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基础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基础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08: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基础训练
1.“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这首诗描述的农具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2.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上》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据此可知,耦犁
A.开始于东汉时期 B.提高了农业的产量
C.便于山地的开垦 D.可以控制耕土深浅
3.《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这描述的是哪种劳作方式(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式劳作 D.庄园式劳作
4.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其出现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耕作工具——铁犁铧 ②灌溉工具——翻车
③纺织工具——陶纺轮 ④制瓷工具——支钉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5.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A.屯戍政策推动边疆开发 B.耕作方式受中原影响
C.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D.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
6.汉画像石被誉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绣像汉代史”。下面两幅“牛耕图”意蕴生动,儿童呆萌可爱,让人心生爱怜。由此推断,汉代(  )
A.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B.注重劳动技能习得
C.农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7.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B.农业生产播种方式的变革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8.考古人员在汉代的各边疆地区都发现了铁制起土工具,而且数量甚多。相比之下,青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这反映了汉代
A.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增强 B.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C.各地农业发展趋向于均衡 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9.王祯《农书》中记载“车纺工多日百筋,更凭水力捷如神。世间麻苎乡中地,好就临流置此轮”。对上述图文材料信息解读中准确的是
A.以自然力为动力 B.中原棉纺业发展
C.雇佣劳动的方式 D.自然经济已解体
10.《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则材料( )
A.反映了井田制下的耕作情况 B.证明了土地可以随意地买卖
C.说明了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 D.解释了诸侯争霸战争的根源
11.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2.图1、图2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图1 图2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13.下图为元代王祯《农书》所绘的高转筒车,它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适用于水低岸高的山地、丘陵地区。高转筒车的出现
A.源于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 B.表明农业生产需求促进农具改进
C.代表古代农业灌溉技术最高水平 D.有利于古代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
14.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1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16.西汉农学家汜胜之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汜胜之书》载:“二月注雨(大雨),可种芋”;“种麻,预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这表明当时( )
A.精耕细作技术有所发展 B.农业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C.农学著作重视理论概括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7.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2.B3.C4.B5.B6.B7.D8.D9.A10.A11.B12.B13.B14.D15.D16.A
17.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18.(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
(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有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