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复习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必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复习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11:3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023届选考复习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知识体系】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结合纲上第7课








选拔标准:由血统、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影响: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选官基础:选官基础日渐扩大,阶层间流动加快。
完成填空?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P33
参考答案:察举制和科举制中的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都包含着对官员“德”的重视,而秀才、茂才、明法、进士等科目,又包含着对官员“才”的重视。科举制形成后,儒家经典成为士人考试的必读书目,实际已将德才的关系在考试中具体体现出来了。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且德是第一位的。
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D
史料: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摘编自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史料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被称为“公选”制的原因:察举人才来自民间,察举的人才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被举荐的机会,与出身没有关系,因此被称为“公选”。
P30史料阅读:史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怎样的弊端?
结合纲上第7课
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形成门阀政治。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乡里清议的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了选官,出于维护统治选拔人才的需要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优点?
参考答案:
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科举制下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科举制把官员选拔的各项制度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P31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唐宋科举差异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依然保持相当的实力;
宋朝平民地位不断上升,士族阶层衰落,推动科举制更加公平公正,强调“恩归主上”。
纲上P64:问题探究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结合材料分析唐宋两朝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唐朝科举“恩归主司”,考官与考生有提携与感恩的纽带关系。
宋代科举,“恩归主上”录取更权威
创立“糊名、誊录”等制度,保证公平、公正;
废除“谢主司”改为“朝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纲上P67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 理由何在
元朝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程朱理学作为宋朝新儒学的主流,重视发挥儒家思想在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因而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考试答题标准。
注: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成为统治者利用的精神工具。
上侧是哪一朝代选官示意图?
清朝科举选官流程图
2.请将下列有关古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材料按顺序排列:( )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
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③“各糊名、誊录而考之”
④“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C
3.表3所示为明代部分官员关于科举制度的评论。据此可知,两人都( )
A.指出明代文化集权体系趋向松弛
B.要求系统改善科举考试内容
C.主张重新构建儒学伦理道德纲常
D.承认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
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局限:
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阻碍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不断落后于西方。
参考答案:考核是一个制度体系,也是一个治理体系,考核制度在国家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建立相关考核制度,还要使考核制度落实。中国古代从秦汉至明清考核制度的严密,正是其重要性的表现。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
朝代 (完成填空)历代对官员的考核 秦汉 时期 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 、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由郡国汇总,制成“ ”,上报中央; 参与审核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 ①考核机构: ②考核标准:唐朝官员以 为考核标准 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明朝 考核类别 明朝官员考核分为 和考察( 和 )
考核结果 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清朝 制度:分京察和 ,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上计
户口垦田
计簿
御史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的吏部
品德和才能
考满
朝觐考察
京察
考课
大计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建立后,中央直接任命的官,一般只到县一级。秦汉时期,中央任命的官在县一级只有县令、长,县丞、尉(称为长吏),其他属吏(称为少吏)中央不任命,都由各级长官在所任地自己选用,籍贯一般为本地人。魏晋南北朝以降,官品制度形成,有品级的是官,无品级的是吏,但属吏任用大体延续秦汉,由长官自己辟除举荐而产生。由于属吏不归中央管理,由此也带来许多危害,他们或营私舞弊,或结成朋党,或无所事事。隋朝改变这个制度,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吏的管理更加严格,这无疑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
A.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D
5.下图是明朝的官员考核
制度示意图。图中“▲”应
为( )
A.朝觐考察
B.巡行考察
C.大计
D.上计
A
朝代 (完成填空)历代对官员的监督
秦汉 建立了以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刺史制度( 时期设立,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隋唐 ①中央: 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②地方: 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宋朝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划分 作为监察区
元朝 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
明清 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 ”;明朝, 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
稽查六部百司;清朝, ,都察院监察职能未变,停止御史巡查各省
御史大夫
汉武帝
御史台
唐太宗
台谏合一

肃政廉访司
都察院
六科
科道
给事中
六科并入都察院
6.《尚书.舜典》记载,舜制定了“五载一巡守,群后(诸侯)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奖励)”的规定。后世属于这一制度继承与发展的有( )
①刺史 ②上计 ③察举 ④封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7.中国古代某官员管理制度规定“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这六条中,其中一条察“强宗豪右”,五条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凡违法乱纪、仗势欺人、贪污腐化、结党营私等,都在监察之列。这一“管理制度”( )
①用以巡视和监察地方政事 ②行事官员品级低且权力大
③代表社会有效地履行职责 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8.给事中制度是我国古代言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肇始于秦,权兴于汉,以言谏封驳为主要职责。 以给事中“廷议纷嚣”“恣意自肆”为由,“诏以六科隶属都察院,听都御史台考核”,史称“科道合一”,至此台谏完全合二为一。空格处应是( )
A.隋文帝 B.宋真宗 C.明太祖 D.雍正帝
D
史料: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行政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明确了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历代还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六察》《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来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特点:监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以法律规定监察官的职责;监察官员的品秩较低,以轻制重。
评价:对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防止官员贪腐等起到一定作用;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的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民众履行职责,而只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左图报告提出时间?直接原因?
结合P35学思之窗,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P35学思之窗
1.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
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1854年
克里米亚战争
参考答案:从材料中可知,这份报告是为建立常任文官制度而作,目的是选拔能够胜任公共服务工作的人才,认为应该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人才,要建立完整的奖罚制度来激励文官的工作。因此,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考试录用,奖励能者。
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常务次官)。
政府中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等,随内阁共进退的官员叫政务官。
官员类别
这份报告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史料1: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张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时期,英国出版了大量著作和刊物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1870年以前,这类文献至少有120种。
——摘编自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完成;旧的官吏任用制度阻碍社会发展;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史料2: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1896年出版丁韪良《中国环行记》
史料2“中国经验”具体指什么?
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史实说明?
P35思考点: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参考答案:
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多的政治权力,需要能为他们利益服务的人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事务日益繁杂,公共服务类的事务急剧增多,需要有学识、能力和经验的管理人才。同时,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他们不再担心封建势力复辟,法治开始取代人治,对国家治理人才的要求已经逐渐摆脱党派利益之争。另外,工业革命后,伴随教育程度的提高,平等参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也需要扩大统治基础。于是,面向所有公民、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人才以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文官制度在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
9.英国政府于1853年发表的《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即《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为建立现代文官制绘制了蓝图。1870年的枢密院令以此为蓝本建立文官制,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推动英国文官制建立的根本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 B.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D.教育的发展与启蒙思想的促进
B
10.1855年、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两个枢密院令,其中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学等;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这表明( )
A.英国文官选拔重视应试者的综合素质
B.英国文官考试程序比较烦琐
C.高级文官考试的难度比较大
D.当时英国自然科学发展显著
A
异同 比较项 英国 中国
差异 考试内容
服务对象
经济形态
社会制度
相同 (拓展比较)中国的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的比较
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
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
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确保民主基础上的政治稳定
本质上服务于封建皇权,具有明显等级性和专制色彩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是工业文明
仍然固守传统的农耕文明
资本主义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选一图册P39:英国文官制度形成与完善示意图
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 ,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 者得到录用
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 ,不得 政治活动
和政务官的 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
根据工作成绩得到 或惩罚
考试录用
公民
成绩优异
政治中立
职务常任
保持中立
公开参与
任期制
晋升
考核体制
(完成填空)西方文官制度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文官制度是有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国家,文官执行资产阶级政治家制定的政策,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但是,也不能否认,由于文官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他们确实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并保持国家治理的稳定性。
P37问题探究:
史料1: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
史料2: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
积极意义: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消极影响: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2.撒切尔夫人曾经评价道:“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撒切尔夫人所说的“它”的建立,说法正确的是( )
A.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最终确立了该制度
B.19世纪初开始设立常务次官,形成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官员
C.二战后受其影响,美国通过《美国文官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
D.这种制度有利于避免滋生官僚习气,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B
11.在西方各行政部门中,作为外部调任的行政首长(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各部门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常务次长(事务官)手中,而常务次长往往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形成拥有实权的小官僚集团,易造成文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这一状况的出现( )
A.说明文官制度降低了国家治理水平
B.严重削弱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D.表明政务官需要承担更多的政治责任
C
,加设经济特科
(完成填空)
(归纳小结)晚清选官制度改革
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2.①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②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主旨:废除科举制,推广新式学堂。
原因: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科举制已经不适应政治、经济等的发展需要;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主旨,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隋大业·605年—1905年(共1300年)
参考答案: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传统的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取代。
学堂出身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与科举出身相应的待遇,还可以享受优先进入仕途的待遇,这对读书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传统教育由于无法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接轨而遭到抛弃。
学堂选官深刻地影响了读书人的命运,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
P42学习拓展
选三P78
13.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廷废科举旨在( )
A.选拔实用人才 B.应对内忧外患
C.大力发展实业 D.引进西方技术
B
14.1904年,张之洞等人上奏,主张自1906年起,科举考试每科进士名额减三分之一,生员减四分之一,“十年三科之后……生员进士皆出于学堂”,获得清政府的批准。下列对该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属于清末新政的内容
②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
③有利于选官制度改革
④文官考试制度由此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①理论: 思想。
②内容a.国家建立 ,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b.建立文官的 、任用、 等方面的机制。
③意义:进一步奠定了 ,影响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
北洋政府时期 ①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 两种方式。
② 年初颁布了《 》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③ 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 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 和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①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②公务员选任由 负责。
③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 》,允许 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
考试院
培养
监察
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考试和甄别
1913
文官考试法草案
甄别
旧人事制度
连续性
考试院
1933
考试法
女子
开放性和平等性
15.1906年,孙中山提出:“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这一思想( )
A.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B.标志三民主义形成
C.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 D.推动科举制的废除
C
16.为了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代表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 )
A.学堂选官制 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C.考试制度 D.甄别制度
D
17.民国初年,政府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如,司法部司长田某称其在日本留学的毕业文凭遗失,农商部部员贺某称其在比利时某校毕业但文凭遗失,甄别委员会即电请驻日、驻比使馆查复。民国初期的官员甄别( )
A.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意在保障官员的素质 D.巩固了民主共和政体
C
材料: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立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全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考试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考试思想:考试权独立;不经考试合格不能做官
历史意义:把考试权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意义;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分离,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体现了官员录取的平等性、开放性、科学性的原则。
史料2: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考试备荐应试者的资格,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
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允许女子参考
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据史料与教材全面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
1993年开始推行;2005年正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18.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公务员制度崭露雏形;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  )
A.主要选拔领导干部
B.采取择优录取的办法
C.体现了法制化趋势
D.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C
参考答案:
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其原因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等要求要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
19.下表是建国以来我国干部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干部制度( )
①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成果 ②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人才建设需求
③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基本政治原则 ④体现了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
合作探究: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角度  西方 中国
法定范围
选用标准
性质划分
政治原则
服务对象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西方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政党竞选成败而进退,事务官保持稳定,两者之间不能转任
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公务活动中不带有党派政治倾向
党管干部原则,公务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府,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公职人员
20.下表是某同学整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课的学习笔记,其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D
本单元小结: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