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专题
2023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9题【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仲淹)服除①,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馀言,王曾②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③,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④,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公众号:.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⑤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断无以应。
(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服除:指服丧期满,②王曾:北宋名相、诗人。③立仗:设立仪仗。④章献太后:即章献明肃太后。仁宗即位,曾垂帘听政。⑤明公:此处是对曼殊的尊称。
5.【甲】文节选自范仲淹所写的________(篇名)。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舍不荐( )(2)殊丛之( )
7.解释【甲】文中的画线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甲】文中范仲淹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这一政治抱负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1)________;宁肯得罪权贵,也要上书直言,不献媚于章献太后;(2)________。
9.【乙】文中晏殊“大惧”“怒责之”这些表现背后的想法是否符合【甲】文所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请作简析,
(二)古诗文阅读
5.《岳阳楼记》
6.(1)舍弃(2)听从
7.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服丧期满,立即就朝廷政令的得失与民间利弊上书谏言。
(2)面对有举荐之恩的晏殊的怒责,坚持自己的进言是正确合理的。
9.不符合,晏殊“大惧”“怒责”的行为显然是害怕受到范仲淹的牵连,得罪章献太后,影响自己的仕途,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强调的是不受外物影响/指的是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第5一10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唾,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杨朴事
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②,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③。’”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③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坐:因犯……罪。
5.【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召对( ) (2)顾语妻曰(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 、 ;【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 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9.下列对【甲】 【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10.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 ,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 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 的人生态度。
5.【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 北宋 (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召对( 到了,等到 ) (2)顾语妻曰( 回头看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8.【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 描写 、 议论 ;【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 被召入朝 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9.下列对【甲】 【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10.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 与家人话别 ,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 平和 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 豁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2023年上海市普陀区(五四学制)九年级一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5—10题(23分)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韩愈
(子厚)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①,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②,州人顺赖。……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注]①涘:水边。②卒:突然。③教禁:官方发布的劝谕条文和禁令。
5.[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也就是[乙]文中的“子厚”。他和[乙]文作者韩愈以及另六位宋代文学家被合称为“________”。(2分)
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4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解释[乙]文中加点词。(4分)
(1)益自刻苦________ (2)是岂不足为政邪________
8.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致力记录所见的景物并写成文章,作品深广似江河泛滥、湖海蓄积。
B.致力记录所见的景物并写成文章,尤其爱描写江河泛滥、湖海蓄积。
C.务必记得展览自己所写成的文章,作品深广似江河泛滥、湖海蓄积。
D.务必记得展览自己所写成的文章,尤其爱描写江河泛溢、湖海蓄积。
9.读两文可知,子厚曾先后被贬谪到永州和柳州。在永州,子厚虽“自肆于山水间”,却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冷清气氛,创作出《小石潭记》等佳作。在柳州,子厚用心政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当地百姓们的信任;同时他还热心指导青年学者,使他们的文词达到“________________”的水平。(6分)
10.从两文可以看出,子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4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10题(23分)
5. 柳宗元(1分) “唐宋八大家”(1分)
6.(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4分)
7. 益:更加。(《爱莲说》) 足:够得上,值得。(《桃花源记》)(共4分,各2分)
8. A(3分)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或:“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悉有法度可观” (共6分,各2分)
10.治理有方的官员(或:心怀百姓的政治家、受人爱戴的官员等等) 提携后进的师长(共4分,各2分)
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5一10题(22分)
【甲】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唾,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速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扣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客,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④留。其实湖光染年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⑤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六桥:在西湖苏堤上.②岚:山中雾气。③勒:制,这里是推迟花期的意思。
④午、未、申三时:约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⑤夕舂(chōng):指落日。
5.【甲】、【乙】两部作品的作者依次分别为 、 。 (2 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7.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当时对桃花感到好奇,竟然舍不得去了。
B.我当时对桃花感到好奇,竟然舍不得离开。
C.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去了。
D.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
8.【乙】文作者抓住月光 的特点进行描写;【丙】文作者则从花、柳、 和 等角度来写“月景尤不可言”。(3分)
9.【甲】诗作者的游历过程,是从一派 (1) 的景象开启的;联系选文标题和内容,【丙】文作者描写的是 (2) 。 (4分)
10.【甲】诗作者在尾联中表达的愿望是 ; 【乙】 文作者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寄予在文“□□”一词中:【丙】文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 的审美情趣。(6分)
(二)
5. 陆游 、 苏轼 。
6.
(1)照入,进入 (2) 散步
7. D
8. 清朗 山 水
9.(1)宁静、欢悦丰收 (2)西湖春景
10.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闲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
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五四学制)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5—9题(23分)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丙】勾践卧薪尝胆①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③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注释】①选自《史记》,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②苦身焦思: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③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兵围会稽,勾践屈膝称臣求和之耻辱。
5.【甲】【乙】【丙】三部作品按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身自耕作(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三篇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了人生中的“难”:(8分)
(1)【甲】诗中,诗人最初面对“难”时的行为表现是“□□□□”;
(2)【乙】文中,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在经历了“难”之后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因为这些“难”对于他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丙】文中,勾践面对“难”的行为表现可以用□□□□这一成语来概括。
9.三篇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各有侧重。(6分)
【甲】诗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分) B
6. (2分)(1)(被)选拔、(被)任用 (2分)(2)劳作、劳动
7.(3分)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重点字词:“故”“任”“于”)
8.(1)(2分)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2)(2分)最终获得了成功(有所成就);(2分)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2分)卧薪尝胆
9.(2分)(1)面对困境,要有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2分)(2)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忧患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2分)(3)“知耻而后勇”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忍辱负重、刻苦奋发,才有机会一雪前耻。)
2023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2.(22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乙】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已集御街①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②,更互杂剧。万姓③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④。
【注释】①御: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御街,指京城中皇帝出行的街道;后文的御座,指皇帝的座位。②钧容直:宋时从禁军中选拔组成的仪仗乐队。露台弟子:宋元时称民间剧团的艺人。③万姓:万民,百姓。④山呼:封建时代对皇帝的祝颂仪式,叩头高呼“万岁”三次。
(1)【甲】文的“太守”是北宋文学家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负者歌于途
②临溪而渔
(3)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互相更换各种戏剧。
B.轮番更换各种戏剧。
C.交替演出多种杂剧。
D.更新演出多种杂剧。
(4)【甲】文“ ”表明出游的“滁人”很多,【乙】文“ “写出了元宵节游乐场面巨大。
(5)【甲】文“太守醉”的原因是 ,【乙】文乐人引导百姓山呼的目的是 。
(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两文都体现了为政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B.两文中的为政者都能与百姓平起平坐。
C.【甲】文太守除了游之乐,还能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D.【乙】文皇帝除了游之乐,还以百姓的感恩作为快乐。
2.(1)欧阳修
(2)①背;②来到。
(3)C
(4)往来而不绝;乐声嘈杂十馀里
(5)为众宾客的欢乐而陶醉;让百姓赞誉感恩皇帝
(6)B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何陋轩记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①,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②,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就石穴而居之。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予尝圃于丛棘,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④之以卉药;琴编图史⑤,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⑥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⑦孔子之言。
(选自王守仁⑧《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九夷:泛称少数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③上国:指京城。④莳:栽种。⑤琴编图史:意为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⑥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⑦信:通“伸”,伸张。⑧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2. 甲诗乙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人名)。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谈笑有鸿儒
(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 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B. 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C. 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
D. 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
6. 乙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____”,丙文中作者为居所取名“何陋”除“以信孔子之言”这一原因外,还有以下具体原因:(1)_______(2)_______(3)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处于________的人生境遇,但都抱有________的人生态度。
【答案】2. 刘禹锡 3. ①博学人;②认为
4.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 B
6. ①. 惟吾德馨 ②. 龙场百姓的热情相助 ③. 居室外环境清雅,居室内的陈设适合读书讲学 ④. 来往客人都是文人雅士 ⑤. 被贬谪⑥豁达积极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 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
(1)句意: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鸿儒:博学多识的人。
(2)句意: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以:认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翻译
画线句中重点词:及:到,到达;“观于通都”是倒装句,正常的语序为“于通都观”;观:观赏。予:我。故句意为: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乙文根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丙文“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写出龙场百姓热情帮助我建屋居住,不觉这是陋室;“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写出陋室外环境的优雅,“学士之来游者”写日常交往的人都是优雅的文人墨客,“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写室内陈设富有志趣之优雅。
根据乙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丙文“守仁以罪谪龙场”可知,两位作者都处于被贬的人生境遇,但是面对被贬的境遇,两位作者都能够身居陋室而不觉其简陋,陋室周边的环境,陋室里的陈设,陋室里的日常交往都忘作者能够自得其乐,所以两位作者都抱有安贫乐道、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乙】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丙】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不能认为是简陋的。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就着石洞住下。龙场的百姓,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我,渐渐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