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拉萨——布达拉宫拉 萨 拉萨西藏自治区首府,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三千六百五十多米。“拉萨”在藏文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关链接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就着手研究进藏铁路问题。决心文章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列车通过拉萨河特大桥拉萨河特大桥上的守卫战士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yāo ráo 妖娆 机械 xiè 开凿 záo 媒体 méi 狰 狞 zhēng níng 认一认,读一读: 逞凶 chěng 巍峨 wēi é 撕扯 chě 效率 xiào 杯水车薪 xīn 废寝忘食 qǐn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理解词语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之一是
( ) 困难之二是
( ) 困难之三是
( )遇到冰冻土层,施工难度极大极度缺氧天气恶劣难以控制隧道温度西方媒体对修建青藏铁路曾有怎样的预言?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 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③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找找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五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品 析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2、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尔木盆地起步。( )拟人比喻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3、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 4、恶劣的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拟人拟人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5、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 ( )6、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
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拟人拟人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坏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文章条例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表达特点:抒情方法:
1、直抒胸臆。
通过8个感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的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2、运用恰当的比喻。
如:“铁龙” “下马威” “逞凶一时的冻土” “巨大的拦路虎” 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3、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作业1、课后的生字词。(拼音、字、词各一行)
2、背诵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