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权力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 课件(共4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权力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 课件(共4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3-18 23: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十五课 权利与理性
17、18世纪西方美术
巴洛克艺术
帕里斯的审判(The Judgment of Paris) 鲁本斯 布油彩199×379 cm 1639 马德里普拉多宫
艺术背景:从样式主义到巴洛克的过渡
1、绘画
彭多模(Pomtormo,1494~1556),《一个年轻女孩的肖像》(1526);《耶稣从十字架放下来》(1526-28)。
罗索(Rosso,1494~1540),《耶稣从十字架放下来》(1518,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帕米贾尼诺(Parmiginino,1503~1540),《自画像》(1524),变形,手大头小,似凸透镜效果,专注远处,描写心理。《长颈圣母图》(约1535,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2、雕刻
契里尼(Benvenuto Cellini,1500~71),代表作《弗朗西斯一世的盐罐》,金和珐琅制(1539~43,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谈话间放在桌上的器物,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显示主人有修养。雕像变螺旋型,四方八面可以欣赏,用三度空间表现人体。
波隆尼亚(Bologna,1529~1608),代表作《沙宾女人被绑架》(1583,佛罗伦萨蓝齐画廊),也是螺旋型,大理石制。
3、建筑
瓦萨里(Vasari,1511~1592),建筑上许多单元就象样式主义中的人体一样,变得没有劲,缺乏内发的力量感,并且各部门间的关系显得有点“矫柔造作”,例如《乌菲兹办公室》(1560)。瓦萨里所写的《艺术家传记》是欧洲第一
部艺术史著作,内容有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巴拉迪欧(Palladio,1508~1580),以《罗
东达(Rotonda)别墅》(另图,1567~70),
最能代表古典型作风的意义,中间是一座方形建
筑,上面有圆顶,四面有相同形式的门廊,有一种平静庄严的气氛,和欢欣的优雅感。这种风格受到民间模仿,影响英国的建筑,美国电影《飘(乱世佳人)》里的建筑也是这种风格。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巴洛克艺术反对复杂化和公式化的矫饰主义(样式主义),代之而起的是较为不复杂、比较写实与更令人激赏的风格。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究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 Wofflin),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3、巴洛克艺术的特质
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
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塑迷离的镜面手法。
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
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
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二﹑巴洛克艺术的表现
1、建筑
西方都市计划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米开朗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 della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圣彼得大教堂 贝尼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 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蒂冈),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 L. 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米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美的广场建筑之一。
艺术家贝尼尼雕塑的《圣水钵》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巴黎凡尔赛宫
凡尔赛镜厅
2、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最著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
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高170cm,Galleria Borghese,Rome)。
《大卫》
《四河喷泉》
《阿波罗与达芙妮》
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
普杰(P.Puget,1620-94)的《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巴黎罗浮宫)。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尔赛宫)。
3、绘画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1)意大利
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
《酒神》
代表作有《在以马杵斯吃晚餐》(1601,,伦敦国家画廊)、《埋葬基督》(1604,梵蒂冈美术馆)、《水果篮》(静物,1596,46×64.5cm,米兰,谙布罗西阿纳美术馆)、《酒神》(1597,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个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
《埋葬基督》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x103,2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
《圣母哀悼基督之死》
(2)法国
十七世纪的法国称为路易十四时代,为国王和贵族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容并蓄,并让现实描写披上神话的外衣,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大半画家都曾留学意大利,观摩希腊罗马古迹,受到卡拉瓦乔、卡拉契风格及威尼斯色彩的影响。
普桑(Poussin,1593~1665),法国近代绘画之祖。考古与怀古,对于罗马废墟和郊外景色,以及古代建筑﹑希腊雕刻都曾加以细心研究。他喜用强烈的光线效果,色彩比拉婓尔更深沈丰富,并且具有空气的氛围感,重视形状、线条与知性。代表作《萨宾女人被劫》(1636,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福西昂Phocion葬礼的风景图》(1648,英国韦尔斯国立美术馆)、《阿卡迪亚的牧人》(1638-40,巴黎罗浮宫)。
罗兰(Clou de Lorraine,1600~82),同普桑一样,一生大半时间在罗马度过。他的人物画较弱,但风景画则有一种古典的抒情风味,由于对雾气与阳光的表现有独到之处,对于十九世纪的风景画有影响,特别是英国方面。代表作《海港:示巴女王启程》(1648,伦敦国家画廊)、《海港:圣乌秀拉登船远航》(1648,伦敦国家画廊)。
拉·突尔(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黑夜画家,在烛光或火炬的光线中,表现纤细的人物,但形态上省略细部,接近几何学的造型。代表作《新生儿》(约1640,法国雷恩美术馆)、《牧羊人的崇拜》(罗浮宫,107×131cm),看似风俗画,其实是宗教画。
《新生儿》
勒·奈(Louis Le Nain,1593~1648),所描绘的农人有一种人类尊严和粗大的厚重感。代表作《农夫家庭》(1642,113x159cm,巴黎罗浮宫)。
(3)佛兰德斯(比利时)
鲁本斯(Rubens,1577~1640),他本人除了是一个画家外,还是个学者及外交家,一生充满幸福。作品极多,由于供不应求,很多是助手替他完成的,他顶多是对对草稿,及最后润饰几笔而已。他的作品充满欢愉和享乐的感情,人体表现几乎全属官能美的,那时人物不流行修长,所以出现画中的都是胖女人。
《列其普的女儿被劫》
他一反法兰德斯的画幅小而笔法琐碎的传统,全是人物的巨幅大作。鲁本斯的艺术是巴洛克时代所独具的雄壮华丽的样式,明快丰润的肉体,充满生命的现实气息,与古代情趣的完美之集大成。对于后来的浪漫派绘画,有决定性的影响(影响华铎、布雪、雷诺阿)。晚年风景画评价高,有空气透视法之传统,影响英国画家。著名作品有《列其普的女儿被劫》(1618,慕尼黑老绘画馆)、《苏珊·富曼像》(1625,伦敦国家画廊)、《史坦(Steen)城堡风景图》(1635,伦敦国家画廊)。
《苏珊·富曼像》
《史坦(Steen)城堡风景图》(1635,伦敦国家画廊)
范·戴克(A. van Dyck,1599~1641),善于捕捉人物的个性,以画贵族肖像而出名。和其师鲁本斯不同,是个神经质而易感的人,作品特色在于优雅的形象,及纤细之感,带有几分感伤的风格,曾西渡英伦为宫廷画家,影响了英国绘画风格约一世纪之久。代表作《查理一世狩猎图》(约1635,巴黎罗浮宫)。
《查理一世狩猎图》
(4)荷兰
十七世纪初,荷兰脱离西班牙独立,由于传统的勤勉与坚毅不拔的生活态度,及独立战争中不屈的精神,使他们变成世界第一个贸易国。
原本自然条件欠佳的农民,因长期努力与勤勉而为商业繁荣国。思想方法与生活态度倾向实用、现实、爱好清洁、自由与和平,努力建立幸福的现实生活,故这国家一切生活基础在于最资产化的家庭生活。
无贵族宫廷,信新教,无雄壮豪华的宗教画。但也有小宗教画,只是不为教堂所用,而是取材宗教的观赏画。
十五世纪范艾克传下来的是描写生活的独特风俗画,到了此时,风俗画、静物画、风景画成为独立画科,是十九世纪以后近代绘画的直接泉源。画家为有购买力的群众而画,竞争激烈,二流画家只能专一种类型的画而出名,因此有专业画的趋势。
林布兰 /伦勃朗(Rembrandt,1606~69),巴洛克时代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作品题材极广泛,举凡动物、乡村景色、暴风雨和人物,什么都画,而其创作的素材则包括素描﹑版画和油画。最关心的主题是“人”,他曾研究各式各样的人物,男女老幼,快乐痛苦生病疲劳的形象都有,其中又以自画像最多。
比较伦勃朗自画像
从未有一位画家像伦勃朗那样留给后人那么多自画像,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画家一生的生活历程,也更了解了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戴金盔的男子 伦勃朗
青年时的自画像
形象开朗乐观,充满自信。
中年时的自画像
显示出画家进入不惑之年的成熟与刚毅。
老年时的自画像
面容上已出现了道道皱纹,眼神中却依然充满了智慧与信念。
他的画大半属于暗调子,层次分明,又有部份用戏剧性的强光,来呈显主题的旨趣,画中无明确光源,只是一个引起注意的焦点,但光影有韵律感。他又是世界最伟大的铜版画家,铜版画的一切技法与技术都由他一手完成。著名作品有《夜警》(1642,阿姆斯特丹博物馆)、《自画像》每个时期皆有,图1(1661,英国伦敦肯伍德遗产)、图2(1634,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等。
哈尔斯(F. Hals,1580/85~1666),运用如印象派那样大胆明快的笔触,巧妙地画出人物瞬间的表情,有如拍“快照”。作品大部分是肖像画,可以感到有吵闹声、玩笑声和愉快的气氛,被称为“笑的画家”。如:《快乐的酒徒》(1627,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带微笑的骑士》(1624,伦敦华莱士藏)。
维梅尔(J. Vermeer,1632~75),是荷兰风俗画家中最杰出者,作品里一切显得宁静、祥和,画面有秩序感,如普桑。表现明净的大气及光线的稳静,安详的市民家庭生活气氛。画中色彩和光线是有节制的,画里每一件事物都受一个整体秩序的控制。代表作《倒牛奶的女佣》(1658,阿姆斯特丹博物馆)。
霍贝玛(Meyndert Hobbema,1638~1709),当时最有名的风景画家,代表作《水库》、《乡路》(1689,103,5x141cm,伦敦国家画廊)。
(5)西班牙
委拉斯贵兹(Velazquez,1599~1660),是西班牙当时最著名的宫廷画家,虽以画贵族像闻名,但他对任何题材都予以同等的关注,儿童、乞丐、军人、矮子、国王、主教等,都同样具有个人的尊严。
《内廷供奉的宫女们》
画中色彩丰富而调和,善于表现各种布料的质感及人的肌肤感。代表作《内廷供奉的宫女们》(1656,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宫)、《教皇英诺森十世》(1650,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教皇英诺森十世》
区别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课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