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高二月考测试卷
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解析】A.制普通玻璃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 错误;B.CO2的结构为 O=C=O,该分子中只存
在极性键,为直线形分子,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为非极性分子,B 正确;C.根据消毒液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从
而杀死病毒可知德尔塔(Delta)毒株成分含蛋白质,C 正确;D.电子跃迁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
离子或分子)中电子的一种能量变化,激光、荧光、LED 灯发光时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
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于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这时就
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因而能使光呈现颜色,与电子跃迁有关,D 正确。
2.C【解析】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9,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10 13d 4s ,价层电子排布图为 ,
故 A 错误;SiO2属于共价晶体,没有分子式,SiO2是化学式,故 B 错误;HClO 的结构式为 H—O—Cl,空
间填充模型为 ,故 C 正确;Cl 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2 53s 3p ,p 轨道上有 1 个未成对电子,p 轨道
通过“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 p—p σ键,故 D 错误。
2 2+
3.B【解析】 Cu NH 中 Cu 与 NH3之间有四个配位键是σ键,NH3 分子内有三个σ键,所以σ键的数3 4
目为 16NA,故 A 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 SO2物质的量为 0.1 mol,根据 S 原子守恒,应有 H2SO3、HSO3 、
SO2 和 SO2 的微粒数之和等于
2
3 0.1 NA ,则溶液中HSO3 、SO 和 SO2 的微粒数之和小于 0.1 NA,故 B 正确;3
电解精炼铜时,阳极为粗铜(含有锌等金属单质),因此无法根据质量减少量计算参加反应的金属的物质的量,
31g
故 C 错误;31 g 基态 P 原子中含有的未成对电子数为 3 N 3N ,故 D 错误。A A
31g / mol
4.D【解析】 .由水电离的 + -13A c(H )=10 mol/L 溶液中,可以是酸溶液,也可以是碱溶液,酸性条件下,碳酸氢
根离子会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碱性条件下,钙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 A 错误;
B.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呈酸性, - ClO 、AlO 不能大量共存,B 错误;C.无色透明溶液中, 3+、CO2 2 Al 3 发
生剧烈的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错误; .透明溶液中: +、 、 +、SO2 C D Na MnO 能大量共存, 正确。4 H 4 D
5.C【解析】AgCl 溶解并生成[Ag(NH3)2]Cl,故 A 正确;HCl 能抑制氯化镁水解,加热得到无水氯化镁,
MgCl2 6H2O MgCl2+6H2O,故 B 正确;Mg(HCO3)2 溶液中加足量的烧碱溶液会生成氢氧化镁,
- 2+
4OH +Mg
2 -
+2 HCO3 ===Mg(OH)2↓+2 CO3 +2H2O,故 C 错误;难溶的 AgCl 能转化为更难溶的转化为 AgI,I (aq)+AgCl(s)
-
AgI(s)+Cl (aq),故 D 正确。
6.A【解析】MgO、NaCl 均为离子晶体,半径 2+ + 2- - 2+ 2-Mg <Na 、O <Cl ,且 Mg 、O 所带电荷多,MgO 晶体中
晶格能大,故熔点高,A 正确;金刚石与碳化硅都是原子晶体,结构相似,碳原子半径小于硅原子半径,则
键长:C-CC3H7-为供电子基团,其羧基上的氢较难电离,因此丁酸的酸性弱于乙酸,C 错误;HF 和 HCl 属于分子晶
体,分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沸点越高,但是HF分子间存在氢键,故HF晶体沸点高于 HCl,D错
误。
+
7.C【解析】H2F 离子中氟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4,则离子的 VSEPR 模型为四面体形,故 A 错误;三氯化磷
分子中磷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4,孤对电子对数为 1,则分子的 VSEPR 模型为四面体形、分子的空间构型
为三角锥形,故 B 错误;亚硝酸根离子中氮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3,孤对电子对数为 1,则原子的杂化方
式为 2sp 杂化,离子的 VSEPR 模型为平面三角形、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V 形,故 C 正确;D.四氢合硼离子中
硼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4,孤对电子对数为 0,则离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故 D 错误。
8.B【解析】A.NaNO2和 CH3COONa 溶液的浓度未知,应测定等浓度盐溶液的 pH 来比较对应酸的 Ka,故 A
错误; .向配合物 - 3+ 3+B Co(NH3)3Cl3 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无沉淀生成,说明 NH3、Cl 与 Co 形成配位键,即 Co
化学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4 页)
的配位数为 6,故 B 正确;C.慢慢扩大容器体积,无论是否发生平衡移动,浓度均比原来的小,则由现象不
能判定平衡的移动,故 C 错误;D.NaAlO2溶液中加入 NaHCO3 溶液发生的反应为:AlO2 + HCO
3 +H2O
===Al(OH) 2 3↓+ CO 反应的原理是强酸制弱酸,而非双水解,3 D 错误。
9.A【解析】Z 能形成 2 条σ键,根据题干条件,Z 应为 O;阳离子中心原子 Y 形成 4 条σ键,带一个单位正
电荷,Y 为 N;X 为 C;阴离子中心原子 Z 形成 4 条σ键,带一个单位负电荷,W 为 B;M 为 H;简单氢化
物的沸点:CH4位键,阳离子中 N 最外层五个电子,其中一对孤对电子与 +H 形成配位键,故 B 正确;第一电离能:N>O>C>B,
故 C 正确;该化合物中 Z 周围有 2 条σ键,同时存在两对孤对电子,Z 价层电子对数为 4,故 Z 的杂化方式
为 3sp ,故 D 正确。
10.C【解析】A.由图可知,相同温度时,选用催化剂 X 时,CO2的转化率较高,该反应适宜选用的催化剂为 X,
A 错误;B.加入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 CO2的平衡转化率,B 错误;
1mol 50%
C.T1 K 时,d 点对应容器在 0~50 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 CO = =0.005 mol / (L min)2 ;C 正确;
2L 50min
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CO2的平衡转化率,当CO2的转化率最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则 b 点是平衡点,故 a、c 点都为该条件下的平衡点错误,D 错误。
11.C【解析】A.根据 Fe 电极失去电子,Fe 电极作阳极,电源 b 级为正极,A 错误;B.阴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
为 - -H2O+2e ===H2↑+2OH ,中间浓NaOH溶液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左侧,致使NaOH溶液浓度增大,a%B 错误;C.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 - 2 Fe 6e +8OH === FeO4 +4H2O,C 正确;D.每产生 1 mol Na2FeO4,电路中
转移了 -6 mol e ,阳极产生 - +6 mol OH ,为了使电荷守恒,有 6 mol Na 通过左侧离子交换膜,D 错误。
12.D【解析】A.砷(As)是氮的同族元素,且比氮多 2 个电子层,价电子是 5,故 As 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式为 2 34s 4p ,A 错误;B.“碱浸”过程, -H3AsO4是弱酸,H3AsO4转化为 Na3AsO4 的离子方程式为 H3AsO4+3OH
3
=== AsO4 +3H2O,B 错误;C.亚砷酸钙微溶于水,砷酸钙难溶于水,加入试剂 1 的目的是将AsO
3
3 氧化生
成AsO3 4 ,有利于提高砷的利用率,C 错误;D.每生成
-
1 mol As2O3,得到 4 mol e ,需要还原剂 SO2 2 mol ,
标况下体积为 44.8 L,D 正确。
13.D【解析】A.E 点溶液中溶质为 2-NaOH 和 Na2X,X 的水解程度与 NaOH 的抑制程度相等,使 pH 水=7,但
过量的 NaOH 使溶液显碱性,故 A 错误;B.滴入氢氧化钠 40 mL 时溶质对水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则说明
D 点溶液只有 + - - Na2X,推知 B 点溶质为 NaHX,因二元酸 H2X 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H2X===H +HX ,HX
+ 2-
H +X ,所以 B 点时 NaHX 只存在电离平衡,不存在水解平衡,B 错误;C.随着 NaOH 溶液的加入,
从 点到 点的过程中, 2-
c(HX ) n(HX )
C D n(X )逐渐增大, -n(HX )逐渐减小,则同一溶液中 =
c(X2- ) n(X2-
逐渐减小,故
)
C 错误。D.D 点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其溶液溶质为 Na2X,根据消耗的氢氧化钠的体积可知,加入的氢
0.1mol/L 0.04L
氧化钠的浓度为 0.1 mol/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 + - 2-D 点溶液中:c(Na )= ,c(HX )+c(X )
0.02L+0.04L
0.1mol/L 0.02L
,所以 + - 2-
0.1mol/L 0.04L 0.1mol/L 0.02L
= c(Na )+c(HX )+c(X )= =0.1 mol/L,D 正确。
0.02L+0.04L 0.02L+0.04L 0.02L+0.04L
14.D【解析】氧是 VIA 族的主族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 4[He]2s 2p ,属于 p 区元素,故 A 正确;由图 2 可
知,以任一顶点的 4+ 4+Ce 为例,距离其最近的 Ce 位于该顶点所在的三个面的面心,一个顶点被 8 个晶胞共用,
则距离最近的 4+的个数为 3 8 ,故 正确; . 晶胞中 4+ 2-Ce 12 B C CeO2 Ce 与最近 O 的核间距为晶胞对角线长
2
度的 1 ,即 3 a pm,故 C 正确;D.假设 4+ 3+CeO2-x 中的 Ce 和 Ce 的个数分别为 m 和 n,则 m+n=1,由化合
4 4
价代数和为 0 可得 4m+3n=4-2x,解得 m=1-2x,由晶胞结构可知,位于顶点和面心的 4+ 3+Ce 或 Ce 个数为
1 1 4+
8 6 4,所以每个晶胞中 Ce 的个数为 4-8x,故 D 错误。
8 2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除标注空外,每空 2 分,共 58 分。
15.(14 分)【答案】
化学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4 页)
(1)> (2)
(3)H2O 是极性分子,H2O2是极性分子且能与 H2O 形成氢键,而 CCl4是非极性分子
( ) — 2-4 2[Au(CN)2] +Zn===2Au+[Zn(CN)4] 1:2
3.88 1032
(5)ZnS
N a3A
【解析】A、B、E、F、G 分别是 C、N、O、S、Zn。(1)基态 N 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2 32s 2p ,2p 轨道半充
满,能量较低较稳定,故第一电离能 N>O。(2)基态 2 4S 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3s 2p ,根据洪特规则与泡利
不相容原理,轨道表示式为 。(3)H2O 是极性分子,H2O2是极性分子且能与 H2O 形
成氢键,而 — 2- -CCl4是非极性分子。(4)根据题意可知离子方程式为 2[Au(CN)2] +Zn ===2Au+[Zn(CN)4] 。AB
中元素 A 采取 sp 杂化,则 A 与 B 之间形成碳氮三键,含一个σ键,2 个π键,故比值为 1:2。(5)元素 G 是
1 1
元素,位于 8 个顶点与 6 个面心,故 Zn 的数目为:8× +6× =4 个;元素 F 为 S 元素,位于立方体中,
8 2
故 S 的数目为:4 个;二者个数的最简整数比即为化学式,故该晶体化学式为 ZnS。
4
mol (65 32)g / mol
3.88 1032N
A = g cm
3。
3 3
Na 10 10 cm A a
16.(14 分)【答案】
(1)平衡气压,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 + 2+ 2 MnO4 +10Cl +16H ===2Mn +5Cl2↑+8H2O
(2)饱和食盐水 (3)BD (4)d c b a(全对给 2 分,写错或少写不给分)
(5)降低 Cl2在 SnCl4 中的溶解度,加快氯气从 SnCl4 中逸出
(6)85%
【解析】(1)仪器①用于滴加浓盐酸,但随反应的进行,蒸馏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液体难以流出,所以分
液漏斗中添加导管,其作用是:平衡气压,便于液体顺利流下。装置 A 中烧瓶内,KMnO4与浓盐酸反应,生
成 - + 2+Cl2、MnCl2、KCl 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MnO4 +10Cl +16H ===2Mn +5Cl2↑+8H2O。(2)B 的作用是
除去氯气中含有的 HCl 杂质,防止 HCl 与金属 Sn 发生反应,影响 SnCl4 的纯度。(3)根据题意,四氯化锡
极易水解,制备前需要排尽装置中的水蒸气,因此先通氯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使整个装置中充满黄绿色气
体时再点燃酒精灯,故 A 错误。装置 F 中盛有浓硫酸,用于防止装置 G 中溶液挥发出的水蒸气进入装置 E,
造成四氯化锡水解,故 B 正确。装置 G 是为了防止过量的氯气逸散至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一般选用较浓
的 NaOH 溶液,故 C 错误。仪器④浸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便于冷凝热的产物蒸汽,且上方仪器③同时具备
冷凝回流的作用,故 D 正确。(4)操作顺序为:d(除去溶解的 Cl2)→c(让产物 SnCl4进入 U 形管)→b(蒸
馏结束)→a(打开安全瓶的旋塞,关闭抽气泵)。(5)加热是降低 Cl2 在 SnCl4中的溶解度,抽气是加快 Cl2
1.5
从 实际产量SnCl4 中逸出。(6)产率= 100% = 0.8 ×100%≈85%
理论产量 (119 35.5 4)
119
17.(14 分)【答案】
高温
(1) 4FeCr2O4 +7O2 +8Na2CO3 2Fe2O3 +8Na2CrO4 +8CO2
(2)增大接触面积,使 Na2CrO4 尽可能多地溶于水,提高浸取率
(3)盐酸中的氯为-1 价,具有还原性,会被Cr O2 2 7 氧化成 Cl2
(4)K2Cr2O7的溶解度比 Na2Cr2O7小,且温度对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较小,但对重铬酸钾的溶解度影响较
大,利用复分解反应在低温下可以得到重铬酸钾
(5)Cr2O3
化学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 页)
(6) - +2H2O-4e ===4H +O2↑ 2-x
【解析】(1)由产物可知铁元素与铬元素价态升高被氧化,故空气中的 O2 作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有
高温
4FeCr2O4 +7O2 +8Na2CO3 2Fe2O3+8Na2CrO4 +8CO2 。(2)增大接触面积,使 Na2CrO4尽可能多地溶于水,
提高浸取率。(3)Cr O2 具有氧化性,会将氯离子氧化为氯气。(4)K2Cr2O7的溶解度比 Na2Cr2O7小,且温2 7
度对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较小,但对重铬酸钾的溶解度影响较大,利用复分解反应在低温下可以得到重铬酸
钾。(5)CrO3 的相对质量是 100,100 g CrO3 加热放出氧气 24 g,氧原子减少 1.5 mol,剩余氧原子 1.5 mol,
则所得氧化物中 Cr 与 O 原子个数比为 1∶1.5 即 2∶3。故所得氧化物为 Cr2O3。(6)设开始时 K2CrO4的物质
的量是 a mol,当铬酸钾的转化率达到 b 时,根据铬元素守恒可知,反应消耗 K2CrO4 ab mol、生成 K2Cr2O7 为
ab ab
mol、反应后 K2CrO4为 a(1-b) mol,则阳极区的钾离子为:[2a(1-b)+2× ]mol=(2a-ab) mol,铬为:a mol;
2 2
(2a ab)
x= =2-b,则 b=2-x。
a
18.(16 分)【答案】
1
( -2
k
1)① (或 0.016 或 1.6×10 ) ② 正 0.16
64 K
(2)①大于 ②Kp1×Kp2 大于
1(3)①7.5 ② (或 0.33)
3
【解析】该反应为等积反应,则有:
2HI(g) H2(g) + I2(g)
起始物质的量分数 1 0 0
平衡物质的量分数 0.80 0.10 0.10
x(H )x(I ) 0.102 1
则 632K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2 2632K 0.016。反应达到平衡时,v v ,将速率方
x2 (HI) 0.802 64 正 逆
k 0.0025
k x(H )x(I ) k x(H )x(I ) k 正
程代入可得: 2 正 2 2 正 2 2k正x (HI) k逆x(H2)x(I K
逆
2),整理得:k x2
,即 , 1
逆 (HI) k逆 x
2 (HI) K
64
1 1
=0.16。(2)由于 lgKp2 与 的线性关系图可知①温度越高, 越小,lgKp2 越大,即 Kp2越大,说明升高温
T T
度平衡 2HBr(g) H2(g) + Br2(g)正向移动,则该反应的△H 大于 0;②由信息可知反应Ⅰ与反应Ⅱ相加便得到:
2HI(g) H2(g)+I2(g),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Kp1×Kp2,lg K lg K p1 lg K ,由图像可知升高温度时 lgKp2 P1
减小较慢,而 lgKP2 增大较快,因此 lgK=lgKp1+lgKp2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即△H 大
于 0。(3)发生两个反应 I.I2(g) 2I(g)、II.I2(g) + H2(g) 2HI(g),其中 II 是等积反应,总压增大 2.5
bar,可知在 I 反应中 I2(g)分压减小 2.5 bar,I(g)的分压增加为 5 bar。
I. I2(g) 2I(g)
2
平衡分压 K θ
10 5
p 5bar 1 = = p=7.5bar
3 P
平衡时 p(I2(g))=7.5bar,p(I(g))=5bar 由 I 原子守恒得 p(HI(g))=25-2p(I2(g))-p(I(g)) =5bar,再由 H 守恒得
p(H2(g))=[25-p(HI(g))]÷2=10bar。
Ⅱ. I2(g) + H2(g) 2HI(g)
平衡分压 7.5bar 10bar 5bar
2
K θ
5 1
2 = = 0.33
7.5 10 3
化学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