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10: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开学历史试卷
1. 夏、商、周本代表三个源流不同的民族,他们先后统治了中国北方的所谓中原地区,他们相互同化,同时又各与势力所及地方的土族交往,经过千百年的揉塑,渐而抟结成一大民族,对于外族,他们自觉为一整体,自称为“华夏”。这说明华夏的形成(  )
A. 来源于一种地缘概念 B. 是民族交融的共同体
C. 是以国家形成为根据 D. 是一部野蛮的斗争史
2. 汉武帝时,以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用于监督、制约郡守权力,刺史仅限于“六条问事”,“非穴条不察”,越权要受到惩处。设司求校尉,监察除一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
A. 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B. 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 将选官和用人权收归中央
3. 下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A. 封建剥削减轻 B. 货币经济发展 C. 人身控制加强 D. 实物地租消失
4. 有学者指出,北宋的苏轼“因顺自然”,有取于道家;他强调“历法禁,去奸民”,有取于法家,他又精通禅理,同僧徒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往往认为苏轼思想比较“杂”。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苏轼(  )
A. 倡导经世致用 B. 践行三教合一 C. 思想兼收并蓄 D. 文学造诣深厚
5. 万历六年,知县王体升劝谕高淳百姓捐银修庙,“百姓喜悦,大家输财,小家效力”。康熙年间修城隍庙时,“绅士、耆老欢呼雀跃其事”,并组建一个专掌其事的群体,排班轮管,结果“不数载而工竣”。明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民间信仰活动已经具有组织化趋势 B. 传统主流思想发生了异变
C. 基层治理使政府处置农事能力提高 D.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6. 如图是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用漫画描绘的清政府。据此可知,那时西方人眼中的清政府(  )
A. 昏庸且不谙熟近代的外交原则 B. 面临着重重危机而不自知
C.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7. 如表是1904~1910年晚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类别 法律法规内容 数量(部) 时间(年)
综合性法规 商律、注册 7 1904~1906
行业性法规 铁路 10 1903~1908
劝导奖励实业章程 奖励公司章程 8 1905~1910
A. 法律实施保障了经济的繁荣 B. 经济实现了近代化
C. 政府重视经济的法治化管理 D. 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8.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但又指出“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这一思想(  )
A. 倡导实用主义的方法和理论 B. 平息了思想界“问题与主义”之争
C. 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 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9.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贸易公司,每年组织30万驮以上的食盐运销,把大量皮毛、药材等外销,换回生活必需品,把重要的物资如食盐、生油、粮食、棉花等严格掌控起来,高价输出,低价输入。这些措施(  )
A.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B. 迟滞了日本军队侵略进程
C. 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 新中国成立后,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国家重要会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这体现了国家(  )
A. 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C.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D. 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11. 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3世纪末,城中德尔菲神殿上用希腊文刻着“童年时,听话;青年时,自律;成年时,正义;老年时,智慧;死去时,安详”的箴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译文。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印证(  )
A.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
B. “丝绸之路”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亚洲传播
C. 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观念被普遍接受
D. 古代希腊文明在文明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12.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因嫁妆的上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婚姻模式,即只由嫁妆的多少来选择婚姻,衰落的老贵族家的儿子娶了嫁妆丰厚的商人的女儿,以往那种门当户对式的同阶层内部的婚姻情况不断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
A. 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 B. 奢侈之风在社会上盛行
C. 财富对社会等级观念冲击日甚 D. 现代婚姻观念逐步形成
13. 1789~1815年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个回合,是原本意义上的法国大革命。接下去,19世纪前60年的历史似乎是对原本意义的法国大革命的依次重演。有学者指出,“法国人是花了一百年才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并在法律中确定下来的”。这说明法国(  )
A. 民主共和政体在斗争中渐趋完善 B. 民主政治的曲折及必然趋势
C. 温和保守的政治主张受广泛推崇 D. 各派别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14.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指出,作为经济要素的商业和贸易,会对政治提出反向的刚性制约……因为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为了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将不得不引入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规范政府”和“自然自由的体系”。材料旨在强调(  )
A. 国家对经济宏观干预的重要性 B. 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
C. 工业革命与英国社会的共融性 D. 政府政策与经济模式的调和性
15. 1921年2月,法波签订同盟条约,并经《洛加诺公约》重新肯定后,波兰成为法国防御德国体系的东方柱石;1933年,波兰领导人先后于3月、4月、12月连续敦促法国,共同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以制止德国扩军,结果却遭法国拒绝。这一结果主要说明(  )
A. 法德两国关系已走向和解 B. 欧洲构建起集体安全体制
C. 凡尔赛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D. 法国严格践行《非战公约》
16. 如图是已通报关贸总协定或世贸组织的区域贸易协定(尚在生效)数量(单位:个)。由此可知(  )
A. 全球化加剧了区域间的对立 B.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速形成
C.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 D. 区域集团化阻碍了自由贸易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礼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礼”是内容,“乐”是形式,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治国的基本要素,礼乐的这种治国内涵被无数统治者沿袭采用。儒家认为,礼乐因人情而设,有节制性情、提升道德的作用:“礼”的和是“中和”,礼以和为贵,就是在尊重各个阶层权利的基础上,要求人尽自己的义务而达到和谐,这种思想在当代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一摘编自刘丰《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迪》材料二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和保障,以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
一一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史料或论述
关晓红 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
左玉河 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实乃将近代学位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混在一起,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观念之延续。
房列曙 孙中山为了纠正西方“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等弊端,……他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考试院的职权是“选拔公务员与公职候选人”。只有将考试和选举结合起来,通过考试辨其才,由选举判断其品德,这样才能挑选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李里峰 据1931年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1年,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他驳斥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极端情况下可以通过禁止进口来保护国内刚起步的制造业。南北战争期间及之后,林肯的经济顾问亨利凯里继承并发扬了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思想,并把自己的经济政策纲领命名为“美国体系”,以显著区分于宣扬自由贸易主义的“英国体系”,即通过高关税、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保护本国纺织、钢铁等支柱工业,同时注重差别关税,对本国不生产的咖啡与茶叶等进口产品予免税或减税。
美、英两国早期发展阶段制成品的平均关税率(加权平均数)
国家 1820年 1875年 1913年 1925年 1931年
美国 40% 45% 44% 37% 48%
英国 59% 0 0 0 5%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同时,对私人资本主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进行了限制,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毛泽东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再次强调,“彻底地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的痕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到1957年,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大陆基本上被消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雇工大户”形式出现的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大地上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针对这种情况,1987年党中央提出了“补充论”,“对于雇工人数超过限度的私人企业,也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平等论”,即法律上平等保护和经济上平等竞争。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获得了和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待遇。
——摘编自李海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探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英崛起过程中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阶段特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国家的法律应该充分体现和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私有权。财产私有权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拥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和繁荣。伏尔泰写道:“自由和财产是英国人伟大的理性声音……是自然的呼声……地产的所有者种植自己的世袭土地比种植他人的土地要好。”但卢梭却认为,私有制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他并不是永恒的。“当他们仅从事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他们还都过着本性所许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在他们之间继续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交往的快乐。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具有两个人的粮食的好处,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启蒙思想中的两大派别之比较—以自由平等观为例》
材料二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看来,私有财产权利能实现保护个体权利的重任。然而,财产所有者毕竟不是社会的全部。作为人类的一员,贫乏者本该享受自然的馈赠,如今在私有财产权利的法权限制下却无法获取正常生存所需。劳动创造了私有财产,但对于弱者来说,劳动成为奴役的工具。劳动能为财产所有者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他们用这些他人劳动创造出的数量更大的财富稳固实现对劳动者的奴役。个体不是生活在孤立的现实中,仅仅保护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扩展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最终作用于个体,使其停滞不前。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扩张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如若将人类的共同体打散成孤立的原子,这样缺乏交往的状态只会带来固守与蒙昧。
——摘编自吴杰《近代西方私有财产权利观念的考察与思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和卢梭对私有财产拥有不同看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私有财产权存在的缺陷及结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地缘只是华夏族形成的一个因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他们相互同化,同时又各与势力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经过千百年的揉塑,渐而抟结成一大民族“可知,华夏族的形成是各民族同化融合而成,故B项正确;
C.材料未体现华夏的形成是以国家形成为根据,故C项错误;
D.华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斗争史”,此说法过于偏激,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积累,西汉中期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深刻危机。为解决诸多危机,西汉中期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强化监察机制,设置刺史、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监察的准确高效,又不至于干扰正常的行政工作,这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创立,排除B项;
C项“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时期因形势变化完善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另外,科举制创立使国家将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两税法“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以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以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的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
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轼思想体现了道家、佛教和儒家多家思想,说明苏轼思想兼收并蓄,C正确;
材料和经世致用无关,排除A;
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苏轼思想来源,来源多样不等于造诣深厚,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词和元曲,要求学生结合宋词和元曲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词和元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万历六年,知县王体升劝谕高淳百姓捐银修庙......并组建一个专掌其事的群体,排班轮管”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官府劝谕修庙深受百姓欢迎。清康熙年间,绅士耆老为修建城隍庙,组建了一个“专掌其事的群体“,“排班轮管“,成效显著,这反映了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活动的组织化发展趋势,A项正确;
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
基层治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基层治理并不能直接增强政府处置农事的能力,排除C项;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的基层管理,需要结合古代基层管理和社会教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的基层管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观察,这画的是一栋快倒塌的房子,后面有人在用力推这所房子,边上还有人在挖墙脚,前面还有人在用绳子想拉倒这房子,可这岌岌可危的房子中的人却还在呼呼大睡。这幅漫画是西方人对当时清政府的写照,清政府面临重重危机,但是统治者却不自知,故B项正确;
材料中不涉及外交主题,故排除A项;
材料只是描述了西方人眼中当时的清政府,并未涉及中外关系,故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晚清的统治危机,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
本题考查了晚清的统治危机,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法律法规的内容可知,清未新政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现了晚清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故C项正确;
法律实施并未能使得晚清时期出现经济繁荣景象,排除A项;
B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
材料只体现经济方面的一些立法,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健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04--1910年及颁布的一系列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要与实际相结合,这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D项正确;
实用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排除A项;
B项“平息”的判断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1919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每年组织30万驮以上的食盐运销,把大量皮毛、药材等外销,换回生活必需品,把重要的物资如食盐、生油、粮食、棉花等严格掌控起来,高价输出,低价输入”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日时期掌握了经济主权,稳定了边区经济,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A项正确;
这些措施并没有迟滞日本军队侵略进程,排除B项;
这一时期不是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而是日军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边区政府稳定了经济,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无法得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抗战的内容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少数民族语言,这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的体现,C正确;
材料和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A;
B项错在“优先”,排除;
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了教育体系,而且材料强调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并不能得出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3世纪末,城中德尔菲神殿上用希腊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译文”可知,反映的是希腊文化对亚洲国家文明所产生的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故B项错误;“普遍”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中心地位”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3世纪末,城中德尔菲神殿上用希腊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译文”,结合亚历山大东征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对文明交流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只由嫁妆的多少来选择婚姻,衰落的老贵族家的儿子娶了嫁妆丰厚的商人的女儿,以往那种门当户对式的同阶层内部的联姻情况不断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开展,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使封建时代那种依靠婚姻巩固阶级地位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逐步上升,财富对社会等级观念冲击日甚,C项正确;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未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奢侈之风,但材料无法体现其是否在社会上盛行,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的等级制度被打破,并不是现代婚姻观念的形成,D项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是十分曲折的,尽管有反复,道路曲折,但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
题干说的是法国民主共和政体建立过程的曲折性,并未涉及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故排除A项;
法国民主政治建立是历史的趋势,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取代封建主义,因而保守的政治主张不可能再受广泛推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民主制,要求学生结合法国民主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民主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材料“经济要素的商业和贸易,会对政治提出反向的刚性制约”体现了政策不适应经济发展,则会对经济进行制约,因此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是相互的,要相互适应,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自由主义而非国家干预,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而是强调经济发展会要求一个“规范政府”和“自然自由的体系”,排除B;
材料没有强调工业革命和英国社会的关系,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波兰领导人向法国提议对德国发动预防性战争,说明此时德国的扩军行为让其他国家产生了警惕,凡尔赛体系面临危机,C项正确;此时法德关系紧张,并没有和解,排除A项;波兰向法国提议对德国发动战争,说明欧洲并没有建立起集体安全体制,排除B项;法国的态度是对德国的绥靖,并不是在践行《非战公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凡尔赛体系,据题意可知,波兰领导人向法国提议对德国发动预防性战争,说明此时德国的扩军行为让其他国家产生了警惕,凡尔赛体系面临危机。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凡尔赛体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1970~2014年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故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故C项正确;
材料显示的是区域合作增多,未体现区域间的对立,故排除A项;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形成了,故排除B项;
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最终的归宿是经济全球化,因此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会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全球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基本特征:产生时间早;与儒学相结合;具有森严的等级规定;被贵族所垄断。
影响: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规范秩序;对后世封建政治统治产生影响;对当代社会和谐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小题2】趋势:文化由具有士族垄断的贵族色彩向平民化、世俗化发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门阀土族的衰落;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科举制的影响;印刷术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第一问,特征:依据材料一,结合西周的礼乐文化、儒家思想的特点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对道德教化与社会秩序、对后世以及对当代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趋势:依据材料二,结合唐宋时期文化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治、选官制度、经济发展、阶层流动以及科技等方面分析。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和唐宋文化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论题:根据“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可得出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结合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内容韩都概括,可得出,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再列举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教育、清末新政中的教育等内容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新的学制,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传统教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和私孰模式。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留学生选官制度也逐步确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
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探索。
阐述:孙中山在流亡国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西方文官制度优点,也看到西方政务官选举中出现的“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以及官员德才缺失等现象。他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中央统一考试”和“德才兼备”原则,创造性地将人才选拔融入“五权宪法”体系中,强调官吏是国民公仆;注重文官通才素养和专业化素养;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中国文官制度近代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才以法律形式基本确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政策:美国实行高关税政策(或贸易保护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原因:美国方面,政府贸易保护主义传统;保护本国支柱产业和幼稚产业;特殊时期经济发展需要。英国方面,工业革命后对自由市场的需求;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
【小题2】特点:1949~1952年是利用与限制;1953~1976年是改造和消灭;1978~1991是补充和允许存在:1992~2001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2002年以后,获得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法律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美英崛起过程中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阶段特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原因:伏尔泰站在当时处于社会进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奔走呼号;卢梭则从社会公平的理念出发,站在社会大众的层面上,为处于社会做底层的人民要求政治权利。
【小题2】缺陷及结果:具有阶级性,造成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具有不公平性,形成占有理论,造成对劳动者的剥削;具有不平等性,法律更多的是保护财富占有者,他们在政治领域具有更多权力,致使大多数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启蒙运动,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伏尔泰和卢梭对私有财产拥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西方国家私有财产权存在的缺陷及结果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启蒙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