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情景导入
生字新词
biān fú
qǐ
jí
ruì
yíng
zhèng
蝙蝠
即使
启示
敏锐
蝇虫
证明
zhàng
yíng
píng
障碍
荧光屏
jì
系着
dān g
铃铛
系
打结,扣。如系鞋带。
①系统,有连属关系的。如系列。
②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如中文系。
③关联。如干系。
④联结,拴。如情系中华。
⑤是。如确系实情。
⑥把人或东西捆住往上提或向下送。如从房上把东西系下来。
jì
xì
延时符
课文主要讲了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在飞机上安装雷达,使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初步感知
本课把问题写在了课文的旁边或最后。
2.读完课文,你心中有哪些疑问?请在课文的旁边写出你的问题。
1.发现课文特点。
精析文本
延时符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这三个问题都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
延时符
1.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3.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4.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
针对课文内容。
针对课文内容。
针对生活实际。
根据启示联系生活经验。
这些问题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
9
小组问题清单
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课文 内容 预设问题:蝙蝠靠什么探路?
预设问题: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预设问题: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结论是什么?
预设问题: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
预设问题:三次实验分别是如何进行的?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
课文的 写法 预设问题:课文第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预设问题:第7自然段“反复”“终于”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课文的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
根据启 示联系生活经验 ·“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
延时符
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延时符
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结论是什么?
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延时符
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
延时符
三次实验分别是如何进行的?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没响 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不停 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住嘴巴 铃铛响不停 与嘴巴有关
延时符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
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猎物一般较蝙蝠体型小,而且是移动的。障碍物一般是不移动的。
延时符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2万赫兹,低于这一范围称为次声波,高于这一范围称为超声波。所以,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传播速度是声速。无线电波是通过无线传输的电磁波,传播速度为光速。
延时符
课文第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
第7自然段“反复”“终于”说明什么?
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和努力。
延时符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因为三次实验有相同的地方,反复写显得啰唆,第一次详细介绍清楚之后,后面就可以略写了,这样详略得当,文章才更合理。
延时符
课文的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什么一开始不写蝙蝠,而要写飞机?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叙事顺序。同时,这样可以激发阅读兴趣。
延时符
“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汽车雷达等。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人们从鱼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鲸身上得到启示,设计轮船时仿照鲸鱼的形体,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受海豚启发发明声呐。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拓展表达
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填写问题清单。
21
小组问题清单
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课文内容 ·变态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变态茎有几种类型?
……
课文的 写法 ·介绍变态茎的名字时为什么要列出相关植物的名字?
……
联系生活 经验 ·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变态茎?
……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