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达标(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达标(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12: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核心素养达标
一、看拼音,写字词。
sh è j ì d ú
zh ì h u ì
chōng jī
jié shěng yuē chuàng jǔ
二、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1. A.屠苏(tǔ) B.工匠(jiàng) C.制作(zhì) ( )
2. A.拱桥(gǒng) B.横竖(hèng) C.外貌(mào) ( )
3. A.阅读(yuè) B.毛驴(lǘ) C.商贩(bǎn) ( )
4. A.税务(shuì) B.咖啡(jiā) C.摊开(tān) ( )
三、选字填空。
1.【洲 州】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亚 。祖国大地上既有风景如画的杭 ,也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
2.【历 厉】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是一位很 害的作家,这与他丰富的人生经 有关。
3.【酒 洒】老爷爷想用颤抖的双手端起 杯,结果 了一身。
4.【导 异】到底是什么原因 致花的形态各 呢
四、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lěi)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B.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xiān)半岛和日本。
C.快看,对面来了一乘轿子,撞到了卖家禽的笼(lóng)子上。
D.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一只张牙舞爪(zhǎo)的老虎。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异乡(另外的,别的) B.学富五车(财产多)
C.倍思亲(加倍) D.名扬中外(传播出去)
3.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袁隆平爷爷带领团队, 了水稻的品种组合,发明了杂交水稻,用一粒小小的种子 了世界。
A.改进 改变 B.改正 改变 C.改变 改进 D.改进 改正
4.下列关联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B.帛虽然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C.因为《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小,所以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D.《清明上河图》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在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B.“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中秋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C.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D.“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①琴棋( )( ) ②( )墨( )砚 ③( )( )问切
1.校园书法大赛活动组决定把文房四宝作为奖品,明明最终获奖,那他的奖品是 。(填序号)
2.看到右面的图片,你想到的词语是 。(填序号) 中醫館
3.词语①中的“棋”指 。(填序号)
A.围棋 B.象棋
C.军棋 D.五子棋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花坛里的花儿千姿百态: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2.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完成练习。
( )最后,用彩色笔画上我最喜欢的图案,不倒翁就做完了。
( )接着,剪下一点点卡纸,粘在小孔上。
( )首先,我用图钉在鸡蛋头上刺个小孔,小心翼翼地把蛋黄、蛋清倒出来。
( )然后,装进三分之一的细沙。
对上述手工制作的流程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刺 倒 装 接 粘 画
B.刺 倒 装 粘 画 做
C.刺 装 倒 粘 剪 做
D.刺 倒 装 剪 粘 画
七、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古人往往在节日时写诗寄情。读王安石《元日》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 ”,我就会想起过年时 的情景;《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 ”两句诗写出了路上行人悼念逝去的亲人,伤心欲绝的样子;远在异乡的王维,重阳时节加倍思念亲人,不禁吟诵:“ , 。”
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知道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画”指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 》;我知道了位于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不但 ,而且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查阅资料,我还知道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 等。
八、快乐阅读。
(一)课内阅读。
纸的发明(节选)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用“ ”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围绕着中心句,选文主要介绍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 和 两方面内容。
2.选文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去掉 说说你的理由。
3.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完成下面的造纸流程图。
剪碎或切断→( )→( )→捞→( )
4.请你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为大家讲述一下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以及这种方法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讲解时要用上“改进”和“传承”两个词语哟!
(二)课外阅读。
元宵——黏黏的幸福
看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我就想到了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人会一边说说笑笑,一边煮元宵。我站在锅边,耐心地看着白白胖胖的元宵,列成一圈排好,等待它们在沸水中畅游的那一刻。
元宵是中国的传统小吃。用黏黏的糯米磨出黏黏的糯米粉,再加上黏黏的芝麻馅儿、豆沙馅儿、枣泥馅儿,这黏黏的元宵啊,就黏出了一份对亲人黏得化不开的思念和祝福。
也许人们并不是为了吃元宵而吃元宵,而是需要这种热气腾腾、黏黏稠积的亲情、乡情的氛围——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回归、团圆的感觉。忙忙碌碌的人们,此时可以把肩上一年的工作重担放下,让自己的心放一天假;上学的孩子们,今天也可以把笔和本子粘上封条,让自己不停运算的大脑休息;老人们看着说说笑笑的满堂儿孙,那种满足感堆满了嘴角,也许他们听不懂年轻人在谈论些什么,但只要看到孩子们的笑就是最大的幸福。
元宵这种食品是谁发明的,我没有考证过,但给元宵穿上“团圆、回家”外衣的是你、我、他,是我们中国人,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明白元宵的吃法,才懂得吃元宵的意义。
今年元宵节,你吃元宵了吗
1.回忆自己吃元宵的经历,结合短文内容填空。
看着饭桌上 、 的元宵,我馋得直流口水,于是我急忙拿起筷子,夹了一个放到嘴中,它的味道 的、 的,我不禁感叹:一家人 , 吃元宵,真开心,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吃元宵有什么意义呢 请联系短文内容进行概括。
(2)用“ ”画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本段通过 、 、 这三种人写出了元宵节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氛围。(2分)
3.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请你再仿写一句。
4. 如果请你为元宵节绘制一幅宣传画,下列不能成为画中元素的一项是( )
A.花灯 B.舞狮子 C.雄黄酒 D.元宵
九、快乐习作。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语句通顺,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