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一节 人口分布
导入新课
【材料】
夜间灯光的稠密程度与人类活动有关。
一般来说,城市人口密集,夜晚灯火辉煌。
如图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夜间灯光遥感图。
【问题】
夜间灯光遥感图反映出图示地区的人口分布
有什么特点 人口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
人口分布特点
01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目录
02
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02
人口分布特点
01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四大人口密集区
干热、潮湿、严寒、高海拔地区。
东亚、南亚、东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找一找】在右图中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的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四大人口稀疏区
世界人口分布的示意图
合作与探究
世界人口的分布具有趋向性
从不同视角概括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
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而人口稀疏的纬度带主要是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以及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
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据统计,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地区。其中,拥有良好港口条件的工商业发达地区,以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等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人口最为稠密。
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面积不足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却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
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面积广阔的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例如,日本将近1/3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
年份 北美洲 拉丁美洲 欧洲 大洋洲 亚洲 非洲 世界
1990 75% 71% 70% 71% 32% 31% 43%
2014 82% 80% 73% 71% 48% 40% 54%
2050 87% 86% 82% 74% 64% 56% 66%
世界及各大洲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热带高原、山地的人口集聚地
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例如,非洲刚果盆地底部气候湿热,人口稀少,而东非高原海拔1000~ 1200米的地区则人口稠密。这是因为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在南美洲,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知识窗
小 结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01
02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世界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纬度位置:北半球的中低纬度;
地势、气候: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
人文特点:经济(工农业)发展水平高。
数说世界人口日
视说地理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02
自然因素
气候
地形
水资
土壤
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丰湿润地区。
从水资源条件看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
自然因素—气候
气候气候主要通过气温、 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自然因素—地形
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山地和高原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
自然因素—水源
稳定的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的水运等,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在干旱地区,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自然因素—土壤
通过农业发展间接的对人口分布起作用。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
自然因素—矿产资源
开发矿产资源吸引人口聚集。例如,大型油田的开发,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崛起新的城市。
人文因素
社会经济
历史因素
科技水平
其他因素
人文因素—社会经济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且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地区,即使农业发达、人口较多,人口分布也相对分散。城镇地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人口稠密。
人文因素—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人文因素—其他因素
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03
1935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并提出从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以此线为界,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地理学界将这条界线称为“胡焕庸人口地理分界线”,简称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与中国人口格局
1935年,胡焕庸对我国各县人口数据进行调查或估算,绘制出一幅中国人口密度图,在图上划定一条人口分布界线一 胡焕庸线,揭示了我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
胡焕庸线是一条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的人文地理分界线。此线两侧不仅人口密度悬殊,自然景观及经济发展也差异显著。例如,由此线东南半壁向西北半壁,从风光秀美变成景色壮美,从青山绿水变成雪山大漠,从农耕区逐渐过渡为牧业区。
知识窗
神奇的胡焕庸线
2000年,科学家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用GIS技术绘制了中国人口密度图。该图表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1%,而西北半壁的人口仅占5.9%,人口比例大约是94:6。也就是说,几十年过去了,我国人口从4亿多增长到13亿多,而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依旧。
知识窗
评述我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
思 考:
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我国西北部地广人稀的现状有可能改变吗
问题: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答案: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从资源与环境的自然禀赋状况看,我国东南部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对外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经济与科技发达等,东南部地区可容纳的人口数量比西北部多。
问题:我国西北部地广人稀的现状有可能改变吗
答案:西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水资源匮乏,其地广人稀的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以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将西北部地区建成富有活力的沿边开放、开发新经济带。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