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66张PPT)+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66张PPT)+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18:59: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记“翩然”的“翩”、“销声匿迹”的“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点、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重点难点】
1.熟记“翩然”的“翩”、“销声匿迹”的“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点、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熟记“翩然”的“翩”、“销声匿迹”的“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点、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2.了解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翩然(piān) 簌簌(sù) 物候(hòu)
载途(zài) 农谚(yàn) 刺槐(huái)
连翘(qiáo) 短促(cù) 孕育(yùn)
悬殊(shū) 销声匿迹(nì) 草长莺飞(yīnɡ)
(2)理解词意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完成如下两个任务:
①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②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逻辑顺序:说明对象→重要性→取决因素→研究意义。
师点拨:
说明顺序包括: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内外、远近、高低、上下、左右、整体局部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
逻辑顺序:按照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展开,如由总说到分说、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五、研读课文,深入学习
1.默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预设: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预设: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3)文章第1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预设:时间顺序: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寒冬
(4)第2段“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预设:拟人和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预报农时的作用,大大增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第二课时
2.默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预设: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预设:打比方和作比较。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 生动形象,突出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用生物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特点——灵活多变,复杂多样。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预设:引用、列数字、举例子。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活动有重大作用做铺垫。
3.快速浏览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预设: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预设: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课件依次展示四个因素的影响,学生勾画课文相应内容:
(3)“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这一段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预设: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4)“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预设:举例子和作比较。将济南的苹果开花时间与烟台的进行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这一段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预设: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记录,并进行比较,直观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5.默读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设:(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6.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预设:不好。《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六、赏析句子,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赏析。
预设: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生动形象:“沉睡”“苏醒”两个词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状态。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生动形象:采用拟人手法,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③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准确严密:“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预设: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师总结: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七、深入探究,总结迁移
1.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预设: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复杂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最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师小结:文章从自然现象入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八、拓展延伸,丰富学识
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预设: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九、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zài)装载
(zǎi)记载
(qiáo)翘首以待
(qiào)翘课、翘尾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分层作业(原卷)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5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溶化,草木   (ménɡ)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  )簌地落下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ménɡ)发     (yùn)育
簌(   )簌  风雪载(   )途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改为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销声匿迹多年的国宝级“微笑天使”长江野生江豚,在宜昌江段葛洲坝下游附近成群出现,这标志着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B.新冠疫苗接种期间,接种疫苗的居民周而复始,接种剂次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C.此际的旷野花香鸟语,让人心旷神怡。
D.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展了长达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了在轨建造阶段。
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立夏有三候,初候    ;二候    ;三候    。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①蚯蚓出 ②王瓜生 ③蝼蝈鸣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5.根据对联的要求及下面文段的相关提示,从给出的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春季和夏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4分)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在这时节,蝼蝈、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明人《遵生八笺》亦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右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红红的樱桃,满满的豌豆,闻香飞来的蜻蜓,鲜活多姿,趣味盎然,引人遐想。
①东风软系桃花雨 ②红莲翘指蜻蜓吻
③雁语无题桂就章 ④闻香转角梅方露
⑤碧水吟歌蛙鼓合 ⑥含笑迎春雪已红
⑦菊香不散枫生色 ⑧西柳轻堆翡翠烟
(1)春季:        
(2)夏季:         
二、课内阅读
[2022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①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③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⑤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⑥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 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第三自然段各句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3分)
A.④②⑤⑥①③  B.②⑥⑤①③④
C.④⑥⑤①②③  D.②⑤⑥①③④
2.下列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先主要说明春夏的物候,又介绍了秋冬的现象,使用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B.选文说明的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使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C.选文先说明华北地区的物候,又介绍了华南丘陵的现象,使用了由北到南的空间顺序。
D.选文先说明了国内的物候现象,最后又介绍了国外的现象,使用了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
3.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B.举例子 下定义 列数字
C.作比较 举例子 引用
D.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4.下列诗句内容没有体现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三、素养提升
(一)[2022天津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具有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 1.37 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2.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B.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二)【学科素养】学完《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了解了许多物候知识,请你回答下面问题。(9分)
1.物候是大自然的一张明信片。请根据诗歌中的物候选择相应的节气。(3分)
①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  )
②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  )
③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  )
A.立春 B.清明 C.惊蛰 D.立夏
2.小明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3分)
      
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的消息。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3分)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分层作业(解析卷)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5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溶化,草木   (ménɡ)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  )簌地落下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ménɡ)发     (yùn)育
簌(   )簌  风雪载(   )途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改为   
【答案】(1)萌 孕 sù zài (2)溶 融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销声匿迹多年的国宝级“微笑天使”长江野生江豚,在宜昌江段葛洲坝下游附近成群出现,这标志着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B.新冠疫苗接种期间,接种疫苗的居民周而复始,接种剂次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C.此际的旷野花香鸟语,让人心旷神怡。
D.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答案】B 
【解析】A项,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使用正确。B项,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合语境。C项,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使用正确。D项,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时的美丽景色。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展了长达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了在轨建造阶段。
【答案】B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经典”调到“文章”的前面。C.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D.搭配不当,应把“开展”改成“开启”。
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立夏有三候,初候    ;二候    ;三候    。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①蚯蚓出 ②王瓜生 ③蝼蝈鸣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可知,后句“青蛙开始聒噪……,蚯蚓……翻松泥土,……野菜……攀长”与前面“立夏有三候”以及“初候”“二候”“三候”的内容是对应的,故文段画线处应依次填③①②。
5.根据对联的要求及下面文段的相关提示,从给出的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春季和夏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4分)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在这时节,蝼蝈、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明人《遵生八笺》亦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右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红红的樱桃,满满的豌豆,闻香飞来的蜻蜓,鲜活多姿,趣味盎然,引人遐想。
①东风软系桃花雨 ②红莲翘指蜻蜓吻
③雁语无题桂就章 ④闻香转角梅方露
⑤碧水吟歌蛙鼓合 ⑥含笑迎春雪已红
⑦菊香不散枫生色 ⑧西柳轻堆翡翠烟
(1)春季:        
(2)夏季:         
【答案】 (1)①⑧ (2)②⑤
【解析】本题考查对对联的理解。先把句子按句中事物所属的季节分类,然后按“仄起平收”的原则,即上联末字为仄声(三、 四声),下联末字为平声(一、二声)确定上下联。①中“东风”“桃花”与⑧中“柳”是春季景物,分别为上、下联;②中“红莲”“蜻蜓”与⑤中“蛙”是夏季景物,分别为上、下联;⑦中“菊”“枫”与③中“雁”“桂”是秋季景物,分别为上、下联;④中“梅”与⑥中“雪”是冬季景物,分别为上、下联。
二、课内阅读
[2022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①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③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⑤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⑥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 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第三自然段各句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3分)
A.④②⑤⑥①③  B.②⑥⑤①③④
C.④⑥⑤①②③  D.②⑤⑥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选文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关系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第二、四、五段的结构,第三段首句应该交代出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所以④排段首,由此否定B、D两项。接下来需要概括解释一下第二个因素,再举例子、作比较,所以顺序为先②⑤,然后接两个作比较的例子⑥和①③。由此确定正确选项为A。
2.下列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先主要说明春夏的物候,又介绍了秋冬的现象,使用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B.选文说明的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使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C.选文先说明华北地区的物候,又介绍了华南丘陵的现象,使用了由北到南的空间顺序。
D.选文先说明了国内的物候现象,最后又介绍了国外的现象,使用了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
【答案】B
【解析】通读选文,结合第一段提出的问题,抓住第二、三、四、五段的开头句(第三段开头句为④),即每段的中心句,确定每段解释一种因素,分别为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围绕其对物候影响力的大小分析,可以发现这四个因素之间没有时间、空间顺序的关系,属于逻辑顺序的关系,而且不是由内到外,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由此确定正确选项为B
3.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B.举例子 下定义 列数字
C.作比较 举例子 引用
D.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答案】D
【解析】“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引出下文列举的南京与北京桃花、刺槐开花早晚的例子,“比”表明把南京桃花与北京桃花、南京刺槐与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作了比较,“二十天”“十天”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此确定该段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没有使用打比方、引用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正确选项为D。
4.下列诗句内容没有体现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答案】C
【解析】A项写枫林、霜叶红,所写的是深秋的物候现象。B项写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景色,所写的是江南初夏的物候现象。C项写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没有流露具体的节令气候特征,没有体现物候现象。D项写杨花(即柳絮)落尽、子规啼的景色,古代诗词中“杨”“杨柳”的意象不是指杨树或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庾信《春赋》中写道:“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杨白花》据传为北魏胡太后所作,诗中写道:“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这里的“二三月”指农历。综上可知该项所写的是暮春时节的物候现象。所以答案选C。
三、素养提升
(一)[2022天津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具有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 1.37 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第⑧段最后一句可知,雨、雪为垂直降水,故D项表述有误。
2.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B.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判断说明方法要抓住标志词。由“例如”“1.37亿”可知,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据此排除A、B两项。根据第⑧段首句可知,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由此排除D项。答案选C。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项,“时间顺序”表述有误。如通过第④~⑥段段首的“首先”“接着”“最后”等表承接关系的词语,可判断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二)【学科素养】学完《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了解了许多物候知识,请你回答下面问题。(9分)
1.物候是大自然的一张明信片。请根据诗歌中的物候选择相应的节气。(3分)
①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  )
②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  )
③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  )
A.立春 B.清明 C.惊蛰 D.立夏
【答案】①D ②C ③A
【解析】①句,根据“日长”“蒸翠麦”和“熟黄梅”可知,此时应是夏季,故选立夏。②句,根据“天公霹雳声”和“禽兽虫豸倒乾坤”可知,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故选惊蛰。③句,根据“归雁”和“迸冰出”可知,此时应是初春,故选立春。
2.小明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3分)
【答案】从物候方面来讲,这主要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因此五月的天山仍然大雪纷飞,没有盛放的鲜花,只有寒冷。
【解析】根据对《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物候来临早迟的因素有经度、纬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四个方面。“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意思是说天山顶上五月仍然积雪满山,没有花,只有寒冷,这明显表现的是物候的高下差异,越往高处,气温越低。      
3.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的消息。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3分)
【答案】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开始,从日常生活做起: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物(废气、废水等)的排放;等等。
【解析】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提出努力方向,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6张PPT)
新课导入
点击观看视频,根据内容命名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学习目标
1.熟记“翩然”的“翩”、“销声匿迹”的“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点、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引用等。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知识链接
事理说明文的定义
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 抽象事理 具体事物
说明内容 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 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等
说明目的 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常用说明 顺序 首要遵循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通常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有时也会采用逻辑顺序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翩然( ) 簌簌( ) 物候( )
载途( ) 农谚( ) 刺槐( )
连翘( ) 短促( ) 孕育( )
悬殊( ) 销声匿迹( ) 草长莺飞( )
风雪载途( ) 炎热( ) 纬度( )
piān
hòu
zài

huái
yùn
yàn
qiáo

shū
yīnɡ

zài
yán
wěi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多音字
( )衰草连天
( ) 衰服(古音,丧服)

shuāi
cuī
( )风雪载途
( )记载

zài
zǎi
( )种植
( )种子

zhònɡ
zhǒnɡ
“载”在意为“年”“记在书报上”时读“zǎi”,如“一年半载”“转载”;其余时候读“zài”。
【串句记忆法】春寒料峭,小区里的连翘( qiáo )已经盛开了,一片片花瓣翘(qiào )起来,像是小姑娘的裙摆。
连翘( )
翘尾巴( ) 

qiáo
qiào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形近字
槐( )刺槐
愧( )惭愧
huái
kuì
候( )候鸟
侯( )王侯
hòu
hóu
睡( )沉睡
唾( )唾沫
shuì
tuò
销( )销声匿迹
悄( )然无声 
xiāo
qiǎo
预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年年如是】
【农谚】
【悬殊】
【衰草连天】
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动作轻快的样子。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①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②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差很远。
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预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充满。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一 速读文本,筛选信息,了解物候知识
活动1 跳读课文,抓关键句,梳理内容并回答问题
阅读指导:
1、整体阅读,关注段落关系
2、抓中心句、设问句、提示词等
3、边阅读边标注
4、关注句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整体感知
活动1 跳读课文,抓关键句,梳理内容并回答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3、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明确: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知识链接
点击观看视频“物候学”
整体感知
活动1 跳读课文,抓关键句,梳理内容并回答问题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1)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提示词: 首先
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
此外
整体感知
活动1 跳读课文,抓关键句,梳理内容并回答问题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③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提示语:首先
此外


为了
整体感知
[真题模拟] 7、文中描述的物候现象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考点: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
筛选信息
抓关键词句
标志性词语
首先、此外、还有、为了等
关键性语句
中心句、设问句、总括句等
联系上下文
把握相关信息
分析与综合
归纳整合信息
[答题思路]
活动1 跳读课文,抓关键句,梳理内容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活动1 跳读课文,抓关键句,梳理内容并回答问题
[真题模拟] 7、文中描述的物候现象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 
①草木荣枯、虫鸟变迁等自然现象预示着天气变化、季节更迭。
②物候现象有年度差异,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③物候现象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整体感知
活动2 根据问题,整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
以四季物候的变化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11、12):
说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课题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色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悬殊(xuán)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显著(zhù) 差别(chā) 差强人意(chà)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翘首以待(qiào)
D.农谚(yán) 海棠(táng) 次第(dì) 销声匿迹(nì)
【解析】B项“差强人意”的“差”应读chā,C项“翘首以待”的“翘”应读qiáo,D项“谚”应读yàn。
A
课题检测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割麦插禾 消声匿迹 内陆 孕育
B.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抽青 物侯
C.花香鸟语 籁籁落下 山脚 海棠
D.衰草连天 草长鹰飞 农彦 灵敏
【解析】A. 消—销;B. 侯—候;C. 籟—簌; D. 鹰—莺,彦—谚;
D
课题检测
3.下列加色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销声匿迹多年的国宝级“微笑天使”长江野生江豚,在宜昌江段葛洲坝下游附近成群出现,这标志着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B.新冠疫苗接种期间,接种疫苗的居民周而复始,接种剂次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C.此际的旷野花香鸟语,让人心旷神怡。
D.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解析】A项,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使用正确。B项,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合语境。C项,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使用正确。D项,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时的美丽景色。使用正确。
A
课题检测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____________(体裁),按照________顺序安排说明内容。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__________,然后用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____________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________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__________的重要意义。
说明文
逻辑
对象
农业生产
四个
农业生产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二 挑读文本,根据结构,分析说明事理的方法和顺序
活动1 根据结构,思考全文的事理链条和说明顺序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概念)
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原因)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意义)
逻辑顺序(事物内部的规律)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合作探究
再思考:1--3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
活动1 根据结构,思考全文的事理链条和说明顺序
合作探究
再思考:7--10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活动1 根据结构,思考全文的事理链条和说明顺序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影响程度由大到小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
归纳: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这因素是主要还是次要,要从它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小来判断。我国南北各地受纬度因素影响,光照、温度、湿度差异大,纬度因素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是最主要因素;经度因素影响沿海地区,重要性小于纬度;高下因素只影响局部山地,重要性小于经度因素;古今因素虽然存在,并不影响我们某年某季某月某项具体生产活动,比较次要。
合作探究
再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活动1 根据结构,思考全文的事理链条和说明顺序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合作探究
南京桃花盛开时
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合作探究
01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
02
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合作探究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山顶和山下的差异
合作探究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合作探究
活动2 举例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合作探究
活动2 举例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合作探究
活动2 举例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活动2 举例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 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活动有重大作用做铺垫。 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答题技巧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举……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科学,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使……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
引用 引用……的文献资料(诗词、故事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趣味性等)。
下定义 对……加以具体、准确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三 细读课文,由衷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活动1 慢读课文1--3段,勾画四字词,展开想象,欣赏语言的优美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详析:“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扑面的春色;“翩然归来”,眼前登时浮现活泼伶俐的小燕子;“渐渐变黄”,有声有色,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词,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活了,“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概括四季更替,极其简洁。总之,运用优美词语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极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合作探究
活动1 慢读课文1--3段,勾画四字词,展开想象,欣赏语言的优美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简析:以时间为经度,以景物为纬度,以极其简洁而又准确的词语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图,画面感强,令人目不暇接,富有表现力。
合作探究
活动2 对比研读标题,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合作探究
活动2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答题技巧
说明文中词语不能删去的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一:不能删掉。“XX”一词是……的意思,删掉之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答题模式二:使用了“XX”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四 根据物候知识,分享体验物候现象
读一读古代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根据 预测 情况。
动物行为
天气
清明前,开秧田。
根据 确定“ ”的时间。
节气
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根据 安排“ ”的时间。
物候现象
点豆种瓜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四 根据物候知识,分享体验物候现象
课外查找资料,或根自己的学习、观察和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因素,与同学交流。
示例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西北边塞却大雪纷飞。
示例二:初春去爬山,会发现山上的树木比山下的树木发芽晚。这正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是高下的差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体现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道:“怪不得找不到春天,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是因为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即高下的差异。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四 根据物候知识,分享体验物候现象
课外查找资料,或根自己的学习、观察和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因素,与同学交流。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五月,中原地区已是夏季,但在天山,却仍飘着雪,不见花影。这是由于纬度和高下的差异,天山地处西北,海拔甚高,十分寒冷,五月时根本看不到花开,连春天都未曾来临。
拓展延伸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点击播放二十四节气
拓展延伸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课后思考与探究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徒、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课后思考与探究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课后思考与探究
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课后思考与探究
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课后思考与探究
示例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西北边塞却大雪纷飞。
示例二:初春去爬山,会发现山上的树木比山下的树木发芽晚。这正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是高下的差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体现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道:“怪不得找不到春天,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是因为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即高下的差异。
五、这篇文章总结了武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文章主旨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览 次第 翩然 销声匿迹
B.刺槐 避免 显著 风雪裁途
C.晴朗 侵害 纬度 周而复始
D.海棠 融化 农谚 草长鹰飞
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其中A应为:浏览 B应为:风雪载途 D应为:草长莺飞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展了长达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了在轨建造阶段。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经典”调到“文章”的前面。C.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D.搭配不当,应把“开展”改成“开启”。
B
课堂检测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D
【解析】此题对照原文就可知,由主到次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课堂检测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 D.抒情 比喻 拟人
C
课堂检测
5、《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C
【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
板书设计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了解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 家、 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2.了解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 》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翩然( ) 簌簌( ) 物候( )
载途( ) 农谚( ) 刺槐( )
连翘( ) 短促( ) 孕育( )
悬殊( ) 销声匿迹( ) 草长莺飞(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
②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
③每年都像这样。( )
④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
⑤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
⑥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现 象 逻辑顺序④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利用物候决定① ,简便易行利用物候观测可及时调整,避免损失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② 差异 ③ 因素
古今差异 时间因素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思考探究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3)文章第1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5)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7)默读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8)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9)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0)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1.气象学 地理学
2.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翩然(piān) 簌簌(sù) 物候(hòu)
载途(zài) 农谚(yàn) 刺槐(huái)
连翘(qiáo) 短促(cù) 孕育(yùn)
悬殊(shū) 销声匿迹(nì) 草长莺飞(yīnɡ)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孕育 ②衰草连天 ③年年如是 ④周而复始 ⑤草长莺飞 ⑥花香鸟语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①农事活动 ②高下 ③空间 ④本质
2.思考探究
(1)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3)时间顺序: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寒冬
(4)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5)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6)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7)(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8)不好。《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9)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10)①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②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③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④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三、质疑案
2.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复杂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最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 )装载
( )记载
( )翘首以待
( )翘课、翘尾巴


(zài)装载
(zǎi)记载
(qiáo)翘首以待
(qiào)翘课、翘尾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