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电荷 摩擦起电》教学设计 鲁科版五四制九年级物理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摩擦起电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以及物体带电的实质。 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以及物体带电的实质。
教学内容
【课题分析与设计思路】: 物理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应试所需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保持后续学习的热情和张力。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该既重视知识掌握,又强调关键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培育。 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为了让学生在开始学习电的时候消除陌生感和神秘感,本节课由秋冬季节穿脱毛衣时的小火花说起,从生活出发,展开学习。 【教学重难点】: 物体带电的实质。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静电现象学生有所接触,已经有一些关于电的感受和“前概念”。但要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摩擦起电的实质,形成科学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能力发展程度: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探究能力,但分析归纳、应用创新等综合研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什么是摩擦起电、物质的微观结构、摩擦起电的实质和两种电荷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由秋冬时节穿脱毛衣噼里啪啦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电是从哪里来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是摩擦起电】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头发摩擦过的梳子能吸引轻小纸屑,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摩擦起电”。 【物质的微观结构】 讲解原子的结构: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高速旋转的核外电子组成。 为后面接下来学习摩擦起电的实质打下基础。 【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其实是电子的转移,摩擦前两种物质都对外显示电中性。摩擦时,由于不同原子束缚电子能力不同,所以得电子的带负电,失电子的带等量正电。
配套练习 1.小君用纸巾摩擦玻璃棒,发现玻璃棒带正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棒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纸弱 B.玻璃棒带了正电,是因为得到了带正电的质子 C.在摩擦过程中,纸巾得到了质子 D.玻璃棒带电是因为创造了电荷 2.在如图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作为证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证据的是( ) A.挤出空气后的吸盘牢牢吸在桌面上 B.削平的铅柱在挤压后吸在一起 C.摩擦过的气球吸引小纸片 D.水流对乒乓球有吸引力 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因与空气发生了______而带电。在飞行过程中,由于与空气摩擦,飞机机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是通过 ______的方式改变了机体的内能。 4.下表是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石棉玻璃云母化纤毛皮铅绢
(1)由上表中可知云母在玻璃的后边,所以云母与玻璃棒摩擦后云母带_____电。 (2)云母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毛皮______(选填“强”或“弱”)。 (3)由表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毛皮和绢摩擦后两者的带电情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小君用纸巾摩擦玻璃棒,发现玻璃棒带正电,说明玻璃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纸弱,易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正确; B.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发生转移的是电子而不是质子; C.在摩擦过程中,发生电子的转移,纸巾得到了电子,故C错误;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故D错误。 2.C 【详解】A.此现象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此现象是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意; C.摩擦过的气球吸引小纸片,因为气球摩擦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能够作为证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证据,故C符合题意; D.此现象是因为水流流速快压强小,流速慢压强大,所以乒乓球向中间靠拢,其原理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3. 摩擦 做功 【详解】[1]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与空气摩擦而带电。在飞行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飞机机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4. 负 弱 能 【详解】(1)由上表中可知云母在玻璃的后边,所以云母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云母带负电。 (2)由题意可知,云母与毛皮摩擦后云母带正电(失去电子),毛皮带负电(得到电子)。故云母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毛皮弱。 (3)由题意知次序在前的毛皮带正电,次序在后的绢带负电,故能判断毛皮和绢摩擦后两者的带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