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重庆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11: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重庆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年6月29日--30日,第二届“向上向善,德润开州”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教师专场)在开州区影剧院隆重举行,在开场仪式上参训的教师们高声诵读《道德经》。《道德经》反映了(  )
A.老子的思想 B.孔子的学说
C.墨子的主张 D.韩非子的理论
2.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
A. B.
C. D.
3.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理清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下列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给予英国2100万银元的赔款
③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④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5.“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管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及至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获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述材料说明(  )
A.五四运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
B.工商界参加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C.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D.曹、章、陆三个卖国贼是斗争的主要目标
6.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有关“重庆大轰炸”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从1938年2月18日开始,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持续了6年又10个月
B.1940年8月19日至20日,304架次日本飞机向重庆投弹900多枚
C.大轰炸造成重庆直接伤亡人口32829人,其中死亡16376人
D.大轰炸次数之多,历时之长,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惨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罕见
7.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C.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加大对华侵略
D.国民党官僚资本出现后急剧扩张
8.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这一“行动”(  )
A.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9.下表所示内容反映出模范人物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
模范人物 言论
焦裕禄 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兰考
王进喜 能在最复杂的环境里艰苦工作;能在最困难的时候顶上去
A.助人为乐 B.勇攀高峰 C.国际主义 D.艰苦奋斗
10.下列图片分别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下列关于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B.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C.“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11.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12.“据统计,一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娱乐日为66天;二世纪时节庆娱乐日为123天;四世纪时,节庆娱乐日增至175天。在节日里,奴隶角斗、斗兽、戏剧、赛车等活动皆由国库开支”。下列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罗马统治者沉迷娱乐 B.促进奴隶制的繁荣
C.大量娱乐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D.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13.乌克兰政府发布一组防疫广告,融合到多幅古典艺术名画中,创意和搞笑十足,顿时开启了全球刷屏模式。如图这幅广告来自《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骑着高头大马的拿破仑化身外卖小哥,幸福千万家。从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看,拿破仑对外战争同时也带货了,他带的是(  )
A.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统治 B.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
C.多次打败反法联盟 D.对当地人民的压榨和掠夺
14.下图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部分新发明关联示意图。其中空白框中应为(  )
A.瓦特 B.爱迪生 C.本茨 D.诺贝尔
15.1980~2010年,全球贸易额从1.8万亿美元增至15万亿美元;1988年全球跨国公司2万家,2006年达到7.7万家。这反映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
A. 世界贫富分化的加剧 B.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地位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9分,第18题9分,第19题9分,共35分。
16.(8分)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会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确定下来的。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四: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2分)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合理性。(一点即可)
(2)(2分)依据材料二思考,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3)(2分)材料三反映出清代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4)(2分)材料四中“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17.(9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华民族正朝着更强的前景迈进。育才中学初二年级1班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论从史出——思想现代化】
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回忆录
任务二【图片解读——制度现代化】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邮票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邮票
任务三【联系时政——国防现代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全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信心、瞄准靶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把“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摘自202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任务四【数据分析——经济现代化】
(1)(2分)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激动不已”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气候真是要变了”?
(2)(2分)上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什么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请举例。
(4)(3分)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8.(9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
——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
材料二: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
——《大国崛起》
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四:它兴起于美洲大陆,是一个没有“童年”、没有母语的国家……殖民者在此先后颁布了《糖业法》《印花税法》等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矛盾,使他和母邦兵戎相见。
——摘编自《图说天下》
材料五:
(1)(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一例权力转移在政治、经济上的具体事件。
(2)(2分)结合材料二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列举两点即可),体现在革命过程中哪些事件或成果上?
(3)(2分)材料三出自哪一法律文献?概括材料三的主要主张。
(4)(2分)材料四中的“兵戎相见”指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该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2分)据材料五回答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19.(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到1825年英国的生铁已经超过法俄美德四国的产量总和,到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三:
(1)(2分)根据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写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大发明成果及发明人。
(2)(2分)材料二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2分)材料三中世界石油产量剧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们通常把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这一时期称之为什么时代?
(4)(3分)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道德经》,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云冈石窟。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3.【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这是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4.【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出自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 ②给予英国2100万银元的赔款,出自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③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出自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④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出自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因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④③,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识记题肢,判断出该内容出自哪一条约,再结合所学知识知道条约签订时间,进行排序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 由材料“学生罢课半个月,没有引起政府重视,反而遭到更严厉的镇压;商界罢工不到一天,被捕学生就被释放;工商界罢工不到五,而曹、章、陆去。”,联系课本知识可知,该史料反映的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一场学、工、商界广泛参与的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材料体现了工商界参加斗争起了重大作用,B是正确的选项,B符合题意,ACD材料没有体现,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五四运动的有关内容,要在堂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6.【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题干选项中选项 ABC 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选项 D 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题干“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可以用来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故B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到1919年,与洋务运动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故C不符合题意;
国民党官僚资本出现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8.【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分别说的是遵义会议、武汉会战、渡江战役,三者均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意义。
9.【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焦裕禄”“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兰考”可得出焦裕禄作为兰考的县委书记的艰苦奋斗精神。根据“王进喜”“能在最复杂的环境里艰苦工作;能在最困难的时候顶上去”可得出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故D符合题意;
ABC项与材料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模范人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是为我国石油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庆人”的优秀代表,被誉为“铁人”。
10.【答案】A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的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然也是“一国两制”成功实施,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中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
11.【答案】B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反映的是中国的航天成就,是中国的飞天之梦,故B符合题意;
题干和大国工匠、能源安全、网络强国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航天成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我国航天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12.【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述“公元一世纪、二世纪、四世纪”之时,罗马帝国出现了奴隶制危机,并未促进奴隶制的繁荣,B项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中提到罗马帝国的娱乐天数由“66天”到“123天”再到“175天”,此信息突出反映了罗马统治者沉迷娱乐,奢靡之风盛行,A项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中提到大量娱乐活动“皆由国库开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C项不符合题意。
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材料所述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及奴隶制危机,逐渐使罗马帝国走向衰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难度较高,解题关键在于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同时,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所述内容的正确与否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制订和颁布了《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带到欧洲各国,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据题干这幅广告《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看,拿破仑对外战争同时也带货了,他带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B项正确;
A. 题目不能体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统治,排除A项;
C.题目不涉及反法联盟,排除C项;
D.题目不涉及对当地人民的压榨和掠夺,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5.【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全球贸易额从1.8万亿美元增至15万亿美元;1988年全球跨国公司2万家,2006年达到7.7万家。 ”,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所以选项C正确;
选项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史实。
16.【答案】(1)朝代:隋朝。合理性: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平公正,机会均等;对读书人有激励作用等。
(2)变化:八股取士。负面影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大兴文字狱。
(4)机构:军机处。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根据材料“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可知,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可知,公平公正,机会均等;根据材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对读书人有激励作用。
(2)根据材料“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八股文”等信息可知,八股取士。根据材料“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帝旨意的顺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者成为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角度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 友。”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
(4)根据材料“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偏房”指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使军政大权集中到帝一人手中,说明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故答案为:(1)朝代:隋朝。合理性: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平公正,机会均等;对读书人有激励作用等。
(2)变化:八股取士。负面影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者成为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大兴文字狱。
(4)机构:军机处。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点评】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八股取士、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既是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此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17.【答案】(1)原因:之前都是革命,斗争和社论,竟看到了如何养牛的文章;原因: ①文革结束,要求对冤假错案平反;②“两个凡是”引起普遍不满;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一国两制”;共同之处: ①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3)举例:核潜艇;航空母舰“辽宁舰”;歼—5型歼击机;火箭军等等
(4)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改革开放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③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艰苦奋斗的结果。等等言之有理可给分。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可知, 作者“激动不已”的原因是之前都是革命,斗争和社论,竟看到了如何养牛的文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者认为“气候真是要变了”原因是①文革结束,要求对冤假错案平反;②“两个凡是”引起普遍不满;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根据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邮票可知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邮票 可知我国实行 “一国两制”;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3)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如核潜艇;航空母舰“辽宁舰”;歼—5型歼击机;火箭军等等 。
(4) 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艰苦奋斗的结果等等。
【点评】 本题以四则图片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8.【答案】(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答一点即可);经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答一点即可)
(2)特点:和平渐进、议会高于王权;表现: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3)《人权宣言》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4)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5)人治到法治或专制到民主。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结合所学知识,权力转移在政治上的具体事件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在经济上的而具体事件有: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根据材料二“光荣革命……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可得出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平渐进;根据材料二 ……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可得出特点:议会高于王权;根据材料二“光荣革命......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可得出英国政治体制中和平渐进体现在革命过程中的光荣革命。根据材料二“……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可得出议会高于王权特点体现在《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上。
(3)根据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人权宣言》。根据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知《人权宣言》的主要主张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4)根据材料四“它兴起于美洲大陆,是一个没有“童年”、没有母语的国家……殖民者在此先后颁布了《糖业法》《印花税法》等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矛盾,使他和母邦兵戎相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根据所学知识,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赢得了国家的独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5)根据材料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通过《权利法案》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实施《拿破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发展趋势是人治到法治或专制到民主。
【点评】本题考查大国崛起的因素。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注意史料的理解与分析。
19.【答案】(1)珍妮机;哈格里夫斯;蒸汽机车;斯蒂芬森。
(2)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等。
(3)内燃机、汽车、飞机都以石油为主要的燃料,导致石油产量增加;工业革命。
(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可知,图一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图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机车,图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图四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是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和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世界石油产量剧增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汽车、飞机都以石油为主要的燃料,导致石油产量增加。人们通常把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这一时期称之为工业革命时代。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等。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故答案为:(1)珍妮机;哈格里夫斯;蒸汽机车;斯蒂芬森。
(2)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等。
(3)内燃机、汽车、飞机都以石油为主要的燃料,导致石油产量增加;工业革命。
(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大发明成果及发明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世界石油产量剧增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重点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