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专题导语:
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西方从此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逐渐得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精神的解放。在经济上资本的原始积累,工商业的发达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发展都替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文化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日渐抬头,文艺的世俗化与对古典的继承都标志着这时代的的欧洲文化达到了希腊以后的第二个高峰。它发源于意大利,逐渐向北传播,终于席卷全欧。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
一、文艺复兴
(一)含义:文艺复兴是14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二)原因和条件
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P47:13-15世纪,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世俗活动和个人发展受到重视,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沃土。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工商业城市产生,市民阶层即新兴的资产阶级
3、意大利的人文优势: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还聚集了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2、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三)实质: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即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为什么北意大利最先经历复苏的春天呢?该地的古罗马世界尚完全毁灭,城中还保有古老的建筑和回忆,现在更重新修订了罗马法律。古典艺术仍残存于罗马、维也纳、曼图亚、帕多瓦等地;万神殿虽然已有1400年的历史,仍是大家礼拜的地方……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通史—文艺复兴》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廷学者西行讲学者络绎而至。对希腊古典著作及艺术的研究与鉴赏,在意大利更蔚然成风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五)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四)精神内核(新兴资产阶级的主要诉求):人文主义
(1)14世纪的“文学三杰”:三位著名的开拓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作品的特点: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 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大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歌集》
(2)15世纪的“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作品特点: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4天):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把妇女看作洪水猛兽,吓唬说她们都是祸水,叫“绿鹅” 。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薄伽丘《十日谈》
中世纪的圣母像
拉斐尔《圣母像》
中世纪:圣母坐姿僵硬,神态严肃,形象呆板。突出圣母是神
文艺复兴时期:圣母慈祥和蔼,圣子活泼可爱,充满人间的生活气息。
突出圣母跟人无异,体现了人文主义
2、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各地
(1)条件: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
(2)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英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剧作《哈姆莱特》以12世纪丹麦史的一个复仇故事为主题。在悲剧的中心人物哈姆莱特身上注入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塑造了一个热爱人民也为人民爱戴的形象。作品揭露宫廷的仇杀,指出这是一个“整个时代脱榫”的问题,整个世界成了一座监狱,纵有重整乾坤的愿望,但已力不从心。这样一种悲剧的结局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本身具有的软弱性。《李尔王》则描写了人文主义者向往的真正的爱、真诚理性和社会正义与权威的矛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六)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
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为17、18 及 19 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二、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原因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做外国人,认为他无权干涉国家事务和在本国疆域内征税。这成为宗教改革的最后力量——大众对教会收税和遍布西欧的教会的巨大地产十分不满。……中世纪西欧的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受天主教的神学思想统治,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获得解放,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封建割据的德国就成为他(罗马教皇)宰割的主要对象。……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德国社会各阶层分别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教廷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唐逸:《基督教史》
(二)宗教改革的兴起:德意志宗教改革
1、揭开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1517年,教皇决定在整个欧洲兜售大量的赎罪券,以获得维修罗马圣彼得教堂的费用。……这些赎罪券承诺赦免“你所有的罪恶、犯罪和放纵,不管这些罪孽有多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
(1)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
(2)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于是,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的神职人员手中转到了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手中,人从外在性的善功或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这样一来,也就从内部摧毁了教皇或教会作为精神权威存在的传统根基。
——易杰雄、李秋零、田薇《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
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3)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体现了市民阶层要求建立自己教会的主张
3、结果:德意志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
(三)宗教改革的扩展:继德意志之后,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四)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的社会改革运动
所以我认为“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接着“文艺复兴”下来,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而把人文主义普及到了社会。因此“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换句话说,它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因为这件事情是人人都要参与的。……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6世纪的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削弱了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制度——基督教会,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知识突飞猛进,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崛起在欧洲。
——易杰雄、李秋零、田薇《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一)背景
(二)兴起: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因为人文主义意味着重视现世,重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探索,重视科学实验。中世纪的学者们把自己关在哲学神学的象牙之塔里,很少关心自然界和科学实验。他们只是把依靠抽象推理得出来的理论看作真理,而不管它与客观事实如何矛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三)重要成果
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中世纪以来为人们所公认的是托勒密的理论:地球居中央不动,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行。首先推翻这个理论的便是哥白尼。他很早就相信太阳处在宇宙中央,而地球则作双重运动,即每天自转一周和每年绕太阳公转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四)影响
1、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3、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牛顿革命通过在自然科学中排除了经院哲学的成见,确立了充分尊重经验事实的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牛顿则以他的科学实践昭示人们:探寻事物的根本原因是应该的,但决不可把未经经验证明的东西当作原理。提出假设也是可以的,但只能把它当作真实性还有待检验的问题。牛顿革命还告诉人们,科学研究最好的方法有综合与分析两种,比如,可以先用分析的方法,从一些选择出来的现象中推出自然界力以及力的简单定律,然后再用综合的方法由此及彼地推证其他的结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科学革命,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蒙运动的兴起就和牛顿的科学革命密切相关,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伏尔泰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四、启蒙运动
(一)背景
1、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二)含义: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光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the Enlightenment
(三)兴起和发展(17-18世纪)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拓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四)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理性
1、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2、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3、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4、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
这种不断进步是如何保持住的呢?答案非常简单而又令人信服:通过利用人类的理性力量。这种对理性的信任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实际上,进步和理性是两个关键的概念。而这些概念的倡导者则是那些被通称为哲人的一批表达力很强的人。……他们通常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他们写剧本、小说、随笔和历史作品,以普及他们的思想,说明变革的必要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五)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1、法国: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但存在差异
(1)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而这个“开明”,意思就非常丰富——那决不仅仅意味着这个握全权的君主必须是一位科技文明的热心赞助者,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是自然法亦即人民所有的自然权利的忠实守护人。而且,伏尔泰显然还认为君主立宪比开明专制更为优越,因为他特别推崇革命后的英国政治制度,称赞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当司法权和行政权为同一个人或同一机构独揽时,就没有自由的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残暴的法律并残酷地实施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自由同样将没法存在。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为了批判当代法国社会,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他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伏尔泰所理解的自由,便是取消农奴制和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及不受暴政压迫的自由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 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
主权在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3)卢梭主张主权在民
2、英国的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自由竞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3、德国的康德: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 ,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康德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 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
(六)启蒙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2、影响:
(1)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例:1775年4月,波士顿附近莱克星顿的民兵与英军发生冲突,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
伏尔泰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迷,……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中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并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欧洲基督教的一神教专制。在他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显然,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主要就是看到其中有一种他在当时欧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宗教宽容)。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启蒙思想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七)启蒙运动与“中国热”
《纲要》(上):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四书”“五经”等著作,一些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
如:中国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昌起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