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基石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2. 汉初,盐仍由民间自由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势力完全掌控该地区盐的产销,如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武帝时期,盐的产销模式变为“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且明令禁止百姓私自煮盐。这一变化()
A. 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B. 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
C.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
3.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4. 北朝墓志节选,墓志号称“地下族谱”,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出处 节选
《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 遥源远系,肇自轩皇(黄帝)
《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混)君墓志铭》 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以望
《大齐魏(懿)翊军墓志铭》 盖轩辕黄帝之苗裔
A. 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 B. 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
C. 汉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 D. 血脉联系推动国家统一
5. 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 文臣出任知州 B. 实行更戍法 C. 设立参知政事 D. 设立转运使
6. 南宋袁采在《世苑》书中说:“……今世人往往见目前稍稍盛乐,以为此生无足虑,不旋踵而破坏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换甲,则世事一变。……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报酬也。”这主要反映了( )
A. 土地兼并现象普遍 B. 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 历史循环理论盛行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7. 据《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反映了( )
A. 内阁已成独立行政机构 B. 内阁完全实现宰相化
C. 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D. 阁臣专权现象的重现
8. 明中后期,当国家财政或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商帮寻求帮助,作为奖励或交换,商人被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
A. 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 B. 国家承认商人的社会财富
C. 商帮介入国家经济命脉 D. 商人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9. 如图是创作于1842年的漫画《中国新制服》,中国老百姓头戴“洋烟赔款”的帽子,身穿由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缝制成的“百衲衣”。与该幅漫画相关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在近代中国,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将条约制度体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强由攫取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和奴役,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此处的“它”是指( )
A. 《马关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南京条约》
11. 有学者对近代中国某一事件作了如下描述:“它不是清朝廷号令全国一致举办的活动”“旨在引进机器方面下功夫”“部分企业采用官督商办体制”。这一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12.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 )
A. 《资政新篇》 B. 《双十协定》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海国图志》
13. 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
A.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C.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4. 1927年9月中旬,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的途中受阻,领导人对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发生了激烈争论。毛泽东从学校借来一张地图,指着罗霄山中段山脉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接下来中国共产党( )
A. 发动南昌起义 B. 联合国民党开展大革命
C. 走上长征道路 D.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5. 如图中八路军,新四军的臂章使用于( )
A.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期间 B.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
C. 局部抗战期间 D. 全面抗战期间
16. 民国二十九年下半年,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破袭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战果辉煌。该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武汉会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1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找通往伟大复兴光明道路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三: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些运动“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并谈谈对“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理解。
(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宋代的重要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温州等处。元代的重要通商口岸又增加了上海、澉浦(今浙江省海盐县)、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等几处。市舶的税收,在宋元两代是一笔重要的财政收入。当时的中国海舶,从设备、运载量到航行技术,都是世界最先进的。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缅甸、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诸岛、菲律宾群岛、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埃及以及非洲东部和地中海沿岸各地,当时都跟中国有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丝绸、瓷器、漆器、金、银、铅、锡等是中国外销商品的大宗,珍珠、玳瑁、犀角、象牙、珊瑚、玛瑙、乳香、胡椒、药材等则是从国外输入的主要商品。宋元朝廷都比较重视贸易,对海外来的商人和使节,给以款待,有时还赐予官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材料二:海禁政策成为明朝一代禁止私人海外贸易的皇明祖训。清初畏惧海上抗清势力,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康熙五十六年禁海令规定:不准大陆商船出海前往南洋等地进行贸易;对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令地方文武官员严加防范”。还关闭和收缩对外贸易港口……明朝政府用牙行制度控制对外贸易。每当外国贡舶到达港口时,牙行便前往看货,并将货物报官,待派官抽分以后,才由牙行带领内商前来贸易……明朝将丝绸、铜钱、铁器、硝石、硫磺等列入禁品。《万历会典》规定:“凡将缎匹、绸、丝、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只并入官。”清朝对出口货物的限制更严,粮食、铜铁、硫磺、硝石、书籍等物严禁出口,丝织品、茶叶、大黄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外国使者和外商,明清两朝防备极严。明朝禁止中国官员、百姓和“夷人接触”。清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先后四次颁发《防范章程》,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徐明德《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 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比之宋元时期发生了什么改变?并概括其表现。结合所学,简析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盛文林《最经典的国学常识》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治中国,原因在于多数国人思想守旧、迷信盲从,无独立性,无自觉心,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人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与封建政治、奴隶政治没有两样。因此,若想保住共和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应该首先培养国民的自觉、自动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宣传现代文明意识,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对于儒家本身所批判的也主要是其中的纲常礼教观念,至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语,勤、俭、廉、洁、诚、信等价值观念,以及儒家的“大同”理想等仍常为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借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道德价值取向,借思想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取向等。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到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并说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的意图及特点。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1年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运动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
1906年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血缘关系,是贵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不世袭,属于官僚政治,D项正确;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两者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但后来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排除B项;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和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略
3.【答案】B
【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就不再将人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从而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故选B;
赋税制度标准的变化并不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更和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无关,排除 AC;
赋税制度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变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以皇帝为始祖,体现了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B正确;
ACD均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题干“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臣出任知州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实行更戍法,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
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削弱相权,和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
设立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正确获取题干中宋太祖赵匡胤话语主旨,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南宋袁采认为世道循环,强调“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引用谚语“富儿更替做”等,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大,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现象普遍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体现的主要问题,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采一人的说法不能说明当时盛行历史循环理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土地制度,需要结合古代土地制度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土地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本质上只是皇帝的“秘书”,材料中内阁权力的扩大,是皇帝对阁臣信任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皇权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
材料“纶言批答”“悉由票拟”说明内阁并非是独立的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
材料“偃然汉唐宰辅”说明内阁只是像宰相,而非真正宰相,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阁臣专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内阁的性质、设置的原因和作用分析。
本题以《明史》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内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8.【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商人利用财富,换取了封建致权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可,也即国家承认了商人所拥有的财富及地位,故选B项;
为政权服务的商人才能获得荣誉称号,这些商人是少数,抑商政策仍然是明王朝所坚持的基本国策,排除A项;
商帮对国家经济命脉的确产生了很大影响,但C项与后半部分材料契合度不高,故C项非最佳选项;
商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明代社会经济,需要考生掌握明代商业政策及封建国家与商人的关系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明代社会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42年的漫画《中国新制服》......”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2100万元的成分是:600万赔偿鸦片,300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英军军费。给中国人民沉重的压力,A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年到18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1894年到18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从材料“列强由攫取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和奴役”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正确;
AB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需要结合列强侵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旨在引进机器方面下功夫”“部分企业采用官督商办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故A正确;
BD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末年进行的改良运动,不符合材料“它不是清朝廷号令全国一致举办的活动”表述,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特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探索救国运动的主要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C项正确;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
《双十协定》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时期签署的文件,故B项错误;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著作,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可知,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项正确;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
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排除B项;
1937-1945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需要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时间与地点并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开辟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D项正确;
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排除A项;
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失败,排除B项;
长征开始于1934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探索革命道路的表现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八路军,新四军的臂章”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战场。因此图中八路军,新四军的臂章使用于全面抗战期间,故D项正确;
A项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中共还没有自己的军队,排除;
B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中共的军队名称是红军,排除。
局部抗战时期中共的军队名称仍然是红军,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八路军,新四军的臂章”,结合抗日战争的进程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下半年,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0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百团大战,B项正确;
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的上海,排除A项;
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的武汉,排除C项;
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41年12月的湖南长沙,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原因:都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对势力力量过于强大;无法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无法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任两点)
【小题2】事件:五四运动。
理解: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新的革命纲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任答四点)
【小题3】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反法西斯的战争是正义的;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支持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民主革命。第一问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解答;第二问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解答;第三问结合中共领导革命斗争的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的民主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政府重视,设置相应机构加强管理;贸易范围扩大;重视海上贸易。
【小题2】改变:实行海禁政策;关闭和收缩对外贸易港口,用牙行制度控制对外贸易;严加限制出口货物;详细规定洋人的出行活动。影响: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严重打击;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强化了自然经济,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析】(1)本题考查了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和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发展历程:儒家经典不断被修订到被确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由新儒学发展为理学。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小题2】意图: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
特点:批判儒学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批判儒学与培养国民意识相结合;批判矛头主要指向伦理纲常等腐朽观念;借助儒学中的有利成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思想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来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的思想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该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注意设问的要求,需要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来阐述,然后观察这些材料总结规律。
示例一:我们观察材料中的这些事件,发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如洋务运动主要学习器物,戊戌变法运动主要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思想文化,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是在逐渐深化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接下来就可以梳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这三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来进行阐述,最后可总结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示例二:我们观察材料中的这些事件,还可发现可以根据领导阶级来进行划分,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运动,洋务运动和预备立宪属于地主阶级的努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五四运动虽然是资产阶级运动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他们的救亡图存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因此我们可得出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接下来就梳理这三类阶级领导的运动失败原因有哪些,最后可总结出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虽然这条道路诞生了中华民国,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辟登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
总而言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示例二:
论题: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阐述:自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阶级纷纷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其中农民阶级爆发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前者虽然制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目标,但其过于理想化的平均主义思想和部分领导阶层的腐化堕落,难逃夭折的命运;后者则盲信清政府,在封建势力及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虽然彰显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但盲目排外的愚昧思想也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封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在封建制度上的修修补补无法改变封建专制的腐朽性,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则选择改变制度以救亡图存,先后进行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向专制皇权的妥协得到的是快速的失败,而革命派向封建军阀的妥协,使得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总而言之,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需要结合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表现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