A.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我国药品品种齐全
C.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D.我国医疗体系健全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生”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意为保卫生命,与饮食、静思、秘制方剂等养生方相连。到了近代,有外国传教士向中国人宣传化学才是保持个人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础。1872年,日本医生长与专斋关注到欧美国家都致力于建立一个将工业化、教育和实验室与个人的健康相联结的网络(sanitary),形成国家的健康,于是选取中文“卫生”来翻译sanitary。这一具有全新含义的词语“卫生”在20世纪初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被很多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加以传播。他们希望通过提升“卫生”观念来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强健的现代国家。同时,卫生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据(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资源贫乏,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威胁人民生命健康。1949年11月,国家设立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1955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
——据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卫生”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措施和意义。
18.古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近代以来西医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医生郭雷枢随英国商行到广州,开办了一家诊所,为广州的中国居民及外国人治病。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于是,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建议在黄埔建立了一所“海员医院”。1834年,美国医生伯驾受美国教会的派遣来到广州。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于是,伯驾创办了眼科医院。1838年,中华医务传教会成立,试图“通过为中国人治病来向他们展示基督教实际的慈善”。
——董少新《19世纪前期西医在广州口岸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鸦片战争前西医在广州传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参考答案:
1.C2.C3.B4.A5.D6.D7.D8.C9.B10.A11.B12.B13.D14.D15.B16.A
17.(1)变化:个人健康的理论基础从道家的养生方转向现代化学(或科学知识)从个人健康转为国家健康,即保护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职责也是国家政府的义务;卫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背景: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强势话语权;疾病和瘟疫的传播;部分国人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
(2)措施: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全国统筹协调;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注重法律法规建设等;防疫、医疗、预防、保健并重(公共卫生机构体系)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意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改善了城乡的卫生环境;减少了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等。
18.(1)特点:实践性;与古代朴素哲学密切关联。名称:《唐本草》《本草纲目》。
(2)历史背景:清朝闭关政策之下,广州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中外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时代西方近代医学的进步;中医对一些疾病治疗的缺陷;西方教会向中国传教。
(3)变化:从为外交服务到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世界人民的健康需求;从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到全面外传;从单向援外到与外国合作;从培养留学生外传到多途径主动走出去。(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成因: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遵循全方位外交,建国国家增多;中医药的功效逐渐为世界人民认可;国家对中医政策的健全与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