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下人教新课标1《回顾拓展一》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五年级下人教新课标1《回顾拓展一》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26 20:5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回顾·拓展一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本组课文引领我们走进祖国的西部,让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对西部的感受。 《草原》一课,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而且让我们感受到蒙汉之间浓浓的民族情;《白杨》一课,使我们由戈壁白杨、两代人谈话,想到了很多。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让我们交流一下这方面的学习体会。
学习中的其他收获,也可以和同学交流。 《 草原》一课作者( )。作者按照( )顺序,运用了( )的方法,描写了( )、( )、(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 )、( )和( )。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说( ),写出草原( )( )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段的( )。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将草原拟为( ),突出了草原的( ),小丘线条的( ),整个草原犹如( )那样让人( )。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 ),有着( ),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 )了,像人一样在( )和(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 ),怎么舍得( )!大家站在( ),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 )。 丝绸之路是我国( )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 ),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 )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这是一条( )之路,也是一条( )之路。 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 )的典型句子。作者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 ),( ),能顶住( ),在任何环境中都能( );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 ):一是( ),( );二是( ),(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 ),听从祖国安排,( )地扎根边疆,( )地建设边疆。 这是一个( )句。表白,(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 )自勉,在(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 ),( ),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作者通过父亲( )的变化,来( ),( )。爸爸自己已( ),(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 )一样( ),成为(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 )的博大胸怀。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中,“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出现了( )次,照应了( ),突出了筑路大军的( )、( )和( )的精神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浪 淘 沙[唐]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词释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写了 “间” 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 “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 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我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读文章全凭断句。在不同位置断句就会使原话的意思起到变化,有的闹出笑话,有的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利用断句巧留宿相传有个书生,入山遇雨,又值黄昏,便投宿一人家。但主人却有意拒绝,并写了一行字给书生:“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意思是说,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书生看了后,却赶忙拜谢,并大声朗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主人见此无可奈何,只好留宿了。 善于断句诗改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首脍灸人口的七言绝句诗,有人却不按七言断句,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这首七言诗就被变成长短句式的一首词了。 妙用断句回讥讽.
在全国解放前夕,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同国民党反动派辩论。周恩来义正辞严地雄辩,对方理屈词穷之后,便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叫嚷:“对牛弹琴!”对这无理的诬蔑,周恩来当即灵机一动,妙用断句反驳过去:“对,牛弹琴!”对方只有搓手的份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显得十分狼狈。周恩来妙用断句回讥讽一直被传为佳话。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