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10: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1. 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  )
A. 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B. 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C. 神灵崇拜开始兴起 D. 贵族等级秩序确立
2.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3. 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
A. 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 B. 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 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D. 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4. 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是(  )
A. 推崇黄老思想 B. 颁布“推恩令” C. 开辟丝绸之路 D. 设置西域都护
5. 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出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其中出现在唐朝时期的是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康乾盛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B. 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C. 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D. 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7. 下表反映的是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
现象一 元(稹)白(居易)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
现象二 散文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
现象三 大量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
现象四 骈文俗讲、绝句和词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
A. 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B. 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C. 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
8. 据《宋史》记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
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说明宋代(  )
A. 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 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C. 冗员现象日趋严重 D. 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9.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的统治者分别创制并实施“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
A. 全面汉化 B. 胡汉交融 C. 民族自治 D. 因俗而治
10.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 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C. 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D.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11. 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12.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 三省并立 B. 削弱地方 C. 废除丞相 D. 设立内阁
13.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遏制沙俄,运用外交手段划定边界;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朝这些做法体现出(  )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C. 国家疆域远超历代 D. 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14. 明朝中后期,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这表明当地()
A. 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 农业经营模式日益单一
C. 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15. 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士大夫不再沉浸在“天理”的探寻之中,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研究世界以及边疆的史地之学。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弱化 B. 社会现实环境的推动
C.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6.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其历史背景是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取胜
C. 中国边疆渡过了危机 D. 总理衙门设立增强了国防意识
17.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标志是(  )
A. 《南京条约》的订立 B. 《天津条约》的订立
C. 《马关条约》的订立 D. 《辛丑条约》的订立
18. 某学者指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据此分析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
A. 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 B. 盲目照抄照搬美国政体
C. 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19.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其根本目的是(  )
A. 批判和否定传统儒学 B. 将西方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C. 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 D. 思想启蒙,巩固共和制度
20.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摧毁了沦陷区原有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宣传抗日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新闻媒体,禁止爱国书刊和电影传播,对文化教育事业实行统制,大肆鼓吹日本民族优秀论,竭力开展亲日、反共和卖国教育,灌输“中日满亲善”思想。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 改造中华传统文化 B. 扶植中国傀儡政权 C. 大肆掠夺中国财富 D. 泯灭中华民族意识
21.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民众的大力支援 B. 解放军作战勇敢
C.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 党中央指挥正确
22.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
A.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 为“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
23. 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  )
A. 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 重点放在西南和华南地区
C. 推进东北工业基地的迅速发展 D. 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
24. 如图所示为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该文的发表(  )
A.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
B. 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D. 标志着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其中,坚持以“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  )
A. 倡导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 B. 推动形成新型大国关系框架
C. 深化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 加深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
(3)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针对党内一些人关于“红旗到底打的多久”的疑问,深刻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是对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中领导开创了井冈山根据地,而且还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作出明确说明。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当时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简要分析党领导人民开辟“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的历史意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毅然决然地率先发起抗战的号召、动员,并在东北地区组织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动局部的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的抗战。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睨于墙,外御其辱”的胸怀,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血腥屠杀的仇恨,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B项正确;
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神灵崇拜的信息,排除C项;
分封制确立了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需要考生掌握良渚遗址的文明成就。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激烈,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卿大夫掌握诸侯国实权,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而战国时期的变法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权力,故A说法错误。
C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故排除。
各国改革都加强了诸侯国君主的统治,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熟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的不同背景和目的。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
3.【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六国贵族蠢蠢欲动、严酷的刑法及沉重的劳役兵役,说明的是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D正确;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A排除;
材料与分封制无关,B排除;
C仅是材料的一部分原因,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朝统一的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秦朝灭亡的原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黄老思想是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
B.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所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B项正确;
C.开辟丝绸之路最初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来共同对抗匈奴,排除C项;
D.西域都护府不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信息是“为削弱诸侯王势力”。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开元盛世是在唐玄宗在位时期,故②③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是在汉代,康乾盛世是在清朝,排除③④。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政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政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可知,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C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风气变化,排除B项;
“消除”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题干“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及科举制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浅俗”“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等信息可以看出,唐代文艺领域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故A正确。
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浅俗”“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有散文,诗,词、曲,赋,传奇,杂剧,小说等多种形式。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虽然表现多样,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立了二府三司分散相权,这使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分散,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项正确;
材料与行政效率高低无关,排除A项;
材料是分权加强皇权,不是权力制衡机制,排除B项;
材料强调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冗员现象日趋严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
本题考查宋朝的统治,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9.【答案】D
【解析】A.“全面”汉化过于绝对化,排除;
B.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而不是胡汉交融,排除;
C.材料措施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自治,排除;
D.根据材料“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及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共性在于因俗而治,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对峙,解题关键信息是“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
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及所学,可知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方,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B项;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C项;
明朝中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印刷术进一步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印刷效率更快,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印刷术,未涉及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需要结合四大发明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秦始置丞相,不旋锺而亡”、“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等可知,朱元璋认为设丞相有很大的弊端,为消除这一大弊端,废除了丞相,C项正确。三省并立是唐朝,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非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
设立内阁是明成祖,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是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注意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掌握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遏制沙俄,运用外交手段划定边界;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可知,清朝在边疆的不同位置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可见国家治理因地制宜,B项正确;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A项;
材料中未涉及国家疆域与前代的比较,排除C项;
边疆管理军事为主,说法片面,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桑叶不是用来自己消费而是投入到市场获得利益,说明桑叶的商品化程度提升,D项正确;
桑叶不属于高产量的粮食作物,排除A项;
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经营模式的单一性,排除B项;
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商业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一些士大夫开始反思传统的华夷观念,不再沉浸在“天理”的探寻之中,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研究世界以及边疆的史地之学。由此可知,士大夫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社会现实环境的推动,B项正确;
材料与君主专制的不断弱化无关,排除A项;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受士大夫思想转变的影响,这不是士大夫思想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被鸦片战争中断,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要求学生结合新思想萌发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新疆设立行省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础之上,A正确;
BCD选项都不符合题干特征,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边疆危机,要求学生结合清朝边疆危机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边疆危机,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订立,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D项正确;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B项错误;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并正确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用词“荒唐”“悲惨”“失败”“一代人”等信息可知,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A项正确。
BCD都不是作者所强调的,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场思想启蒙运动,民主体现了巩固共和制度,科学体现了思想解放,D项正确;
批判和否定传统儒学只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不以系统介绍西方文化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目的,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0.【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对文化教育事业实行统制,目的就是泯灭中华民族意识,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改造文化,排除A项;
B项是政治方面,排除B项;
C项是经济方面,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列强对华侵略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从“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支援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
BCD三项固然都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22.【答案】C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C正确;
A是三大改造的影响,排除;
材料和法律体系无关,排除B;
材料和“三大改造”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考生可结合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的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3.【答案】D
【解析】三线建设主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这有助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D项正确,排除B项;
一五计划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
一五计划主要在东北地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24.【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题干时间“1978年5月11日”,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关,该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故C项正确;
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就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BD两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题干时间“1978年5月11日”,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分析。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新型大国关系,排除B项;
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生需要结合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
时代背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思想。
【小题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小题3】因素:国家政策(统治者推动),民族交流,思想观念变革。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两汉的史学。第一小问要结合司马迁的民族观念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民族政策的特征以及民族融合的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2.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第二小问要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民族政策的特征以及民族融合的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3.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民族交融。第三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民族政策的特征以及民族融合的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
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小题2】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解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解题关键信息是“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2)本题侧重于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开辟,解题关键信息是“深刻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是对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这是对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
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8.【答案】【小题1】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中国共产党始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持久战的总方针,是抗战正确战略的提出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抗战中逐步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战的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题2】原因:中国抗战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军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队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给与盟军重大支持。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依据材料“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毅然决然地率先发起抗战的号召、动员,并在东北地区组织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动局部的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的抗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难度偏高。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