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 形成礼乐制度 C.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 出现早期国家
2.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 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 “天下为公” D. “郡”“国”并行
3. 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 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
C.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D. 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4. 秦始皇采取任命地方官员直接管理地方的制度,国家实行自上而下的组织和治理,基层和地方都服从皇权,官员根据官职获得薪酬,“秉皇帝命以治郡,法令由一统,不能自由妄行处理”。这一制度是指(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刺史制度
5.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及运输费用一并折价交给均输官,由其在价低的地方采购物资,除一部分用作官需等目的外,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这一做法旨在( )
A. 增加政府收入 B. 减轻农民负担 C. 促进商业发展 D. 控制地方经济
6.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 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 B. 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
C. 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 D.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7. 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民众对于“胡装胡骑”习以为常。材料说明唐朝( )
A. 各民族和同一家 B. 封建制度的成熟 C. 治世的繁荣景象 D. 社会经济的发展
8. 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因此有官员提出外放的条件是“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制集权的强化 B. 政治制度的僵化 C. 官员生活的腐化 D. 崇文抑武的固化
9.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两类,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义。蒙古统治者认为汉人文学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义比较赞赏,于是把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利于( )
A.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B. 稳定伦理道德秩序 C.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消解各民族间矛盾
10. 清朝前期对新疆的经略治理规模和深度皆远胜于此前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其措施包括兵屯戍边、派遣移民入疆、设立官营商铺、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新疆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据此可知清初( )
A. 朝廷认为陆防重于海防 B. 开发治理新疆符合民心民愿
C. 新疆主动学习中原文明 D. 新疆发达程度远胜前朝内地
11. 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出现如下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 区域人口“南增北减” B.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 连年战乱使人口锐减 D.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12. 如图是《瀛寰志略》中的插图,该图可用于探究( )
A.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
C. 清朝统治阶级上层的封闭与愚昧 D.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3.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不是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清政府( )
A. 近代外交经验缺乏 B. 不了解世界形势 C. 政治制度落后 D. 不懂得国际公法
14. 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 )
A.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 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 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 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15. 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 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16. 1925年,张太雷和瞿秋白分别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完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是“积极的群众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1935年,齐燕铭也指出五四运动“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反抗”。这表明,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
A. 反封建色彩并不浓厚 B. 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时代
C. 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D. 丰富了新文化运动内涵
17.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 )
A. 民族、民权、民生 B. 民主、民权、民生 C. 民族、民权、民主 D. 民有、民治、民享
18. 如表中,历史材料和结论相符的是( )
材料 结论
A 1919年5月5日,北京学生展开救国宣传活动;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学生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B 李大钊、毛泽东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占国民党一大代表总数的14%。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C 彭德怀受中央之命,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直插会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D 刘少奇穿越103道封锁线,行程3000多里,参加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 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A. A B. B C. C D. D
19.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0.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只要是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抗日根据地)的资格。”由此可知,毛泽东( )
A. 极力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B. 针对各民主党派的政策迥然不同
C. 意在建立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权 D. 致力于唤醒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
21.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 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 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22. 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
A. 万隆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二十六届联大 D. 雅尔塔会议
23. 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主观认识,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B. 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C. 两弹一星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D.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总路线
24. 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的构想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 B. 一国两制 C. 发展才是硬道理 D. 三个面向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汉书 食货志》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封建国家交租粟 2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每年服徭役20日,不应役,则要纳绢代役,每天折合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叫做“庸”。
——吕克勤等编《中国古代史》
(1) 分别概括材料一中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析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法的作用。
(3) 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清廷苦内乱之时而英法之军逼天津,于是清廷于天津暂立草约,退两国兵。其翌年……两国兵复逼白河,清将僧格林沁防之,大败,大沽天津北京皆陷。文宗幸热河(直隶承德府),使皇弟恭亲王与二国议和,时俄国公使衣固那邱甫在北京,斡旋于英国公使额尔金,与法国公使古禄士之间,遂左约和成,实日本历二千五百二十年(咸丰十年)也。
——《中等东洋史》(1898年)桑原骘藏(日本)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通史纲要》(上)问题:
(1) 判断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侵华战争?这次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 指出中国近代第二次出现“天津北京皆陷”的是哪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临“大变局”,当时的国人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2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1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砥砺前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 事件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 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1927年 领导南昌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9年 古田会议召开,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1934年 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 遵义会议召开
1937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 完成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中共八大召开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
1997年 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请从材料中提取3个或3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遗址空间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且设有贵族墓地、祭坛及与此相应的礼制玉器,可见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故D项正确。
材料中提及的良渚文化遗址中的手工艺品主要是玉器,与青铜工艺无关;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工艺在商周时期才成熟,故A项错误。
材料内容提及遗址的空间分布和出现玉制礼器,说明当时有一定的礼制规范,但是材料未涉及乐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提及氏族制度,因此,从本材料无法判断氏族制度的状态,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有祭坛、贵族墓地”“玉礼器系统”。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王称“天子”,受天命君临人间,这说明西周的王权带有神权色彩,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嫡庶和公天下,故B、C错误;
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可得出,随着兼并战争的频繁,战国时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 C项正确;
A项是秦朝的建立,排除A;
华夷观仍然存在,排除B;
材料并非强调战争的影响,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B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A排除;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推行的中枢权力体系,C排除;
刺史制度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D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郡县制。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干并结合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郡县制,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合和知识再现能力。
5.【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均输官低价采购物资,高价卖出,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A项正确。
这个和减轻人民负担关系不大,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在这个过程中赚取价差,获得财政收入,不是促进商业发展,排除C项;
这一做法重点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没有体现控制地方经济,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内容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但文学艺术大发异彩,在文学上有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等,风格各异,故C正确。
A是在清代中期,B是在宋代,D是在明清时期,均不符合。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时代特征。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汉末魏晋六朝”“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时代特征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A
【解析】材料“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反映唐长安城各民族杂居聚居,见“怪”不怪,接受彼此的差异,A项正确;
封建制度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方面,排除B项;
唐朝并非一直处于治世之中,排除C项;
材料没有直接呈现经济各要素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民族政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州郡长官和通判之间的矛盾,联系所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僵化,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生活的状况,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及所学宋初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者推崇儒家经义,把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强调伦理道德,有利于稳定其统治秩序,B项正确。
元朝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主要原因不是程朱理学可以提高官员文化素养,A项错误;
元朝统治者赞赏程朱理学,不是为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项错误;
“消解”各民族间矛盾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要求学生结合程朱理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程朱理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的政治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D.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陆防重于海防,更不能说明新疆发达程度胜于内地,故不选AD。
B.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采用各种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从而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由此可知开发治理新疆是符合民心民愿的,故B正确。
C.项说法由题意无法体现,故不选C。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图示信息反映了公元2年-1078年,中国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同时人口地区分布中,黄河流域的比重在不断降低,长江流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故选B;
区域人口“南增北减“是图片所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故排除A;
连年战乱使人口锐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与图示现象无关,故排除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2.【答案】B
【解析】《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畬所编纂。除了关于大清国疆土的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以及朝鲜,日本的地图以外,其他地图都是临摹欧洲人的地图所制,因此可以用来研究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B项正确;
《瀛寰志略》是徐继畲编著的,排除A项;
作品并不能反映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排除C项;
洋务运动是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要求学生结合新思想萌发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思想萌发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答案】C
【解析】A.清政府外交经验缺乏,只是表面现象。
B.不了解世界形势也是表面现象。
C.之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浓厚的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特别注重措辞,格式是不是谦卑,恭敬。
D.不懂得国际公法和缺乏外交经验,不了解世界形势,都是表面现象,不能体现出本质特征。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影响,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外交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4.【答案】B
【解析】“辽、台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刘坤一等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要求。此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故A项错误;
刘坤一等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项正确;
此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5.【答案】B
【解析】《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结合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始,根据题目中“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识解超卓”等信息可知,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故B正确。
“主流”一词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
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
变法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解题的关键信息“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是一个完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积极的群众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反抗”等信息可知,C项正确。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A项错误;
“开启”一词表述错误,B项错误;
题目仅体现五四运动的反帝目标,无法说明其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五四运动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内容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8.【答案】B
【解析】A.五四运动中工人是主力军;
B.从材料中“李大钊、毛泽东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占国民党一大代表总数的14%”可以看出大批的共产党员参加了国民党一大,能够得出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
C.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是遵义会议;
D.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是在1937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故A项错误;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2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抗口根据地)的资格”可知,实际上毛泽东明确了在抗日根据地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主张建立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权,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材料显示不出毛泽东对各党派采取不同的政策,排除B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抗口根据地)的资格”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同时注意把握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对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肯定,时间是1945年,这一时期仍然是国民党占据优势,A排除;
材料信息是对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肯定,并不是对中共革命纲领的认同,B排除;
从材料可以看出很多民主人士都赞同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说明当时民主人士非常希望进一步合作,共同构建新的国家,C符合题干要求;
重庆谈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地位逐渐下降,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重庆谈判时的社会状况,准确解读材料。
22.【答案】A
【解析】“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体现了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的内容,故A正确;
B是1954年,排除;
C是1971年,排除;
D是1945年,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和“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23.【答案】C
【解析】“两弹一星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信息是对两弹一星成就的主观认识,符合“历史结论”,故C正确;
ABD均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依据材料“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主观认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B项正确;
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1954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A项;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排除C项;
“三个面向”是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80年代初”“祖国统一大业”。
本题主要通过祖国统一大业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秦朝的暴政,文景之治。关系: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汉朝统治者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出现文景之治。
【小题2】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保证了政府的收入;利于生产发展,社会安定。
【小题3】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秦汉统治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租庸调法的作用分析;第三问结合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小题2】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影响: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题3】努力和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侵略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概况和目的分析;第二问,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分析;第三问,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表现解答。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近代中国各个阶层探索的史实,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7.【答案】信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召开;遵义会议召开。
论题: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
阐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党的名称叫“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任务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清中国国情,制定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危急关头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在自我完善中一步步走向成熟,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所以,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整个材料来看,材料体现的是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可知法宝为党的建设,提取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召开;遵义会议召开等信息。关于阐述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和意义、二大的内容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如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党的名称叫“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任务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清中国国情,制定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危急关头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在自我完善中一步步走向成熟,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所以,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等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设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召开、遵义会议召开等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设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